我对付总经济理论的一些看法(2200字)
文摘
2024-12-06 00:02
广东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内部的一场演讲内容被上传到网络上,一时间沸沸扬扬,支持者众,反对者众。在网络上还没被删除之前我已经看了。个人觉得说得还是很有水平的。作为一种角度当然是没有问题,而作为一种正确则是有问题的。社会还承受不起过于负面的剖析,况且这种剖析是带着强烈的主观判断的。我相信,在某些小圈子每天都有这样激越的文字在表述,只是没有机缘全网发布。全网发布估计也不是付总本人愿意看见的。他的演讲内容本身已经很多探讨了,我就不说。我好奇的是,付总经济学理论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他为什么会极大争议的演讲内容。就看看了他的著作,《见证逆潮》。下面就是我对付总的经济理论的一些看法。在网络上很多付总的视频自己中,多次听到他说道,他认为2016年是一个世界经济的分水岭。之前是全球化,之后是逆全球化。2016年川普上台发动对中国的脱钩与一系列的退圈,只是让逆全球化加速发生。意思就是,逆全球化是经济周期与历史周期决定的。他认为,要看懂2016年发生的政治与经济大事,按照逆全球化的主线就可以看得更明白一些。那么,付总是怎么得出逆全球化这个结论的?在《见证逆潮》的开篇,付总就阐述了其思想框架,三个层次,分工与分配,债务与杠杆,收入与贫富。分工与分配作用于财富创造,债务与杠杆作用于财富扩大,收入与贫富作用于财富分配。“分工创造财富”,这是经济学的基础结论。分工是基于国际比较优势。分配是现在国际之间分配,再回到国内分配。国际贸易中就必然出现顺差与逆差。长期逆差的国家就被办法继续玩了。二战之后构建战后经济国际贸易秩序的时候,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贸易顺差国要帮助逆差国解决持续逆差的问题”。因当时美国处于顺差国的立场,就对这个议题直接反对。不是说好的“国际比较优势”,就是各国在国际贸易都有自己的优势。靠优势换取外汇,然后用外汇进口急需的物品。总能努力的实现可控的平衡。实际上却发生了两个情况,其一,比较优势是扩大的,因为规模带来规模。夯实了本来的优势,甚至将同类供应能力的其他主体的市场也抢夺了过去。增强优势主体的顺差,扩大来弱势主体的逆差。其二,随着民选政治的普及与现代化生活的普及,各国人民都想过上现代化生活。而现代化需要诸多的现代物资与产品来支撑。推高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果就是,国际贸易让逆差扩大,国内治理让财政支出扩大。将财政赤字越推越高。持续的扩大的逆差,必然导致全球化的变缓与逆转。也就是,国家贸易逆差导致全球化不可持续。债务与杠杆。为什么债务可以扩大财富?债务可以扩大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只有资产收入与生产收入大于债务成本,就产生了附加的资产收入与生产收入。债务是经济秩序中的最高权力。债务的具体行为就是货币集中。货币集中可以改变资产价格,以及改变生产关系。债务权力的大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信用大小。通过信用获得债务,通过债务影响资产与生产,继而产生收入。通过收入偿还债务。继而夯实信用与扩大信用。形成这样一个周期,“信用-债务-收入-债务-信用”的闭环。在顺周期的过程中,这会是财富扩大。为了获取收入最大化,会采取信用扩大化。信用扩大化就是债务扩大。在生产关系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收入时,就会转向资产体系。造成社会经济的脱实入虚。当资产体系也不能产生足够的收入时,就会产生债务危机,进入到逆周期的经济阶段。如今,美国的国债已经去到了36万亿,中国的地方债也到了不敢直视的地步。还有其他市场主体的债务,也都到了临界点。前二十年,大家都在债务扩大化。如今不得不面对如何化债的问题。债务收缩是必然的,全球化的市场流动性就会减弱。也就是全球化的减弱与收缩。债务收缩导致全球化的不可持续。收入与贫富。财富的生产过程一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而在债务与杠杆的财富扩大过程中,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信用等级高的,就意味着债务权力大。债权权力大,就意味着收入话语权大。从源头看,大量国债的目的都是去向产业。而现实的市场经济体系中,都被金融截留了,转而成了金融财富。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金融与实体之间的矛盾。而这个过程的发生,都是在全球化的操作系统之下进行的。欧美政府都在纷纷右转,民意的声音,也让全球化变得不可持续。按照付总的逻辑,逆全球化是必然发生的,甚至是不可逆发生的。按照他的判断,2016年这个转折点已经开始了。在逆全球化的新阶段,财富的增长将放缓,停止,以及收缩。财富的分配就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势。而这个分配过程,不是以革命的方式发生,只能以“日式”的方式发生。日式的再分配方式,就是让一些人消失。我总结他的内容,就是三个逻辑,两个判断。三个逻辑分别是,分工与分配作用于财富创造,债务与杠杆作用于财富扩大,收入与贫富作用于财富分配。两个判断是,逆全球化与日式再分配。我的判断是,逆全球化与继续全球化正在同时发生。站在G7与主要资本市场看到的是逆全球化。而站在广阔的发展中国家,南南国家,金砖国家,看到的会是继续全球化。中国其实是世界的枢纽,我们既站在主要资本市场这边,又站在南南国家这边。所以既能感受到逆全球化的寒流,又能感受到继续全球化的热浪。就理论研究而言,两个方向发掘都很重要与必要。下一篇文章我试着写下《继续全球化的必要与必然》1,为什么是5000人?最初的微信好友规模是5000人。用一个专属微信号连接这5000人,起码在过程上确保可以直接对话。所以,这个社群的总规模限定在5000人内。2,这个事情的价值有四个方面,其一,微信好友关系。其二,社群。其三,内容。其四,学习计划。所谓“微信好友”,就是托大言之成为灰鸟的好友是一个重要价值。3,社群。前期先用微信群来做,沟通及时。后期会上线一个简易小程序,一者发布给成员发布观点。二者让5000人各自加为好友。4,内容。前期灰鸟来做一些作为引头,形式有两个,一者公众号长文,预期300篇。二者朋友圈短文。朋友圈短文称呼为“今日金融话题”,也是作为社群当天议论主题。另外,每月会将长文与短文集成删减成一个月度白皮书。目前已经整理了过往一些金融相关文章做成了一个白皮书,称呼为《金融有必要11月期2万字》。入群可以领取。5,学习计划。默认加入“5000人计划”的都是有学习意愿与准备的。设置一个梗概的学习计划,一年时间5本必读书+15本选读书。读书的两个基本点,其一,结构化。其二,要自律。有这些基础知识准备,对话起来有了理解。少了鸡同鸭讲。5本必读书分别为西方金融史,东方金融史。马克思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以及哈耶克经济学。具体哪本,后续补充说明。(学习计划不是强制计划仅限于倡导)。7,希望在未来的一年,我们可以在金融这个议题上确实涨一些水平。其次,就着这个议题的交流,可以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