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化学
践行致远
吴中区初中化学(杨林全)名师工作室集中研修暨区新上岗教师培训活动
为深化新课程的改革,改进新教材教法,拓展教研的新途径,创建一个相互开放、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研环境,2024年12月13日,吴中区初中化学(杨林全)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与区内青年教师在吴中区城西中学开展联合教研。本次活动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林全老师主持。活动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主题,分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点评互动交流、专家微型讲座三个环节进行,现场学习气氛浓厚,研讨氛围热烈。
一、同课异构 各显风采
城西中学王夏楠老师
结合课本新增的古代制盐方法的拓展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内容,城西中学的王夏楠老师从古代制盐引入,再到五步产盐法,最后展示现代制盐工艺,为学生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化学历史画卷,不仅将各知识点有效串联,更是将人类对于技术更新迭代的不断追求映射其中,既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更是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无穷期的。本节课的 教学中,王老师还涉及物理知识,利用生物制作玻片的方法观察到晶体形状,让学生感到新奇的同时,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体会跨学科的意义。
度假区实验中学张静文老师
来自度假区实验中学的张静文老师则利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山西运城盐湖的五步产盐法为情境脉络开展教学。张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模拟五步产盐法的五个步骤,将本课要讲的核心概念嵌入其中,再由储卤和结晶步骤引出蒸发结晶,让学生学以致用,解释七彩发财树经过一夜生长出晶体的原理。最后张老师紧扣课题,讲述盐湖七彩的奥秘,呼吁学生传承传统非遗技艺,了解现代产盐工艺,升华了主题。
东山莫厘中学陶梦瑶老师
来自东山莫厘中学的青年教师陶梦瑶老师为学生带来了取暖神器“掰掰热”,驱赶冬日严寒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制“掰掰热”。项目式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质的溶解性、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以及结晶等概念,同时也体验到了化学实验的乐趣和成就感。
胥口中学陶亚萍老师
如果说陶老师的课程趣味丛生,惊喜不断,那胥口中学的陶亚萍老师的课堂则是娓娓道来,环环相扣。陶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驱动,将“大多数物质溶解有一定限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判断及转换”→“结晶”这一知识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评课议课 各抒己见
在研讨中,教师们在互动研讨活动中,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从自身感悟出发与上课老师相互探讨,印证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又提出新的思考,在得到名师指导后豁然开朗,整个环节满溢浓厚的学术氛围,令人流连忘返。
三、专家讲座 引领成长
论文写作是每一位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完善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论文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归纳教育教学方法,激起思维的火花,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本次活动特邀陆军教授开展关于论文写作的讲座,陆教授以自身经历为例,从“标题达意”、“结构匀称”、“自圆其说”、“文献给力”四个方面对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这正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们所需要的。最后陆教授用自己的职业道路为例,勉励我们“有志者事竟成”,想成为一个有根的好老师,必须笔耕不缀,勤于研究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年年循环的教育教学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充满自信、充满执着的道路上来”。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研然后知其美。让我们成为一名有生命根基的研究型教师!
END
城西中学
扫码关注
来源:教务处
文字:张巍
图编:周万沁
审核: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