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特别接地气的学校:别样的教育生活,别样的老师

教育   2024-11-11 16:59   北京  

2020年1月,燕山南麓的九渡河镇,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它的变革之路。

之前三篇推文分别介绍了这所乡村小学是如何学习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如何进行课程变革的,以及这所乡村学校的学生,在“焕然一新”的学校里丰富多彩的快乐学习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所乡村小学里老师们的别样生活,以及那些有点儿不一样的老师。

1.乡村教师的别样生活

“我的世界颠覆了。”王青霞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九渡河人,小学、初中都是在九渡河念的,19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这里教书。“说实话,基本是我想象中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教,一直教了23年。”万万没想到,2020年1月15日,学校正在举行期末联欢会,王青霞穿着盛装正在跳舞呢,学校的大铁门被推开了。“十一学校一分校来人了,咱们学校被接管了。”听到这个声音,她蒙了。

王青霞快人快语,干起工作很有冲劲,早早就是英语教研员了。“说实在的,我已经成老油条了,却忽然发现老油条当不下去了。以前大家都一样,现在比你大的、比你小的都在努力,你得要面子啊!”

“40岁时我就什么都不想干了,很满足、很安心。”可她心里很清楚,“庸常的生活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上无形中让人放弃了生命的无限可能。”她轻轻叹了一口气。“现在我是冲在最前面的战士,如果说不累,那是瞎话。累,很累,但我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实现了自我价值,好像站到制高点上了!”王青霞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过去中层干部是上传下达,现在是服务,这个挑战太大了。”让王青霞触动最深的是,学校改造期间,于海龙校长的裤腿从来没干净过,永远是两脚泥,“我的天!原来领导是这么干的呀!”以前除了英语书,王青霞从来不看其他书,现在包里的书多了,家里的书架上也摆满了书。参加一分校的培训时,她一开始听不懂,慢慢地就懂了,越学越有劲,“只要有培训就好好听,生怕哪段没听着”。

“现在的我完全被一种崭新的感觉环绕着。”王青霞快乐地说。

“啥是跨学科呀?”面对全新的改革,语文老师刘秋华在心里犯嘀咕。参加十一学校盟校的研究,与其他学校高学历的年轻人合作,让她既兴奋又担心:通过什么样的任务落实学习目标?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十一学校盟校组成研究团队研究K-12学习蓝图,九渡河小学有11个人参加,他们的工作量大了好几倍,午休时间、晚上、周末,他们都在研讨,随时随地都在备课。

2021年,九渡河雨水多,许多村子发了水,有的村子甚至遭遇了严重的冰雹,导致苹果受灾,大部分苹果长得又小又丑,果农为此犯愁,求助学校帮忙想办法。于是,刘秋华和年级组老师设计了一个跨学科学习任务——为九渡河地区苹果受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有意思、有意义、有多种解决方案的学习任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内驱力。

“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调查、访问果农,学生获得了许多相关知识,找到了关键信息,并且掌握了苹果派、苹果干的制作方法。然后,大家一起切苹果碎,炒苹果馅,准备苹果派皮,包好后煎熟。接下来,大家切苹果片,穿苹果串,晒苹果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水的蒸发原理,学会了合作交流,学会了计算苹果制品的成本并确定合理的售价。”刘秋华兴奋地介绍。

“苹果干卖出去了吗?”我问。

“全部卖出去了,苹果派也成为春节时九渡河镇家家户户的饭后甜点。同学们高涨的热情把果农也点燃了。”刘秋华越说越兴奋。

“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很多事情没做到一定程度,我们是完全没法理解的。”刘秋华的内心十分坚定,“我们只要相信,就要坚定,然后去做,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点儿一点儿去行动,慢慢地就会理解,不能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犹犹豫豫。”

一件事一件事做下来,刘秋华有了重拾使命的感觉。她深有感触地说:“长久地待在舒适区,会让我们变得麻木、懒惰。”

盛金柱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他的家乡在怀柔最北端的喇叭沟门。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一直是当地的教学骨干。面对从教到学的改变,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听不懂,蒙,但不排斥”。他经常捧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到深夜。“为了设计一个任务,让它能承载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我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这么说吧,晚上12点以前没睡过觉。”他感觉从头到脚涌动着力量。

盛金柱最深的感受是:“我们对学科教学的理解不一样了。过去教知识,我们只是从知识结构入手,生搬硬套。那时我们会问: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作文?他们吭哧吭哧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现在我们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给资源、工具、脚手架,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这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真的不一样了。”

“自学校被十一学校一分校接管后,我才知道教育还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还可以有另外的方式。我们找到了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了教育的本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做教育很幸福。”

这些乡村教师特别可爱,特别值得尊重,他们身上满满的都是希望、理想、爱与奉献。

2.校园里的能工巧匠

韩建鹏老师是学校外聘的木工坊指导老师。他曾当过兵,性格直爽开朗,待人热情。退伍回乡后他办起了木器加工厂,后来关闭工厂,开始养鸡、养鸭、养鹅、养鱼、养猪,种花、种菜、种玉米……。他在种植、养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于是便把这些经验直接搬到课堂上。

韩建鹏家门口立着一个粗木桩子,上面挂着一块牌子——“怀柔九渡河小学创造工厂(工坊)课外活动基地”。不大的院子四周种着银杏树、山楂树、梨树等,院子里种着玉米,玉米秆上爬着架豆、南瓜,旁边种着白菜、萝卜、紫苏、辣椒,还有玫瑰、吊兰等。

“你怎么会去学校当老师呢?”原来,韩建鹏从微信上看到了学校的招聘广告,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学校就没有教这些的。”可又觉得这件事挺吸引人,便打电话确认,得到的答复是“这是真的”。于是,他立刻报了名。

“你会什么?”负责招聘的老师问。“木工。”韩建鹏回答。很快,他接到通知,去学校试课。他给20多位同学讲木头为什么会开裂、木头的质地等。40分钟的课结束时,他赢得了阵阵掌声,学校决定聘任他为木工坊老师。

一天,于海龙问韩建鹏:“听说你家还养了鸡、鸭、鹅什么的。”韩建鹏笑了:“是啊,我家养了15种动物,种了20多种菜……。”于海龙说:“那种植养殖课也由你负责吧。”“那敢情好!”韩建鹏爽快地答应了。

2022年临近春节,龙猫要生了,韩建鹏守在一旁帮助消毒。校长室的灯还亮着,他心里感到特别踏实,也特别温暖。有了被重视的感觉,他的劲头可足了,每天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成为常态。他告诉我:“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学校老师以及从外面请来的高校专业教师一起备课、讨论,让我有了许多新发现、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接触的人也不一样了。”

“你能举个例子吗?”我说。

“我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比如学习养殖知识,包括动物的繁殖,现在龙猫也会养了。十一学校生物教师朱婉婉告诉我 ,养鱼的水可以放进养鸭子的水塘里循环利用。我深受启发,回家便尝试,结果鱼养得好,鸭子也养得好。”

自从进了九渡河小学的大门,韩建鹏发现自己“看见的东西不一样了,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农村处处是宝”。寒冷的冬天,山区修理河道凿冰时,他发现河里有一种鱼——柳根鱼,细细的,7厘米左右长,可营养价值很高,非常珍贵,于是立刻尝试养起来,结果供不应求。

韩建鹏说:“我打算结合本地条件养鹿,养娃娃鱼、金鱼、乌龟等,将学到的知识辐射到乡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这让我再次看到这一办学模式的意义:学校融入乡村,以教育为纽带带动乡村发展,乡村以各种手艺反哺教育,二者互相滋养。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李建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点击图片,跳转小程序即可购买图书)

“教育寻变三部曲”

微信编辑  | 杨露颖

复审 | 杨霞      终审 | 张万珠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源创图书读者群

第一时间获取

新书资讯/直播信息/购书优惠等

多种福利哟~

团购请联系源创图书市场部

折扣优惠

电话:18600767750

QQ:1454575208

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

源创图书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