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书德来北京工作前,是湖北省的特级教师。有一次,他老家的同事在某次会议上遇到十一学校校长,问起曹书德。“那个曹老师,他是天生做老师的人。”校长对他说。后来,老同事与曹书德聊起此事,感叹“这个评价太高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让曹老师满心欢喜,觉得“校长非常尊重我,我真的特别适合做老师”。
还有一次,一位熟人对曹书德说:“你能调到十一学校来,真幸运。”一旁的校长听到这句话,马上把话接了过去:“这话应该这么说:曹老师调到十一学校是学生的幸运。”曹书德认为,这不仅是校长对他的赞美,更是对他的信赖与期待。如果说是曹书德的幸运,“我会觉得工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而说是学生的幸运,“我就要想,我到底能给学生怎样的一种教育,学生可以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后来发生的两件小事,让曹书德感觉“自己一直被校长关注着,对我是这样,对其他老师肯定也一样”。2016年,他出版专著《走下讲台做教师》,一年多后,有一次校长遇见他时说:“你那本书又重印了,销量很好啊!”2019年,曹老师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个课题会上发言后,第二天遇见了校长,又得到了他的赞美:“昨天你的发言很精彩。”这让曹书德暗暗吃了一惊,没想到校长这么快就知道了他发言的事。
这几件小事让曹书德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与激励,他相信校长所言是真诚的。“就这些赞美而言,我知道我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位年过五十,已经颇有成就的特级教师认为,这种真诚的赞美会在学校中逐渐形成催人进取的文化,让被赞美者始终感觉“有一股力量在推着你往前走”。
他本人受这种氛围的感染,也成了赞美的传递者。看到有学生在作文中赞美老师,曹书德不但会转给相关老师,而且会在征得同意后把文章打印、张贴出来。最初这样做的时候,曹老师还比较含蓄、拘谨,以为赞美他人是领导者的任务,但后来他改变了这个看法,“赞美应该生活化,同事之间也要形成传递赞美的风气”。
推崇赞美文化,正是十一学校的一大特点,学校倡导拿放大镜去看他人的亮点。在学校的主干道旁,靠近图书馆的地方,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有三个大大的红字:“赞美你。”在石头的西侧,还有一棵郁郁葱葱的“赞美树”。2012年4月10日下午,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和他的夫人李蒙女士访问十一学校。他们向师生解读了《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一书背后的故事,一起分享了“赞美孩子”的心得与力量。会后,骆家辉大使和十一师生栽下了这棵后来被誉为“赞美树”的橡树。
“我认为我所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就是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潜能,我用赞美和鼓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人性的弱点》中,卡耐基(Dale Carnegie)引用这句话来强调赞美的力量。
在十一学校,尽可能多地捕捉、运用赞美的机会,已经成为众多管理者的习惯。在年级主任李红玉看来,赞美不是她的一种策略,而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我赞美老师们,是真的因为他们非常靠谱,比我强。”李红玉说,老师不会依靠赞美去工作,但这种赞美传递给老师后,他们会心情愉悦,之后会把愉悦感传递给学生。
用心赞美教师在十一学校成了常态,以至于那些做法看起来是那样自然而然:学校每学期的评教活动,“学生都会在问卷上写下许多滚烫的话语赞美老师”,学校便将其汇集起来,印在送给老师们的贺卡上,或者镌刻在给老师们制作的笔筒上。定期展出的优秀校友风采录,在彰显校友的优秀时,一定会有科任老师的身影。每年的迎新酒会上,学校也会为每一位新加盟的老师总结一句赞美、肯定的话语,在酒会高潮时宣读。退休的老师也会收到一本专门为他们制作的纪念册,其中记载着他们在校期间闪亮的足迹。
由于某种原因辞职或落聘的教职员工,学校同样会为他们奉上汇集的各种亮点记录。这或许会勾起他们的美好回忆,让离开时的心情变得不一样。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教育发生的地方》,李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源创图书读者群
第一时间获取
新书资讯/直播信息/购书优惠等
多种福利哟~
团购请联系源创图书市场部
折扣优惠
电话:18600767750
QQ:1454575208
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