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特别接地气的学校:乡村学校如何进行课程变革

教育   2024-10-23 17:18   北京  

2020年1月,燕山南麓的九渡河镇,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它的变革之路。上周的推文介绍了这所乡村小学是如何学习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的,这次,我们来看看,这所乡村学校是如何进行课程变革的。

文末有双十一购书优惠,不要错过哦~

1. 校园里的一座座工坊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打开乡村孩子的眼界,于海龙想到了开工坊,因为普通教室无法承载这样的功能,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那么,工坊开在哪里呢?他想到了教师会议室、报告厅、校门边上的一排平房。于是,学校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改造。

工坊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还有更深层的作用。于海龙说:“它是学生学习的工具箱,你想发生什么样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工具,随时可以到这里来。这些工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工坊为学生提供环境、空间、工具、条件等,使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2020年6月,学校在全镇范围内寻找“能工巧匠”,于海龙带领老师们在学校周边六个村村口贴出招聘“乡村教师合伙人”的海报:“只要你有一门手艺,无论是种花、种菜、养兔子,还是做饭、磨豆腐,都可以报名成为兼职指导老师。”不到两周,就有80多人报名,木匠、厨师、扎灯笼的、剪纸的、养鱼的、养蜂的、养兔子的全来了。

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门浆水豆腐”第5代传人杨坤全就是其中一位。他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起了“豆腐制作”课。一些孩子被制作豆腐的过程吸引,有的孩子学会了用五种豆子混合研磨制作豆腐,有的学会了用山泉水制作豆腐。

工坊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相结合。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磨豆腐的原理;通过数学学习,他们对豆腐进行合理定价;通过语文学习,他们为豆腐写广告语;他们还要学一点儿营养学,让自己的豆腐更具竞争力。除了这些,孩子们还通过渠道调研、现场看样、洽谈协商、法律咨询等,与附近的餐厅、农家乐签订合同,给豆腐打开了销路。

兼职指导老师不仅为学生带来各行各业的手艺,还带来了真实的问题和实践。浆水豆腐品质优良,可如何卖出去?针对营销不足的问题,老师们把商学、经济学里适合小学生的内容提取出来,又将诚信品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等与国家课程标准中对德育的要求对接起来,形成一条条具体的学习目标。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是由任务驱动的。

老师们惊讶于孩子们的无限可能。孩子们更是打开了视野,开始对整个九渡河地区的产业进行调研,逐渐画出了这里的产业结构分布图,形成了一个乡村生态和学校样态融合的模型。

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乡村美学、厨艺、木工、版画、戏剧、竖笛、创意拼贴等几十门课程。非遗工坊最初有泥塑,后来增加了版画、灯笼、剪纸等。学校挖掘乡村非遗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技术,让学生制作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工坊更为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木工坊课程融合了美术、劳动技术、商学、经济学、科学和应用文写作等内容,由兼职指导老师和美术老师、科学老师共同指导,孩子们自己设计、画图,制作了手机支架、尤克里里等,还制作了一种木质杯架,可以放全班同学的水杯。这些产品很多已经在十一学校盟校里行销。怎么做运营,如何通过销售、出租等获得经济效益,成为课程实施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试错,为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前预演,锻炼能力,培育素养。

这些课程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乡土情怀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在孩子们与兼职指导老师的近距离接触中,在他们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乡村文化浸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2. 向乡野拓展的课程

学校后门外是一大片荒地,多年无人问津。在于海龙眼里,这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在这里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尽管有人担心做不成,可他决心已下。经过一番努力,约两亩半荒地成了学校的种植养殖基地。学校与当地农家乐合作,向他们供应学生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

除了种植蔬菜,基地还养了小鸡、白鹅、家兔……,这些都由学生自己管理。学校还饲养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龙猫、孔雀。龙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繁育出来的,一只市场价上千元。小孔雀也是学生用恒温箱孵出来的。

六年级的李湘森同学自豪地说:“我是这里的老员工了!”五年级时,她报名参加了种植养殖工坊,并且竞聘上了副总经理职位,一直干到现在。她从小喜欢养小动物,家里养了小鸡、小狗、小猫,还种了土豆、菠菜、黄瓜等。她在学校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周期,学会了栽苗、浇水、施肥、防病虫害。“在农村学会这些,对自己和家庭生活都有帮助。过去我认为这些是父母的事,现在我帮父母观察、记录。我家的黄瓜秧长了小虫子,以往治虫的办法是喷农药。其实,把大蒜埋在附近的泥土里有驱虫作用。我把这个知识告诉父母,他们在每一畦黄瓜地里埋了一盆大蒜,虫子渐渐少了,他们对我的学习更加支持了。”

一次,走进九合川药材种植基地,李湘森被深深震撼了,那里种植了1600亩共约120种中药材。她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刚刚把金丝贡菊卖出去了。”李湘森伸出手指比画着,“三袋呀!一下子就卖出去了。”

“多少钱一袋?”我问。

“60元。”她回答。

“这么贵?”

“这可是九合川药材种植基地的呀!”她对这个价格好像很有把握。

“噢!”我明白了。

“我们自己去采摘的,足足摘了三大筐。回到学校后,我们挑选、清洗、晾晒,第二天烘干……”

“怎么烘干呢?”我打断了她的话。

“我们这里有烘干机。”她自豪地说。

“学校里还有烘干机,够专业的呀!”我不禁赞叹。

“然后呢?”我又问。

“我们把烘干的金丝贡菊装在一个个小袋子里,刚好有人来参观,就卖出去了。哈哈哈!”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李湘森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谈到小学生活时,她很动情:“我们学会了生存的本领,知道了外面大千世界里的新事物,比如羊驼,乡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没见过。学习的时候我们收获了许多快乐——与小动物玩耍的快乐、把将要死掉的植物救活的快活、见证新生命出生的惊喜,我觉得蛮有成就感的。”

通过她的言语和表情,我发现,她的收获远不止这些。她在观察、记录植物发芽、幼苗生长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对生命产生悲悯之情,这对人的精神成长会产生很大影响。

学校还让工坊对接本地经营实体,如创美工坊对接当地栗子深加工企业,厨艺工坊对接当地精品农家院,非遗工坊对接当地老牌非遗传承企业等,建立起校外指导团队和活动基地。

“真正的市场化产品是如何定价的?企业经营成本除了显而易见的之外,还有哪些?”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进入这些基地,实地考察它们的经营状态,了解它们的发展困境和问题,亲身参与到经营过程中。孩子们可不是随便玩玩,而是在进行十分有挑战性的深度学习。

活动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真实任务和真实问题,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反思、改进,摸索出许多解决方案、方法、途径,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更加热爱家乡,增进了为家乡发展而努力的情感。

于海龙告诉我:“学校的办学成效使学校赢得了镇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镇里将学校周边的土地交给学校使用。学校利用当地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从外面引入的高科技农业资源,建立了劳动实践农场,吸引科技、农业方面的专家参与建设,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目前,学校服务范围是周边六个自然村,然而,学校办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服务范围。我们主动寻找更多资源与乡村对接,向北京工商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公益组织、企业基金会、当地农业研究中心等寻求合作。现在已有30多家单位和九渡河镇建立了合作关系……。”于海龙兴奋地说。

这些举动使教育向生活无限延伸,突破了课堂的边界、教室的边界、书本的边界。

乡村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办?应当如何定位乡村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培养目标?乡村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一所乡村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可以有哪些贡献?2035年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60%多的乡村学校应在何处发力?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位乡村学校校长可以有什么作为?在许多问题上,这所学校都可以给我们启发。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李建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点击图片,跳转小程序即可购买图书)

“教育寻变三部曲”


《中国教育寻变:

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

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


《教育者的转型:

追寻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

面对时代挑战和对教育的更高需求,教育转型势成必然。探索与实践更高水平、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也有赖于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有赖于教育者的转型。本书直击教育转型的痛点、难点,为教育者自我变革提供了样本。书中六位教育者转型的经历,会让你收获自我变革的信心和勇气。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

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本书展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的深刻内涵与运作机制,并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呈现了这一育人模式在不同背景下的成功应用。从薄弱校的华丽转身,到新建校的崭露头角,再到乡村学校的奋力崛起,构建了未来教育的图景,为教育转型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学校走出办学困境。

微信编辑 | 杨露颖

复审 | 杨霞      终审 | 张万珠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源创图书读者群

第一时间获取

新书资讯/直播信息/购书优惠等

多种福利哟~

团购请联系源创图书市场部

折扣优惠

电话:18600767750

QQ:1454575208

点个在看▼,分享给朋友~


源创图书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