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关注
预估34.7元的订单,司机实际到手24.90元,少了近10块钱!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发现,最近很多乘客都在反映的一个问题又是,自己的实际支付车费,会比平台的预估价高很多。
近日,广州的一名乘客就介绍了自己这样的一次打车经历。
从保利南沙天汇到横沥地铁站,预估价是14.28元,到达目的地后结算定时才赫然发现价格变成了27.44元,高了13.16元,实际车费是预估价的了近两倍!
因为两者之间的价格实在太过于悬殊,她也就坐不住了,当即向平台进行了反馈。
进过她的争取之后,平台方面也很快为她修改了账单金额,把“多收”的12.08元,退还到她的支付账号中。
虽然,就像一些更加“懂行”的网友评论的那样,这个乘客所谓的“预估价”,实际上只是这笔行程特惠订单的预估费用,而她最终实际乘坐的却是一笔“特快订单”(大家可以仔细回看上面的截图详情)。
滴滴特快订单的价格,比特惠高了一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不过,就像这个乘客强调的那样,自己在下单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勾选“特快”,为什么平台会安排特快订单,并以特快订单的标准来进行计费?
有可能是当时乘客下的特惠订单,确实没有司机愿意接单,平台才更改了订单类型。
而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平台似乎也应该提前告知乘客这个情况,让她能够知悉和接受,订单类型的更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平台似乎并没有这样做。这恐怕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愿意向乘客退还一部分的“多收费用”的原因。或许,在以后的接派单过程中,平台应该加强与乘客的提前沟通,尤其是这样临时更改订单类型的情况下。
此外,与此相关的,很多乘客都在陆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明明自己打车时下的是特快订单,但是到了司机的手里却又变成了特惠订单。
因此,不管是乘客下了特惠订单,实际变成了特快订单,还是下了特快订单,结果却变成了特惠订单,这当中到底经过怎么样的变化调整,又存在着怎么样的因果联系?平台似乎都有义务向乘客和司机进行说明。
请各位扫码关注本公众号
▊往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