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父母的镜子

文摘   2023-05-29 11:30   山东  

情感依附

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参加心理治疗课程的学员中有很多都已经做了父母,当他们学习到诸如客体关系这样一些内容时,经常会感慨地说,要是早几年懂得这些知识,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这当中有年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或者刚出生,或者正处在学龄前期的某个阶段,如何采取适当的养育方式让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他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另一些较为年长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正在念高中或大学,或者已经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父母和孩子之间仍然存在某些冲突,或者孩子本身就有某种心理障碍,他们试图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来解决这些困扰。
临床心理咨询门诊也经常会接待很多家长,他们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学习等问题来求助,并且急迫地想要找到一种能够立刻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在咨询过程中追溯那些出现问题的孩子的成长经历时,几乎总会发现,从他们出生开始,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就有某种偏差。这些通常源自父母的家庭或自身经历所造成的负面因素,却极大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抑制,难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人际关系方面发生种种困难。


面对这些学员和家长,我时常会在在讨论和咨询之外向他们推荐一些关于养育孩子方面的读物,现在我们又多了一本很好的书:由参加中美精神分析培训班的同事翻译的《情感依附》。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内森·塞恩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病学家,他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了一项历时三十年的研究,对76位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的生活历程进行了观察、评估和探索,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生动地揭示了童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成年后的社会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大部分的父母其实并不缺少养育孩子的知识,即使那些在这方面有困难的父母,他们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关于如何养育孩子的见解,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真正应用到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中去,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恰当的情感联结。我们知道,婴儿出生后在心理上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对母亲的依附,凭借母亲提供的关注、爱抚和回应,婴儿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后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情感依附》的作者认为,母亲和婴儿的这种互动会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神经心理学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指母亲的慈爱、快乐、保护等特质,也就是母爱,总体上对一般的母亲来讲没有问题。具有挑战性的是微观层面,即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微观体态互动,比如手指碰触、言语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这些互动“使母爱具有可操作性”,是真正体现母亲养育方式的核心环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是一个患自闭症的3岁女孩,名叫琼,作者马西为了找到治疗的切入点,从琼的父母那里要来了她早年生活的家庭录像,反复观看之后他在其中发现一个细节:
     当琼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把她抱在肩膀上,她们的目光跨过操场看向正在拍摄的父亲。母亲用鼻子蹭着琼,孩子开始流口水并微笑,然后将目光转向母亲。就在同一瞬间母亲却看向了别处,她们的眼神不曾相遇。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目光变得呆滞,脸上没有了表情。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了多次。


当然不能说这是造成琼的自闭症的唯一原因,但这类微观层面的眼神的错失肯定会给孩子投下阴影,孩子会因为无法感受到与母亲的情感联结而陷入沮丧之中。如此一点一点地积累下来,就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某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甚至在婴儿期他们就会面临母亲照顾上的一些微小的疏忽,这些疏忽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受挫,但同时也有助于孩子自我功能的发展。但如果挫折过于强烈,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会停滞,陷入退缩当中。在《情感依附》一书里,接受访谈的有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中年男人,他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事业上也很成功,他在访谈中讲到一段童年的记忆:

      我最早的记忆是我们去广场玩儿,广场离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不远。滑梯、沙箱和别的孩子都很有趣,但那天我找不见母亲了,惊慌失措。那一定是我大约3岁的时候。我转来转去,四处寻找她,越来越害怕,然后我突然看见了她,那个瞬间我有一种巨大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接着她把我抱起来,拥抱我,整件事就结束了。


可以想象,如果尼古拉斯在那一刻见不到母亲,他就会一直被巨大的恐惧包围着,如果母亲对尼古拉斯内心这种强烈的恐惧完全没有觉察,或者漠然视之,这种恐惧就可能作为他内心的一种核心情感延续下来,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探索以及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另一个心理发育水平比较好的受访者是塔蒂亚娜,她之所以对自己和身边的一切充满乐观和自信,是因为从小母亲就给予她足够的陪伴和支持。塔蒂亚娜说:“那时我知道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每当我需要她(母亲)时,她一定会在。“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中有很多偏差都会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情感依附》一书观察了一组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家庭,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呈现出十三个特征,其中一个是“倾向于把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意思是说,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不是尽力去理解孩子的内心,而是用自己的情感去代替孩子的情感,使孩子实际上处在被忽视的状态中。这让我想起一个来访者在治疗室里对我讲到他的一个童年记忆:

母亲总是喜欢给我削梨,每次削之前她会问我吃不吃,我说不想吃,但她根本不理,还是给我削,然后看着我一直把梨吃完。有时因为要赶着去上学,我吃了一半就出门,到外面把剩下的一半扔了。但母亲会站在阳台上看着,她看到我把梨扔了,下午放学回来就会狠狠地训斥我。


前面说到《情感依附》中的受访者塔蒂亚娜,在她小的时候,母亲总喜欢准备一些橘子让她们吃,但塔蒂亚娜不喜欢吃橘子,她就把它们藏到橱柜后面,当母亲打扫房间发现那些烂橘子时,知道是她干的,就对她说:“我相信你,如果你真的不爱吃橘子,我们需要讨论一下,看看我们做些什么。你把东西扔到橱柜后面,完全没对我说谎,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说谎,因为你在隐藏,我们应该总能讨论事情,即使我们意见不一致。我可以请你吃橘子,你也可以不喜欢吃,但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做你不喜欢的事情,那些对你有好处的事情。我不是说做对你有害的事情,而是对你有益的事情。”作者认为,塔蒂亚娜的母亲给予女儿的是讨论分歧的选择而不是破坏性的、毫不动摇的刻板,她的坚定为塔蒂亚娜设定了价值观、期望、极限及控制的框架。


另一些父母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比如书中的另一个受访者凯文,在他小的时候:“母亲经常误解孩子,说他很饿,而实际上他在休息;当他充满好奇时,说他“太吵”,从这一点上讲,似乎可以说明母子彼此都是对方生活的侵入者”。



即使做得很好的父母,他们身上的一些负性情绪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比如尼古拉斯,他1岁时就被查出有一个肾脏异常,父母试图保护他免受焦虑的影响,不让他了解真实的情况,但他们的担心和忧虑还是潜在地影响了尼古拉斯。他在6岁时参加一个演出,以中断表演的方式表达了他内心的焦虑。在临床咨询中,与此相似的情形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父母,他们因为自身的某些经历造成了心理上的偏差,却不知不觉地把这些偏差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内心怀有深深的内疚感的父母,会经常苛刻地指责孩子做错了事情,让孩子感到一切麻烦都是自己引起的,这样的孩子要么表现出强烈的对立和攻击性,力图证明自己的清白,要么陷入很深的抑郁状态中。



曾经有一个母亲问我,怎样跟孩子交流,因为孩子不跟她说话。我回答说,你去想一句话:我是孩子的母亲。当你把这句话想到自己都很感动的时候再去和孩子交流,他会接受你的。我的意思是说,爱孩子是每一对父母的天性,但有些时候,这种爱因为种种原因被加上了不同程度的实用化、功利化的成分,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按照《情感依附》一书中的观点,当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在当下呈现时,还需要在微观的层面上将其具体化,通过一系列和孩子的充满情感和创造力的微观互动,建立起一种积极、安全、恒定的关系,促进孩子早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为将来的独立和个体化做好准备。从《情感依附》中,我们听到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也看到了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只要用心去读,相信这本书会给父母和临床心理工作的同事提供很好的借鉴。




摘自《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作者:【美】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
排版:董雪
朗读:董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照市人民医院优护之家
宣传我院护理工作最新动态,创优服务亮点,护理人员风采、专科教育等知识,为护理人员搭建平台,实现知识和讯息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