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大先生”的专业成长之路
2019年,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那如何成为“大先生”呢?顾明远先生给出这样的答案:教师要做“大先生",就要心怀祖国有坚强的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顾先生从宏观层面给出了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和导航。于漪先生给出了:“大先生"必须有大的视野、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大的担当和大的气象。她用“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八个字指明了新时代“大先生”的自我修炼方法。为何要由教书匠走向大先生呢?怎样才能由教书匠一步步向学生、家长、领导、自己心中认可的大先生靠近呢?这归根到底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要由教书匠成为大先生呢?
躺平多舒服多滋润,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大先生呢?我也是今天才看到主席两年前的期望和要求,在这之前我一直都在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从教十多年我始终觉得教书很有意思,教历史更有意思。不管我有多累多烦,只要一走上讲台我就精神抖擞。偶尔也会因为学生态度不认真发脾气,顶多是恨铁不成钢,绝对没有把学生当作出气筒的想法和行为。在我心中真心希望他们早日明白:“为何要读书?为谁而读书?”,只不过是爱之深恨之切罢了。这两年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参加了县市省的很多教学竞赛,结果有喜有忧,就整个过程而言辛苦并快乐着的,这种快乐有来自同行的认可,记得前段时间为全县新入职教师做示范课教学——《东汉的兴衰》,课后在楼梯道听到有老师说:“真好!不愧能讲到省上”。也有来自专家老师的肯定鼓励,上个周周宏老师看完我写的小文章——《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审辩式教学》后,回了一句“有悟性!生活处处有审辩,只要迈步,定有风景”,顿时觉得信心百倍,快乐无比。前几天,柞水县教研室郑主任看完我写的小文章发微信写道:“写作是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最好方式,你写的很好,我看好你”。也有来自学生上课点头、微笑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敬佩。我的快乐最多还是来自于备课时打破固定思维,突破创新带来的自我成就感。也有来自于摆脱依赖教参,自己创造的自信感,我经常在课本和教案空隙处写下一个个“牛”、“厉害”、“OK”的自我奖励和肯定。这次培训期间和陕西省教学能手刘杰老师聊天,刘老师谈到自己专业成长经历和成功育儿经验时说道:“年青人一定要给自己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热爱读书、努力拼搏的榜样,让孩子觉得爸妈就是自己心中的大英雄、好榜样!”,这又打开了我心中积极向上、提升自己的另一份核动力。至今,我之所以当老师痴心不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认为这辈子我只会教书,也能把书教好。因为教书能让我感觉靠自己本事吃饭,不用太看别人脸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书是我安身立命和独立自信的本钱,所以我想把书教好,想做一名好老师。
二、 怎样才能由教书匠向大先生一步步靠近呢?
对我个人而言,目前我的教学水平进入“瓶颈期”,短期内很难有较大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我没有找到科学公认的、符合我口味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明灯,这大概是以前也没有意识找。今年开年,机缘巧合接触到了周宏老师的《审辩式教学》,认真自学半年后,我坚信:审辩式教学就是我认定符合我口味的教学观和方法论。前一个月,承蒙周宏老师的信任和抬爱同意我加入“周宏名师工作室”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一起学习,我坚信:一个人前行会很累很孤独效果也很差,一群人共同前行会走得更高更远。近两年我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将审辩式教学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求提高自己课堂的档次。瓶颈期出现的另一个致命原因就是:虽然我上课激情澎湃,但是我的课堂语言生硬冰冷,这突出体现在课堂导课、课堂问题设置、主题板块过渡上。请教很多专家,一致认为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写作+演讲。从这学期起我给我定了一个写作目标:每周完成一篇1200字左右的学习、教学、育人随笔。目前,写了100篇近15万字的随笔。我最大感受就是:会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了,会大胆灵活地遣词造句了。记得有位专家说过:教师读书的宽度就决定你课堂的宽度和深度。当然,这学期我每天都会看几页教学理论、教师成长、思想文化、书法艺术等方面书籍,有时也做一些笔记。就“修养师德”这个层面,我是一个有爱生之心的老师,但不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老师,以后应该朝理性地爱学生,心平气和地爱学生、宽容大度地爱学生,文明礼貌地爱学生方向多努力。
三、路虽远行则将至
指向“大先生、好老师”的路曲折漫长、荆棘丛生,还可能遥遥无期,我能做的就是:心中有爱,坚定方向,持之以恒,潜心读书,自我反思,坚持写作,向名师学习,厚积薄发。无限缩小“教书匠”和“大先生”的间距。
(注:旧文新改,以备后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