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
今早,西北大学历史系博导胡坤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一节《赵宋立国与祖宗之法》历史课。听完最大感受是:虽然我们大多数人这辈子成不了历史学家,也可能成不了历史学教授,但是完全可以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有温情。
一:质疑追问搜证求解
那么历史学家到底是怎样思考的呢?本节课胡坤老师在讲述“祖宗之法”时讲到“不杀士大夫”的历史现象,胡教授就怀疑宋朝真的不杀士大夫吗。胡教授查找了曹勋《进前十事札子》和侯延庆《退斋笔录》很多相关细节史料,通过鉴别史料和提取有关“宰相蔡确和宋神宗争论该不该杀漕官”信息,通过举例论证,得出宋朝确实不杀士大夫结论。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我认为历史学家至少是这样思考:质疑发现问题——搜索整理史料——提取史料信息——综合运用史料——得出历史结论。 历史教师无论在教学或生活中都该必备质疑批判思维,敢于质疑发现问题,不能被固化思维所禁锢或者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在教学备课中多问: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没有?这种方法真是最优方案吗?这样我们的备课才会臻于至善。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追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沦入狭隘的主观主义漩涡,同时也该具有“孤证不立”的意识,也就是说一个证据不具有可靠性,就像给罪犯定罪也要讲人证物证俱有,历史生活都讲究二重证据法。
二:善于思考勇闯新路
讲课过程,我们都很明显地感受到胡教授具有独立思考的自主精神,因为人家上课三个小时很少看PPT,举例论证信手拈来,我想这都是源于长期独立思考的结果。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切创造都源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思考。我想那怕是一个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三:胸怀天下放眼全局
从胡教授讲“祖宗之法”史,先讲唐朝承袭祖制,再讲宋之祖宗之法,再讲到明朝的“皇明祖训”。这都体现了宏观的视野和开阔的眼界。因为历史是古今中外两条并存或交替的两条线,更是可以互为借鉴比较的两条主线。纵线要求我们具有贯通意识,司马迁就追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我们再讲古代选官制度时,就该从秦奖励军功到汉朝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讲隋朝科举制。如果我们讲历史,没有贯通意识和迁移意识,就好比管中窥豹。横线就需要我们具有空间观念和中外迁移的意识,讲新航路开辟就应该迁移郑和下西洋比较异同。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和开阔胸怀。
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在结课时,胡教授从祖宗之法延续性迁移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启示我们学习历史应该通过现象看本质,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历史现象与今日社会现象的共性以求借鉴,就像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还在于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这样学习历史才有价值。如:讲开元之治,就算学生把开元之治的措施和影响倒背如流。对学生健康发展和民族复兴好也没有任何意义,学生要是在大街上背唐玄宗、开元盛世,重视人才……,别人会认为他是个怪物,是个书呆子。那为啥历史课还要用几页讲开元盛世,我想本节课的立意在于:让我们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为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借鉴点,如果历史失去培养思维和史学育人两个价值,我本人都讨厌历史,因为我啥都记不住,我还不如改行去代语文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我只是一名初中历史老师,也可以像历史学家那样实事求是理性地思考,独立自主踊跃大胆地思考,古今中外放眼世界地思考,大胆质疑不拘一格地思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地思考,这不是我们历史老师的专利和特权,而是应该示范并立志传授于学生的责任。
(旧文新改,以备后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