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教学四个阶段
自教初中历史11年来,我的教学方法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K型”课堂阶段(2012年至2015年)
也就是孔子型课堂,具体做法就是知识驱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讲授为主,兼顾提问法,有点像百家讲坛易中天那样。 结果暂且不论学生学听懂没有,对我来说,每节课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跑着去喝水,因为嗓子疼得难受。那几年对我来说,作为老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怎样给学生讲正确,讲清楚、讲明白,后来进步一点试着讲幽默。由于我比较严肃学生怕,大多数学生还认真听,课后也抓得严,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期末会考都是前三名,我代出过全县中考最高成绩。
第二个“S型”课堂阶段(2016年至2020年)
也就是苏格拉底型课堂,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这种转变主要得益于我们县那几年强力推进高效课堂。这时候感觉能轻松点,至少每节课老师有喘息的机会了。每节课说最多的话就是:“请问大家还有补充吗?”,很多时候也没有人补充,自我尴尬补充。因为学生的补充无非就是把课本上没有找到的话找全。那时总感觉少点啥?后来才明白少了点深度。那时候对我来说第一要务就是学生展示完成,我该如何扩展延伸,如何打开学生思维。那个阶也有进步,那就是课堂参与度高了,打瞌睡的学生少了,后来才知道那叫“少教多学,深度教学”。
第三“质疑追问,搜证求解”课堂阶段(2020年至2022),
这得益于我学习周宏老师的审辩式教学,该育人模式的核心方法就是:“不追问无学习,无论证不结论”,最初喜欢这种方式是感觉简单实用,且和我的经历产生了共鸣。也就是当你提出问题留足思考时间后,学生实在回答不全时,这时我们再出马为学生的思想接生,进行启发点拨,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这时候学生最需要我给它一个脚手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老师脑子足够清醒,状态特别好。因为你也不可能课前预设所有学生疑惑点和教师的启发点。原则上是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追问,后来看书知道那叫“产婆术”,感觉这个方法比较适合我,因为我经常脑子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有几次公开课前,我脑子一片空白,还发挥的比较好,经过深入学习周宏老师的七步追问法,虽然我也并没有完全掌握七步追问法,但是我记得最清一个追问就是“你能为你的结论找到证据吗”,因为在我脑子深处很清晰地记得,几年前有次教研组听我课,我无意识地问了学生一句:“你为啥这样说,你能在书上找到证据证明你的结论吗”,问完感觉有点不神来之笔的感觉。事隔数载,记忆还是那么清晰。第一次再看到周老师这样追问,立马达到了共鸣。这个阶段明显感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因为不停地追问,所以学生也得不停地思考。感觉有点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了。当然,也存在方法单一、偏重理科的不足,课堂没有亮点。
第四个“主题统摄,启智育人”课堂阶段(2022年至今)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历史到底教给学生什么?”,虽然早几年我就知道:“肯定不是那些外行所说的教历史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我知道高中时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历史知识,现在也忘得所剩无几了,在生活中除了给学生上课,也没有真正运用过几回。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探索,我才搞明白我的追求目标:“运用历史知识来启智育人”。现在备每节课之前我都必须先搞明白以下几个问题:(1)这节课我建构怎样的主题来统摄本节课;(2)运用哪些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文本能力、叙述表达能力、时空建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对比求异能力、搜证论证能力、宏观梳理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3)如何挖掘本节课我的育人点,运用哪些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目前,我最困惑的问题是:无论是哪个阶段我的课堂都是讲得太多,这也是我的反思结论,也是同事专家给我的建议,这是因为我还没有达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