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始农业和史前社会
一、课表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二、素养目标:
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理解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文化特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空概况、文化特征、典型代表。(家国情怀)
三、重点及突破:
理解半坡、河姆渡遗址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先突破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再列表对比讲半坡人生产生活状况,最后分析出现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
四、德育切人点
1、讲原始农业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历史照亮现实以史为鉴,从农村现状、国家三农政策,农业基础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关注三农、科技强农的意识。
2、比较南北住房差异时,带领学生分析产生原因,启发学生树立”面对自然,顺应自然,运用智慧利用自然”的思想观念。
五、教学主旨:农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遗址呈现多彩史前文化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谈话法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1节课我们学习了“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我国境内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学生:采集、狩猎、捕鱼......,请问同学们靠采集、狩猎、捕鱼来维持生存需要有什么不足之处?学生:需要不停地迁徙,受到季节,天气等因素食物来源不稳定也不充足.....,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万年,我国南北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请问同学们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对原始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又有哪些各具特色的特点呢?我们一起走进新石器时代寻找答案吧!
(二)课堂教学:
板块一:原始农业起源
(1)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出示教材第9页粟黍图片。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追问为什么?)
(2)以农业生产因素为切入点,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进行农业耕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定居生活经营庄稼,磨制石器精耕细作,陶器舀水浇水与陶器储存粮食,粮食可用于饲养家畜)农业生产和发展促进了饲养业、手工业、商业的产生和繁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进一步促进早期城市的产生,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不仅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和发展为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就是今天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国家每年中央1号文件首提“三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请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大胆谈谈我国该如何扶持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
(4)自主学习教材第10页“相关史事”,请同学们谈谈主要讲了什么?
板块二:稻作农业文化
(1)结合10页教材地图指出“稻作农业的范围”。
(2)自主学习河姆渡先民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完成下列表格。教师重点结合图片启发突破“干栏式房屋的优点”。
(4)自主学习史前稻作农业——舞阳贾湖遗址相关史事,了解淮河上游的原始农业文化。
板块三:粟作农业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自主学习仰韶文化的时空概况,结合课本14页知识扩展突破仰韶文化的特征(彩陶,粟作农业生产,处于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仰韶文化后期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2)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遗址(自主学习课本12页,完成上面表格),出示河姆渡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半地穴式房屋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南北差异的房子,谈谈对你的启发:面对恶劣环境,应该鼓起勇气,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顺应自然。
(3)结合图片概括大汶口文化和其后继者龙山文化其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大发展,出现精致成套彩陶,贫富分化明显;龙山文化典型代表就是“蛋壳黑陶”
(三)课堂小结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定居生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和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粟作农业呈现出南北各异的生产生活景象,这是我国先民利用智慧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从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随葬品的多寡优劣可以看出出现了贫富分化,我国已经迎来了文明的曙光,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什么呢?请大家预习第3课寻找答案吧!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半坡和河姆渡先民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对比表
(2)理解仰韶文化的特征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