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如诗
一、好课如诗触动心灵
有些诗文,如毛主席的《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读罢均会情不自禁地赞不绝口,被主席形象生动的比喻描写所折服,被主席舍我取谁的自信豪迈所震撼。一节好课也如此,一节课有没有一两处情节能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直接影响着听者身心感受。如何做到呢?最能引发思想共振的方法就是联系学生实际、情真意切地创设情景进行史学育人教育。
二、好课如诗气势恢宏
有些诗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还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书时虽然不知其意,仍然觉得很气势恢宏豪情万丈。一节好课也要有气场,就好像有一种磁力场紧紧吸引着学生。气场何来?来自于教师的学识底气、人格自信、天生气质,来自激情昂扬、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底气自信何来?来自于吃透教材,来自于生活和实践的沉淀,来自于经过千辛万苦地积累,最好达到课前脑子一片空白,开口思如泉涌。气质何来?来自于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好课如诗身临其境
有些美文,如《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读罢很有画面感,犹如身临其境。一节课的画面感,来自于教师栩栩如生的语言勾勒。栩栩如生的语言何来?来自于大胆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不是语文老师的专利,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各民族大团结”,形象贴切、寓意深刻,饱含期望、意境深远。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效果显而易见。我曾经写了一篇论文《如何利用排比句为文章增光添彩》,今天我想说:“大胆巧用修辞也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巧用修辞也是我们历史教师的权力”
四、好课如诗形散神聚
有些诗文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一节好课也应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界,如何达到神不散的效果,那就是要有条思想主线统领整合课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节课,我的思维主线就是:筹备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巩固新中国。那如何提炼思想主线?那就需要在主题统领之下吃透课中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好课如诗凤头虎尾
有些诗文,读开头一两句就不想读,平淡无奇没有吸引力。导课就是本节课的开胃菜,开胃菜要做得有滋有味,才能胃口大开,大饱口福,结课要达到言简意赅,直击重点,沉重有力。
六、好课如诗画龙点睛
有些诗文,内容完美无瑕却写得龙飞凤舞,一片狼藉,对于一个略有完美主义情节的人来说,是没有看下去欲望的。板书对于一节课而言犹如画龙点睛,尤其是课题的板书,要写得眼前一亮,落落大方。板书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写得少。如我在上《盛唐气象》这节课,我的板书除了课题,只写了“繁荣的大唐,开明的大唐,开放的大唐,多彩的大唐”20个字,感觉既言简意赅又突出重点。
七、好课如诗首尾呼应
有些诗文虎头蛇尾,开头绚丽灿烂,结尾平平淡淡,或者戛然而止,没有结尾就是烂尾,也是缺憾。我想好课的结尾,要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要么设置悬念让人回味无穷,或者再点主题,首尾呼应。
好课如诗,如玉如金,好课难求,终身学习,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