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13 ~18 岁) 群体中,有高达27.4%的人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平均每年有15万名以上的学生自杀,而每8分钟就有1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根据四川某三甲医院对其院内的120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相关研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多样:
我国青少年群体中自杀和自伤倾向的高比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纳。然而,众所周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职业其实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既往有一项北大教授做的调查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调查研究的主题 ,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的“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
结果发现,排在前三名的,竟然是——
教师,医护、公务员。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子女的印象,都是成绩好的天之骄子。小时候,家长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很多孩子都会回答医生、老师。然而,真正当上教师、做了医护的人才懂,那种责任感和高要求并存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有这样一个抑郁的孩子,名叫小鱼,她的妈妈是高中老师。从她小学开始,妈妈就要求她不能掉下前三名,掉下就会打手心。听起来有些“迂腐”的规则,小鱼竟然默默承受了11年,直到抑郁入院。我接待小鱼妈妈时,她问得最多的不是“女儿病情怎么样”“需要怎么治疗”,而是——小鱼说,妈妈在乎的并不是她“这个人”,而是被当成“优秀范本”的女儿。因为妈妈自己也很优秀,从小就是奖状挂满墙的模范标兵,她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后。“有段时间很难受,特别想死,但一想到妈妈,我只能忍着痛苦继续做题,我不能成为她的耻辱。”调查显示,之所以教师家庭会成为杀死孩子的那把刀,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大大都较为专制。他们深知知识与前途的联系,甚至会放大这种联系,不自觉给予孩子高期待。此外,他们习惯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并将这种角色无意识地带入到家庭环境中,养成了较为苛刻的育儿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在“我必须表现优异”的氛围中成长,一旦脱离这种评判标准,便会产生极大焦虑。
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孩子,大多时间只能配合家长的表演,努力成为优秀,做到完美。
网友的评论可谓五花八门:“体验就是,关于学习你什么都懂了,学习之外是一窍不通。”“什么都要安排好!什么中考高考去哪个学校,选理科还是文科,我爸总能以他10年老教师经验拿捏你。”“他们有一套人生蓝本,并自以为是相信把最好的给了你。”诚然,不是所有教师的孩子都会有这种感受,但高赞确实代表了部分人的心声。家长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严重危害孩子心理健康。女儿一直是她的骄傲,在黄侃眼里,女儿“情商高,朋友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也因此,黄侃为女儿设计的人生蓝图,就是考上顶级名校,成为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然而,所有的美梦,都在收到荷兰大使馆来信的瞬间破碎。“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咬牙忍受,寻找调整的机会,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在遗书中,女儿告诉黄侃,自己已经受强迫症折磨了8年,实在受不了了。妈妈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孩子,竟然在忍受这么多痛苦。而作为母亲,她竟然没有丝毫的察觉,还在为自己给孩子的人生蓝本“沾沾自喜”。这只是个例,并不能排除在教师家庭之外,没有这样“自以为是”的父母。心理学上说,孩子一旦被给予既定规则,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掌控权,价值感和目标感也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人生路径更容易窄化。因为他们的答题范围,从来不是多选,而是固定的答案。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自杀率会排到第一。在高要求、高期待,固定化的培养模式下,孩子的人生比重已经失衡,自我价值感缺失。
过于看重孩子的社会价值,忽视孩子的个人价值,短期内或许可以见成效,但是却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教师家庭子女的自杀率令人揪心,而其他职业父母孩子的自杀现象同样值得关注。事实上,在那些无意造成了悲剧的家庭中,不只是孩子,父母本身也是受害者。都是为人父母者,人们应该理解,即使是身为教育者的人,也会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陷入困惑和迷思。如果说想提出一些建议,不仅仅是那些有教师父母的家庭,更应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自省。家是孩子的港湾,是他们最有安全感、惹了祸也不会害怕被抛弃的地方,是孩子能够放心做自己的地方。做家长的要调整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当你回到家中,你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妈妈,你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自己的孩子。松掉那根当老师的弦儿,给自己解压,才能给孩子解压。只有你成为妈妈,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家才能成为释放压力、表达喜怒哀乐的地方,而不是让孩子害怕、逃避的地方。做老师的父母,可能本身就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人们会认为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培养教育得更优秀,老师的孩子就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危险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开花结果的过程,要给孩子时间,也要给自己空间。面对孩子,你也是普通的父母,不必事事苛求完美,要允许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停止自己的说教和碎碎念,真正地去聆听孩子的心声,不管他们说都是好的,坏的,还是幼稚的。孩子都是敏感而聪明的,他们能领会到父母是否真心在听他们说话,做让孩子信任的父母,而不是学生害怕的老师,他们才愿意把心声说给你听。给孩子温柔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可以对抗风雨的爱和安全感,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其实,不管父母的职业是什么,做父母最终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以下五点:1、建立与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
2、帮助孩子发现他真正喜欢、擅长并且利人利己的事;
3、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与成长;
4、父母与孩子的健康关系是“园丁与花园”;
5、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
参考来源:罗海波,辜莉.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4):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