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旁边有人在用熟悉的普通话问:“这里有泡面吗?泡面,有没有……”
转头一看,两个戴着旅游帽的老人,像是公婆俩,正拉着面前的超市服务员问话。
一瞬间觉得很正常,但立马又反应过来不对。
在这里,说中文?
这服务员怎么可能听得懂!
我见状凑过去,用英文说了一遍。
可是没等我说完,他跑开去找援兵,拉来了一个年纪大些的服务员。
只是,老服务员也不懂英文。
甚至没等公婆俩用中文问完“有没有泡面”,立马一脸不耐烦,甩了一句蹩脚的中文出来:“听不懂,听不懂。”
那神情,像是苦来这里用中文询问的顾客久矣。
两老人只能转身来问我。我说,我好像也没在这里看到泡面。
“你们要不去隔壁那家?激安的圣殿,那边有卖泡面。”
我给出了路径,他们疑惑旁边那家也是超市。
但也只能说了谢谢后,悻悻然走了。
这家超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售卖物品以肉菜农产品为主。
但刚好位于路口一览无遗的位置,相比旁边的堂吉诃德大卖场,更容易被辨认出来。
后来我逛了一圈,发现这里其实有卖泡面,只是品种与数量不多。
仅有的十几个被放在熟食区的最上层,导致我们路过时选择性忽略。
令我意外的是,准备结账时,看到每个收银台上都白纸黑字贴着中文告示“不可使用微信支付宝”。
显然,那对公婆来错地方了。
无论是“不知道”还是中文告示,这家摆明了主要做本地人生意,但遭遇了不少误入的中国游客。
当然,每家超市都有自己的定位与受众,无可厚非。
开在这个旅行团集散的地点也不是人家的错。
银座这个路口,很多旅行团会在这里上下客。
旅游大巴拉着一车一车的中国人到此停靠、下人。
导游举着小旗子嘶声力竭:这是银座了,给大家XX小时自由活动。
心切的游客们顿时鸟兽散,争分夺秒饱览银座的每一处风情。
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到银座,也是如此。
当然,现在英文好了不少,驾轻就熟多了,再不济还可以用手机翻译。
但对银座的感受也就这么多,浅尝辄止。
导游给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太有限,我们对这个号称东京最繁华商业区的认识,根本谈不出个所以然。
只能像个无头苍蝇乱闯。
这种感觉,那些旅行团拉过来的中国游客大概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难怪那对中国公婆和两个超市服务员会如此反应。
自去年跟团游放开后,中国旅游团又浩浩荡荡来到日本。
这消失的3年旅游空窗期后,人们都迫不及待出门看看。
其中又以老年人更甚。
他们不懂英文日语,不熟悉小红书、谷歌、翻译app等信息工具,初来乍到,离开了导游,便失去了方向。
也就有了在超市里用中文问话这种尴尬瞬间。
如果说不熟悉本地文化也罢,旅游团行程中难免有几顿需要自理的餐食,对于老人们来说真是个大问题。
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日本的餐饮店众多,很多店根本无需与人打交道。
进门售票机看图点餐,付款买票,一切自助,傻瓜操作。
这次来日本,我发现这边英文服务能力自疫情后显著下降,有时候跟店员讲话都费劲,但这也不妨碍我三餐的随遇而安。
好几次买完餐票给服务员,他估计要问我面条粗细、汤底油度之类的要求,见我一脸茫然,两人面面相觑,最终也只能作罢。
但对于老人来说,出门觅食,既是胆量问题,又关于钱包风险——也不知道乱闯乱入,钱包会不会大出血。
所有一切都指向了安全感。
无论是拉面还是寿司,在异国他乡出门觅食,远远不如一碗熟悉的泡面来得有安全感。
熟悉的味道、可接受的价格、不用与人打交道,泡面既是乡愁,也是贴心的安全港。
其实不单东京,行走在世界各地的旅游团,中国老年人常常为找一碗泡面奔波。
之前,在西雅图报了一个短途团去黄石公园。
在公园内,团里的几个老人还没下车,就到处问哪里有泡面。
我刚好在其中一家纪念品店看到有人开水泡面,他们马上兴奋地奔走相告。
那神色,仿佛一场大战鸣响了凯旋的号角,终于找到胜利的归途。
我还记得那家店摆卖的是熟悉的中国品牌红烧牛肉面。
就不知道,这是不是为吃不惯汉堡薯条的中国游客专供。
反正,见到泡面的瞬间,难免眼含热泪。
这热情周到、温暖体贴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别说老人了,我自己出门也会带泡面,权当有时候时间紧迫的应急之举。
就上一趟,刚到罗马时已中午12点,又好巧不巧抢到了一张1点半的古斗兽场门票。
时间紧迫,我只能迅速拿出跨越千里带来的珍贵泡面,填了肚子就往外赶。
酒足饭饱,神清气爽。
这可比买什么保险有安全感多了。
微信公号「城南八卦局」是贾科长和朋友们的个人博客,主要分享来自真实现场的城市故事与世界各地的走读见闻,除工作的一些见闻,这里也会不定期码点个人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