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 | 移民三两肉,他们是“游牧猎人”

旅行   旅游   2024-10-29 00:40   广东  

去塔斯马尼亚之前,我试图让自己带上问题,我想知道在这里生活的感觉。

大概是几年前,有段时间,我一直将澳洲视为我的理想居住地,阳光海滩、人少车少、历史浅薄。
但机会在患得患失之间,付之东流。

有不少同学和朋友定居悉尼或墨尔本,朋友圈里的生活看来倒也挺滋润,很难让自觉身处水深火热的我不动心。
但机会也要成本,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当投入一种新生活,势必要放弃原有的一切。

特别在澳洲这样一个移民国家。
而作为南方边陲的塔州,作为“好寂寞”的代名词,我实在很好奇。
刚到霍巴特那天,出门走到商业区已是晚上7点。
本来街上就没多少食肆,又因为太晚,不少已经关门。
走到主干道背面,我仔细审视着每一家餐馆门口的菜单以及上面的价格,小心翼翼将其换算成人民币。
最终决定进了一家卖面条的餐馆,柜台后面是个年轻的女生。

“我刚才看你在门口看了好久了。”女生说。
“是啊,我在看想吃什么。”
我没好意思告诉她,其实我在调动胃口和换算价格。
不知道是不是中午没吃饿过头的缘故,此时没什么胃口。
最终要了一个紫菜包饭,也跟女生聊了起来。
得知我是游客,她很惊讶,言谈中听起来霍巴特可玩的不多,连她自己都很少出去。

紫菜包饭上桌,我是店里唯一的堂食顾客,另外一对坐着的白人父子在等外带的鸡块。
女生帮我把包饭切好,淋了点番茄酱,稍微那么回事。
看起来,这家店就是夫妻档,后厨是女生的老公,从始至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前台是女生,捎带照顾看起来是三四岁的女儿。

“我们刚拿到了491,也是想待一段时间后离岛。”被问到开店多久了,女生解释,店是今年才开的。
女生的老公之前在塔州读书,毕业后就留在了这里,拿到491后,一边经营中餐馆一边等其他机会。

491是“偏远地区签证”,是澳洲诸多签证中的一种。
如字面意义,要待在偏远地区,满足三年居住要求后才能申请其它签证转永居。
偏居一隅的塔州自然是偏远地区,政策诱人,据说之前的毕业生通道,来了就能留下。
但政策朝令夕改,配额大幅被砍,看到留下无望,许多人转身离开。

“前段时间好多人都跑了,去其他州了。”女生言语中也很无奈。

机会少,留下的人就少,人少了,生意终究不好做。

也难怪街上的商店那么早关门,毕竟顾客少。

“其实我还挺想移民这里的。”我笑着说。

听到我说想移民,女生的表情突然认真起来:“你想来这?”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有什么门路,只能笑着补了一句:“我就说说而已。”

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华人群体来说,想留下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办法。

“其实在这边找工作还是有的,服务员很缺人,就是找办公室的不好找。”女生说。

我对移民的各种政策一向头大,别说491、190这些,网上各种移民介绍经常让我云里雾里。

来之前,我就试探性在网上问过一个婚配移民的报价,15万澳币。

我算了下,折合人民币75万。

也就好奇一问,没研究过这个价格孰轻孰重。

澳洲今年收紧了移民政策,连国际学生的招生数也要下降,让这里的教育产业一片风声鹤唳。

在学签收紧之前,找个野鸡学校挂靠也是留下的办法之一。

拿着学签入境,每年交一点学费,不上课去打工,迎合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他们没打算留在澳洲,或者自觉很难留下,想着走一步算一算,先赚点钱再说,于是就成了澳洲的“学签打工人”。

这事我听过不少,有几个在澳洲的朋友便是靠这种方式留了下来。

也没找正经工作,纯做“国内代购”,在朋友圈里日复一日推销保健品、巧克力饼干和奶粉。

估计是疫情几年代购不好做了,纷纷回国。

但每次去澳洲的Woolwooth超市,还是能察觉到代购的身影。

上次来,想买两包德运或者B2奶粉,愣是没在任何一间超市看到。

标签还在那个位置,但货架上空空如也。

这次倒是看到了,在霍巴特。

显然,这也是塔州地广人稀的一个例证,连代购都鞭长莫及。

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移民澳洲仍然是乐此不疲的选择。

到朗塞斯顿的飞机上碰到一个中国女生,说是去黄金海岸玩了几天,要回学校。

我问朗塞也有学校?

她回答是塔斯马尼亚大学,又一问,读的是护理专业。

“奔着移民来的?”

“也有这样的考虑。”

瞬间我就想通了。

换作我,应该也会做类似选择吧。

澳洲的各大博物馆里,躲不开的一个话题是移民。

无论是当年吸引英国移民的各种政策和广告,还是各个年代的华人各种因缘际会来到澳洲,每个人群都是历史的生动故事,充满各种起伏与艰辛

很让我意外的是,那天在霍巴特博物和艺术馆里,不多的展厅里,有个十来平米的特展,讲述华人群体来塔斯马尼亚的故事。

特展的主题很特别——“家园:此时此地(Home:Here and Now)”,用几件展品、几个人、几段话,草草勾勒出了华人来到这里的原因和生存境况。

只是我没想到,展览中的几个华人都是祖籍福建,不知道是凑巧,还是这里福建人确实多。

19世纪的福建人因营商来到这里,挖矿居多,如今则各行各业都有。

“1948年钟国兴在中国广州出生,8岁时来到霍巴特。自1887年起其家人在中国和塔斯马尼亚之间往返,一直经营商业菜园有几十年。”

“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就好像住在一个愜意的天堂里。在这里,美丽的自然环境和友善的人们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塔斯马尼亚风景很棒,气候温和,跟我的老家福建很像。”——张烨奇,2018年从福州来到塔斯马尼亚

看着这些活生生的表达,好想在这些冠冕堂皇中,了解他们最底层的动机。

在堪培拉的澳洲图书馆里,也有一个叫“希望和恐惧(Hope And Fears)”的主题展,讲澳洲的移民故事。

看着各式各样的“招人海报”,会让人觉得那真是澳洲的黄金年代,一穷二白,各种探险者蜂拥而至。

但这样的时代不复重来。

疫情三年后,世界一度放开,随着经济与社会压力增大,不少国家又收紧了移民政策,澳洲就是其中之一。

学签减少,野鸡学校被打击,也不知道我那些在澳洲还没拿身份的朋友现在怎么样了。

境内旅游签转学签不再被允许,又挡住了想Run的一部分人。

就像,“为了一张绿卡去偏远地区生活三年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抉择也很难被具体量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和是非之分。

就像,我很喜欢在霍巴特看到的那个店名“Freedom”,但它具体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陈奕迅的歌不是唱得挺好:“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生活三两肉,我们都是“现代牧民”。



澳洲系列往期精选  -


1 | 飞往塔斯马尼亚,开启一个人的自驾
2 | 朗塞斯顿,给了我“下马威”
3 | 两个陌生人搭车,自驾变成“特训”
4 | 南下霍巴特,有Roger也太好了吧
5 | “我们不庆祝入侵的日子”
6 | 塔斯马尼亚:一场告别,后会无期
7 | 堪培拉,适合放空

微信公号「城南八卦局」是贾科长和朋友们的个人博客,主要分享来自真实现场的城市故事与世界各地的走读见闻,除工作的一些见闻,这里也会不定期码点个人生活感受。


城南八卦局
贾科长,业余演员,职业码农,搜狐2018年最佳旅行情感作者,这里主要分享来自真实现场的城市故事与世界各地的走读见闻,也会不定期码点个人生活感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