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点,在羽田机场里大步流星奔向入境海关,脑袋仍然清醒得很。
毕竟1个钟头时差,换我在家还没到入睡时间。
海关过得比预想的顺利,貌似只用了10分钟,我就站在了海关出口。
今年第二次来,一切都驾轻就熟,签证、护照、入境二维码,一切无误,一马平川。
唯一让我焦虑的是,这个晚上我没提前订酒店。
机票价格便宜,唯一的就是航班时间过于红眼。
到达时已是凌晨,而回去时也要凌晨起飞。
这个点前往市区的公共交通已经停止。
按我之前的预想,到时根据入境时间再做安排,或者临时订附近的酒店,或者订有大巴接送的温泉,也或者就在机场简单睡一觉。
我也没想到航班提前落地,而翻了下附近或者夜间能到达的新宿周边的酒店价格,临时预定价格翻番。
到机场的三楼餐饮一条街巡视了一番,在这边休息的旅客还挺多,躺倒的躺倒,刷手机的刷手机。
我找到一条长凳,索性决定就地躺倒,睡一觉再说。
也没想到一觉睡得还挺好。
根据手表的睡眠时间显示,这个夜晚我睡了3个半小时,其中有1个半小时的深度睡眠。
估计就是因为深度睡眠了,越睡越冷,最后我是被冷醒的。
又不想起身添衣,就这样迷迷糊糊又躺了一个钟头。
旁边有个小女孩在跟父母闹别扭,一直吵闹,我睏得实在无能为力。
对我来说,东京是一个不用做丝毫准备的休闲之地。
订好机票和酒店,一切随遇而安。
不用担心人生地不熟,不用担心丢东西,也不用为三餐焦虑。
这里随便一家餐饮店,水准大多在线,口味也适配。
来之前我也只是罗列了几个想去的地方。
比如去上野公园看樱花,去东京国立博物馆看展,再去涩谷或新宿转转。
刚好是樱花季。
机票订得早,我看了下樱花预测,估计是擦肩而过。
不过也好,我并非狂热的花草爱好者,樱花只不过是这趟行程的一个附带赠品,聊胜于无。
这一年听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播客,讲这边的风土人情。
林林种种,对东京的熟悉也不止于纸面。
之前那趟大阪,我也附带写了一些本地观察。
让我错愕的是,读者对日本真是爱憎分明,恨的恨之入骨,爱又爱得巴不得站到文化和历史制高点。
这显然在其他系列是没有的事。
恨我倒是能理解,但着实很难理解那种深爱的状态。
怎么说呢,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
作为城市,东京是吸引我的,无须讳言,我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城市迷”。
去英国、去意大利、去美国,我最热衷的总是城市。
无论是便捷的交通还是完善的设施,城市让我可以不带脑袋行事,但乡村就不行。
至于文化,同处东亚的缘故,这边带给我的异域性吸引力太少。
有时候觉得日本的生活氛围确实迥异,人与人疏离,社区安静得可怕,然后彼此之间似乎都相敬如宾。
作为I人,我倒是喜欢这种疏离感。
只是会想象自己是不是也叶公好龙,待久了终究不适应。
上次听朋友说,日本的城市分为两种,东京一种,其他是另一种。
原因在于日本的人口体量就那么大,能够支撑起的超大城市不多。
我对东京的迷之眷恋,大概在于它兼具日本城市与国际化的特性。
这种融合带来的化学反应,让它在我这里一直有种超然地位。
第一次来东京是住在日本桥附近,酒店房间小得只能容下两张1米5的双人床,床与床的空隙大概只有10厘米。
导游提前打预防针说,东京寸土寸金,能住这样的酒店就不错了。
导游是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四十来岁的样子,来了十多年,已经具备日本人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气质。
只是言语之间偶尔透露出来的狡黠,还是让我意识到,他就是个导游。
比如给我们推销那种可以不断循环净化水质的小钢球,妥妥的智商税。他却能一直云淡风轻地讲着,丝毫不带尴尬。
那时候下楼觅食,看到小巷子里的居酒屋藏着不少西装革履刚下班的职场男,高声阔谈,开怀大笑。
日剧里看到职场氛围感突然上身。
当然,那次我对东京的印象也就止于此。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以至于最后大阪道顿掘给我的印象深刻得多。
这次我订了浅草附近的民宿,一是因为那边便宜,二是还是想住在老城区,距离上野公园和西日暮里都不远,都是我想去的地方。
回到开头,在机场被冷醒的这个早上,倒是有难得的清醒。
天色大亮,周围逐渐喧嚣。
元旦那阵在大阪充的西瓜卡还有剩,刷卡进站,搭上开往新宿的列车,一切驾轻就熟。
微信公号「城南八卦局」是贾科长和朋友们的个人博客,主要分享来自真实现场的城市故事与世界各地的走读见闻,除工作的一些见闻,这里也会不定期码点个人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