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政 | 国学大师姜亮夫关于屈原再放“安徽陵阳”的论述
文摘
文化
2024-10-07 08:46
安徽
国学大师姜亮夫关于屈原再放“安徽陵阳”的论述
姜亮夫先生(1902—1995),云南昭通人,楚辞学一代宗师。姜亮夫先生研究楚辞,始于20世纪20年代,直至90年代,前后七十余年,他为楚辞学大厦呕心沥血,著作等身,出版过多种楚辞专著。200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姜亮夫全集》,收录姜先生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史学等多个领域,鸿篇巨制2000多万字,编成二十四大卷。其中前八卷为楚辞学论著。八大卷分别是:第一卷《楚辞通故·第一辑》、第二卷《楚辞通故·第二辑》、第三卷《楚辞通故·第三辑》、第四卷《楚辞通故·第四辑》、第五卷《楚辞书目五种》、第六卷《重订屈原赋校注 二招校注》、第七卷《楚辞今译讲录 屈原赋今译》、第八卷《楚辞学论文集》。屈原《哀郢》有一名句:“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陵阳”在哪里?“陵阳”当何解?“陵阳”在屈原生命历程中扮演者怎样不平凡的角色?姜亮夫先生的著作给出了他的解读。本文以《姜亮夫全集》第一卷至第八卷为底本,按照姜亮夫撰写楚辞学论著时间次序,选择与“陵阳”直接关联的段落实录,对其原文出处及写作年代稍作说明,现列如下。一、《屈原赋校注》中的“陵阳”考释。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原稿写于1929年,以明翻宋本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参校他本,复征引《文选》《史记》《一切经音义》《太平御览》等书考证史实,订正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姜先生晚年加以重订,于1987年付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重订屈原赋校注》收录于《姜亮夫全集(六)》。该书第375页对“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作如下校注:“陵,洪引一本作凌。补曰:‘前汉丹阳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太一而从陵阳’。则作陵是也。”陵阳,王夫之以为今宣城。按汉书丹阳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在今安徽东南青阳县南六十里,去大江南约百里,而在庐之北。陵阳山在今县南。焉,犹于是也。〇焉至,犹将于是而至也。此盖屈子放逐之所矣。故于未至将至而发为叹惜也。”二、《屈原赋今译》中“陵阳”译文。姜亮夫《屈原赋今译》,1948年初稿,1956年改写于杭大,收录于《姜亮夫全集(七)》。第370页:“《哀郢》此篇是屈子放逐江南,止于陵阳,九年后追思初放时情事而作。”第375页至第376页:“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译作“当着我要到陵阳了,我将从南岸渡过荡漾无际的江水登陆。”三、《楚辞学论文集》中的屈原再放“陵阳”之足迹。姜亮夫著《楚辞学论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后汇集在《姜亮夫全集(八)》。该集刊载《屈原事迹续考·屈子年表》。“屈子年表”一文考证了屈原再放陵阳 的踪迹,见第55页第56页文字:——“顷襄王二年,甲子,四十七岁。令尹子兰短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江南陵阳。作《远游》。”——“顷襄王三年,乙丑,四十八岁。原居陵阳。怀王卒于秦。”——“顷襄王六年,戊辰,五十一岁。原居陵阳。秦遗楚书约决战。”——“顷襄王十一年,癸酉,五十六岁。《哀郢》当成于此年。”——“顷襄王十二年,甲戌,五十七岁。原自陵阳涉江入辰溆。《涉江》当作于此年。”四、《楚辞通故》注释【陵阳】专门词条。《楚辞通故》是姜亮夫先生治《楚辞》的总结性著作,对《楚辞》中的全部语词与重要问题分类加以考释,有十部分。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再版。《楚辞通故》全部内容收录在《姜亮夫全集》第一至第四卷。【陵阳】作为专门词条,见《姜亮夫全集(一)》“地部第二”第336页至第338页。全文实录如下:【陵阳】《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 ”,王逸注“意欲腾驰,道安极也。”洪兴祖《补注》“前汉丹阳郡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大壹而从陵阳’”。朱熹《集注》“陵阳未详。”按《水经·沔水注》“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又东迳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晋咸康四年,改曰广阳县。溪水又北合东溪水,水出南里山。北迳其县东,桑钦曰‘淮水出县之东南,北入大江’”。按陵阳县以陵阳山而得名。在今安徽东南青阳南六十里,去大江约百里。而在庐之北,陵阳山在今县南,惟此文“陵阳焉至”,当指陵阳县,而不得指为陵阳山。陵阳县汉属宣城郡,而陵阳山则去宣城二百三十里。“易公一纺衣绿理之”
《周书·作雒》之郭凌《尚书·蔡仲之命》作郭邻, 与当是一字之繁简。则易即《哀郢》之陵阳矣。鄂君启节曰。殷涤非罗长铭释“庚陵阳”且云字从与首句襄陵、陵字同(《文物》一九五八年四期)。刘氏云启节文中陵字凡三见:节文陵字从即从,检《地志》楚陵阳当在汉之丹阳郡。今宁国池州并有陵阳之名。《九章·哀郢》云“当陵阳之焉至兮”,盖当时江边有陵阳城在池州芜湖上下,泛(汎)江取庐舒陆道必于此改装也。[附]孙璧文《考古录》卷二云,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陵阳山在宣城,泾县亦有陵阳山,分别甚确。《文选》谢元晖《郡内登望诗》“山积陵阳阻。”善注引沈约《宋书》曰“陵阳子明得仙于广阳县山”,愚案晋咸康四年改陵阳县为广阳。故知广阳即《汉志》之陵阳。《汉志》庐江郡注“庐江出陵阳东南,北人江。”又丹阳郡陵阳县注“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人大江。”梁刘昭《后汉书·地理志》注“丹阳郡陵阳县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放以为名。”《晋书·地理志》亦载“宣城郡陵阳县仙人陵阳子明所居。”《水经·沔水》二篇注云“南江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迳陵阳县西,昔县人阳子明(《列仙传》作铚乡人,陵阳子明,案铚西汉县,在今安徽滁州境,此脱铚字陵字)。钓得白龙处(《列仙传》载钓得白鱼,肠中在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地千余丈,后百余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安死,山下有黄鹤栖其家树,鸣,常呼子安。”《列仙传》所载与此略同。《宣城图经》(御览)四十六引《元和郡县志》亦皆谓陵阳山在泾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唐时石埭地属泾县。据此诸说,知县以山得名。山以仙得名。其县虽属宜城郡,其山则距宣城二百三十里。善引《宋书注》谢诗未免失考。《舆地纪胜》云“宣城陵阳山自敬亭陂陀而南,隐起三峰,环遮府治”,盖据此山之冈麓也。则谢诗所称,当即指此郡内之山。谢为宣城太守,诗题为《郡内登望》,岂有在郡城内之不望,而望于二百里外不能见之山乎。朱氏《文选集释》云“观下句‘溪流春谷泉。’春谷本汉县,为今之南陵县地,去郡治亦颇远,水不举宛、句二溪,而举春谷,则山亦不必即在郡治,殆举郡所属之大山言之欤?”愚按南陵去郡百里,不得言远,善注引《宋书》实误,《集释》曲为解说,亦误也。宣城陵阳山自是谢诗所指者。石埭陵阳山,乃子明登仙处(《方与纪要》云“山在石埭县北五里,有三峰连亘,二峰属县境,一峰入太平县界。”愚案陵阳废县,即今青阳县南六十里之陵阳镇,距陵阳山二十五里,山仍属石埭。盖二山同名也)。五、《楚辞通故》注释【庐江】有专门词条。见《姜亮夫全集(一)》“地部第二”第297页至第299页。全文实录如下:【庐江】《招魂》“路贯庐江兮,左长薄。”王逸注“贯出也,庐江、长薄地名也。言屈原行先出庐江,过历长薄,长薄在江北,时东行,故言左也。”五臣云“在其左也。”洪兴祖《补注》“《前汉·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朱熹《集注》“贯穿过也,庐江、长薄皆地名,左者行出其右也。”按庐江之说,依王洪皆以庐江当今过芜湖入大江之清弋江,依《招魂》文义定之。上言“汨吾南征”,芜湖之庐江,在东不在南也。……六、《楚辞通故》注释【南夷】 词条时,涉及陵阳地名。见《姜亮夫全集(二)》“史部第四”第192页考释:【南夷】 《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王逸注“屈原怨毒楚俗,嫉害忠贞,乃曰,哀哉南夷之人,无知我贤也。”補曰“国语云,楚为荆蛮。”朱熹义略同,后世多因而不改,果如王、洪之说,则是屈子指斥宗国,岂即班孟坚所谓“忿怼亡身”者邪。然《涉江》全篇,既无怨毒楚国之意,屈赋全文,亦无蔑视宗邦之情,其释显为不当。宋末王伯厚似已知其误,其所为《困学纪闻》,特以春秋大义为之解说,其言曰“‘哀南夷之莫吾知’,是以楚俗为夷也。阴邪之类,讒害君子,显于夷矣”云云,殊为比附,全谢山注《纪闻》云“屈子岂肯以楚为夷,曰南夷者,指放逐之地言之也。盖近乎苗疆夷,故曰夷”云云,其义至为精微,然证验未备,人莫得而徵之。考《涉江》一篇,为《哀郢》后南放江南之作,盖自哀郢东迁,至于陵阳……七、《楚辞通故》注释【涉江】 词条时,涉及陵阳地名。见《姜亮夫全集(三)》“书篇部第九”第652页考释:【涉江】“此章言自陵阳渡江而入洞庭,过枉陼辰阳入溆浦而止焉。盖纪其行也。发轫为济江,故题曰涉江也。此盖放于江南时所作,作放《哀郢》自故都东竄而后。盖复自陵阳遡江而西,往来于江南之时也。文义皆极明白,路径尤为明晰。惟错简譌字,较《九章》各篇为最多。盖不易辏理者矣。”八、《楚辞通故》注释【哀郢】词条,涉及陵阳地名。见《姜亮夫全集(三)》“书篇部第九”第六五三页考释:【哀郢】“此篇盖放逐江南止于陵阳九年后,追思初放时情事而作也,自怀王入秦不反,顷襄王立,子蘭为令尹,上官大夫等当国,妬贤害能,蔑先王优容之意,屈子遂见放流。然屈子于顷襄王不必有君臣之义;于楚国则仍有宗邦故国之情。故《哀郢》寄情,惟止于国家民族;无《离骚》‘皇舆败绩 ’之懼。夫顷襄之世,楚益衰弱则江南九年,天不纯命,夏丘门芜,宜不堪问。州土平安,江介遗风,眇不可追。故追思初放流亡情事,震愆离散,宛然在目。宗邦如此,而已有济世之才,匡时之情,仍九年不反,料己不复能归,则《哀郢》自哀,殊不知辨矣。九、《楚辞通故》注释【怀沙】 词条时,也涉及陵阳。见《姜亮夫全集(三)》“书篇部第九”第654页考释:【怀沙】蒋骥曰《怀沙》之名,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遯甲经》沙土之祇,云阳氏之墟。《路史》记云阳氏、神农氏皆宇于沙,即今长沙之地,汨罗所在也。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原尝自陵阳涉江湘入辰溆,有终焉之志……然而奚不死于辰溆?曰原将下著其志,而上悟其君死而无闻,非其所也。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固与荒徼绝异,且熊繹始封,实在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归死先王故居,则亦首邱之意,所以惓惓有怀也。篇中首纪徂南之事,而要归誓之以死。盖原自是不复他往,而怀石沉渊之意,于斯而决。故史于原之死,特载之。若以怀沙为怀石,失其旨矣。且辞气视《涉江》《哀郢》虽为近死之音,然纡而未郁,直而未激犹当在《悲回风》《惜往日》之前,岂可遽以为绝笔与?”寅按,蒋说大致可信;而以沙为长沙,尤为特见;定此篇写作时期在《涉江》《哀郢》之后,《悲回风》《惜往日》之前,亦允当不可易。此章言己虽放逐,不以穷困易其行;小人蔽贤,群起而攻之;举世之人,无知我者,思古人而不得见,伏即死义而已!
张立政,1965年12月出生于石台县矶滩乡,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学会会员,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研究院的副研究员,石台县屈原学会会长。1984年毕业于徽州师范学校,1991年获得安徽师大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证书。1984年至1991年在矶滩乡小学、中学任教师;1991年8月调入石台县教委工作;1994年8月调入县委政研究室工作。1996年8月至2002年任县计生委副主任。2003年任县科技局党组副书记;2013年11月任县文联副主席。2017年2月任主任科员。2021年12月任石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担任过二轮《石台县志》执行副主编,现任《石台年鉴》执行主编。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