阰山依旧在,兰蕙总传芳
——记陈昌龙屈原与陵阳文化情缘
罗其富/文
去年11月,池州市屈原学会创始会长钱征钱老交给我一个任务,写一篇关于陈昌龙陈老对南阳文化、屈原和陵阳研究方面的文章,并和我约好,一起去拜访陈老。我一看,挺好,就答应了。
不久,钱老回我,说他最近身体欠佳,行程以后再说了,于是让我和陈老直接联系,请他写些材料供我参考,并不限制我时间。那时候,我对陈老并不熟悉,如何写他?怎样写他?我想了好几天。后来,陈老用铅笔洋洋洒洒写了九章草稿给我,字体工整,笔法自成风格,非常漂亮。
这些手稿,大部分是诗作,有些是走访的笔录,是陈老多年来对屈原和陵阳相关方面的研究和见识。说实话,我很多年没见人写手稿了,我写稿很容易,要打手稿,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原因是我喜欢写文字,却不喜欢打字,就这样拖拖拉拉搁了一年。
这一年里,虽然我每天的码字工作量大,但我从没忘记这件事,时时刻刻在想如何写?从什么角度去写?让我有点苦恼。后来,我在草稿上画了几个点,将南阳文化归于陵阳文化,将陈老、屈原、陵阳分别立足三个点,以点带面,那么这样就好写多了。
陈昌龙,1945年3月19日出生。中共党员、曾工作南阳文化站,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深入挖掘陵阳文化的研究,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陈老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追求。1964年,他入伍从军,服役三年,期间荣获“五好战士”两次,团部嘉奖一次。然而,由于胃病困扰,他不得不提前退伍。退伍后,他曾从事手工业,于1969年进入青阳化肥厂工作。1985年,他被调至南阳文化站,从此踏上了群众文化工作之路。在工作期间,他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称号。
从事文化工作后,因原来中学失学,只上初中一年半,对他而言,文化底子相对薄弱。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加强了自学,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还培养了广泛的业余爱好,如书画金石、园艺根雕等。特别是对屈原与陵阳的研究、考察、发掘、查史料,陈老更是不遗余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开始,陈老便在《屈原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作几十首。闲暇之余,更是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发表各种媒体平台。
有一句诗云:“山中有明月,江上有清风。”每当我想起这句诗,总会联想到陈老对南阳文化的深情厚意。陈老是一位对南阳文化、陵阳文化和屈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本土学者。他的诗词作品如静水深流,既文字优美又温情脉脉。而他对南阳文化的熟悉与热爱,更是令人感动。
初次听到陈昌龙的名字,是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他的诗词作品《怀屈原》,我一看,便立刻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陈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阳和陵阳的风景、人情和民俗,仿佛那些黄褐色的民居、青石小路和潺潺流水就在眼前。尤其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崇敬,更是入木三分。他的笔锋如柳絮般轻柔,却能深入心扉,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境界。
在陈老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屈原文化的深刻理解。他在文章中多次引用《楚辞》中的名句,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来表达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而在写到南阳的朴实村民时,他会联想到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感慨这些村民的纯真与坚韧。通过这样的引经据典,陈老将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他的诗文更具深度与内涵。
在陵阳的文化研究中,陈老展现出了他几十年勤学苦读,所积累下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他在分析陵阳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时,不仅引述了地方志,还结合了考古学的实地调研,为读者重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他指出,陵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老宅,都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更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对屈原精神的诠释。他认为,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同样体现在南阳和陵阳的文化中。这种精神是一种对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陈老不仅展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陈老在诗词中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深切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而陈老的诗文则提醒我们,要在进步的同时,珍惜和保存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令我感动的是陈老在诗词中对普通百姓的描写。他能从一位老农的笑容中看到生活的艰辛与满足,从一个孩童的目光中读到未来的梦想与希望。他的笔触细腻而不失温情,每一个描写都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这种情感不仅使他的文字更具感染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除了对个体的描写,陈老还常常通过对节庆活动的描述,展现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在《端午的情怀》一诗文中,他详细讲述了南阳的端午节庆祝活动场景,如何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他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并解释说,这不仅是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写照,也是对这些民间习俗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致敬。通过这样的描述,陈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在写秋夜的时候,陈老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夜景。那“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村庄,星星点点,如同远古的灯火。”这片美丽的星空不仅让他思绪万千,也引发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他引用《离骚》中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借以表达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慨叹。这种对自然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他观察入微的能力,也将深刻的哲理蕴含其中,给人以启迪。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写作,陈老已经成为了陵阳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继承。他用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让更多人认识到南阳、陵阳和屈原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魄;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守住那份初心,留住那份美丽。相信每一个读过陈昌龙诗文的人,都会被他那深沉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所打动。他的笔触如溪水般流淌,浸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正因如此,陈老的诗文不仅在学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也在广大读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陈老平生爱好诗词,尤其对楚大夫屈原的诗情有独钟。每当闲暇时,他总会捧起《楚辞》,细细品读那些充满韵味的诗句。屈原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浓郁的情感,深深打动了陈老的心。通过屈原的诗,陈老不仅感受到了楚文化的厚重,更从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陈老一直感叹,屈原不愧是中国诗词的先驱和引领者。他的《离骚》开篇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贯穿了整部作品,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仅是一种寻求真理的姿态,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陈老在阅读《九歌》时,尤为喜欢《湘君》和《湘夫人》二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不仅让人感受到湘水的美丽,更让人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陈老常常感慨,屈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最复杂的情感,这是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屈原的作品不仅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还有深刻的哲理思考。他在《天问》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天地、人生、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是我们思考的对象。比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种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展现了屈原广阔的思维视野和深沉的哲学思考。陈老从屈原的诗中体会到了楚文化的精髓,也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哲人,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招魂》便是一篇呼唤灵魂回归故土的篇章,“魂兮归来!反故居些!”这种深情的呼唤,既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激励。
通过屈原的诗,陈老不仅领悟到了诗词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每次读到屈原的作品,他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古代伟人对话。屈原的精神和智慧,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陈老常说,屈原的诗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灵,让他在困惑和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引领者,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精神导师。正如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漫长和艰辛,我们都应秉持这份不懈的追求,勇敢前行。屈原的精神和智慧,不仅在他的时代闪耀光芒,更是穿越千年,继续启迪我们。让我们在诗意的世界里,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温情,让心灵在文化的滋养下更加丰盈。
也正是陈老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屈原敬仰,2004年,南阳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发以神龙谷为主的旅游事业。作为项目负责人,陈老肩负起了设计旅游路线、亭桥栈道等工作的重任。他不仅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还运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景点取名、编写故事、设计设施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神龙谷得以如期进行前期开发,为后来的正式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陈老以及谢涌源谢老有过多次交谈,通过他们的了解,让我对屈原在陵阳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如今,当我站在神龙谷的栈道上,俯瞰脚下的山谷,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蜿蜒流淌的溪流让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仅是一片风光旖旎的自然胜景,更是一座融汇了陈老多年心血和智慧的文化宝库。每一个亭台楼阁、每一条栈道小路,无不饱含着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正如古人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陈老正是凭借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将有限的学历变成了无限的文化财富。而他在神龙谷开发中所做的努力,也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在神龙谷的开发过程中,陈老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化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在每一个景点都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厚重。正如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陈老通过他的智慧和努力,让神龙谷这片山水不仅有了自然之美,更增添了人文之光。
陈老的一生,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到一名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再到一名旅游事业的开拓者,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从容。他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也提醒我们要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回馈社会。陈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为家乡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老曾提到,他的老友宁寿松、陈世发和陈刚毅等人从小就听老辈讲屈原在陵阳的故事,他们坚信屈原在陵阳生活过,并待了九年。屈原在陵阳放逐九年,创作了《离骚》、《哀郢》、《招魂》、《远游》等著名诗篇。受屈原影响,陈昌龙从小也喜欢读诗咏诗,并创作了许多哀悼和赞美屈原的诗词。
陵阳,这片位于皖南的土地,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屈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光,他的足迹遍布陵阳的山川河流,这些地方也因此成为了他诗中的重要意象。
根据陈老考察和研究,在《离骚》中,屈原多次提及的地理环境,与陵阳非常相似,其中“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这段描写和陵阳山水非常相似。文中不仅展现了屈原对陵阳山水的热爱,更透露出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苍梧的清晨,县圃的黄昏,这些自然的美景在屈原的笔下变得如梦如幻,仿佛是在诉说着他心中的那份执着与追求。
屈原在陵阳九年时间里,写就了许多其他传世之作。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九歌》:“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这里提到的“飞龙”不仅是神话中的生物,更是屈原心中那份自由与理想的化身。
除了《离骚》和《哀郢》,《天问》有可能也是屈原在陵阳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在《天问》中,屈原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许多关于天地、宇宙和人生的深刻问题。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屈原的智慧和才华,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陵阳不仅是屈原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精神的寄托之地。在他流放江南的岁月里,陵阳的山水给了他无尽的慰藉和力量。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他诗中的意象,承载着他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那些曾经讲述屈原故事的文化老人,如宁寿松、陈世发和陈刚毅,已经相继离世。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个人的传奇经历,还有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他们的离去,无疑是我们研究屈原和陵阳文化传承中的一大损失。
站在陵阳的山川之间,我不禁感慨万千。那些曾经陪伴屈原的山水依然如故,而那位伟大的诗人早已远去。然而,通过他留下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和不朽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无法直接与屈原对话,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与他进行跨时空的心灵交流。每读一次《离骚》,每诵一段《九歌》,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陵阳不仅是屈原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追寻屈原的足迹,还可以感受那份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力量。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文化,让屈原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陈老和谢涌源谢老是同乡,也是好友,更是研究屈原和陵阳的本土学者。谢老的研究从史料、本土相关记载,走访古遗迹和家谱入手,研究屈原和陵阳。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谢涌源1973年在读安大时,从中文系老师那里求购的。这是安徽大学中文系内部教材。这本教材中选了屈原《九章》中的《涉江》,里面明确讲到,这篇作品乃屈原放逐陵阳所做,记录了屈原渡江南下的历程和当时的心情。因为是安徽大学教材,以安大教学严谨的态度和专家教授深入研究,足以证明屈原与陵阳的渊源。
2012年,谢涌源参与了谢家村《谢氏宗谱》第八次续修负责编撰,使谢涌源有机会从谱册内获取不少历史文化资料。他仔细查找有关于谢家村谢氏宗祠建筑的年代和历次维修的文字记录,为市、省文物单位确认谢氏宗祠是古建筑、古文物提供了有力证据,并证明唐代以前陵阳堰塞湖存在的历史痕迹的佐证(古地名的源出:湖里、墈上……)。
特别是为了找到证明“屈原在陵阳九年”这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谢涌源和几位宗亲好友经过多方打听后,花钱将流落外地的始建于宋代的黄荆菴的碑刻(碑刻为后来黄荆菴复建时所制)赎回,存放谢氏宗祠内。
陈老的研究和谢老基本相似,但陈老从《楚辞》诗文解读,查找资料研究屈原和陵阳。尤其陈老发现《招隐士》这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象与现实中的陵阳地区有着惊人的契合。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查家谱、县志史料等资料,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片土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那崇山峻岭、密林深处、湖泊沼泽,都一 一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有时候,他想象着在陵阳湖边,驻足观赏那古时因堰塞形成的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山峦。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身为本地人,他们走访在湖边的村落,他们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这里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这些真实的体验让他们对《招隐士》中的描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陈老深入了解了陵阳地区的人文历史。参观了当地的古迹和博物馆,了解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在与历史学家的交流中,他对陵阳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些人文历史的感悟让他们在考察时,才能够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每次考察结束后,陈老都要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并与学术界和公众分享。他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对《招隐士》的理解,也为陵阳地区的自然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陈老可谓研究《招隐士》和陵阳的第一人,也是研究《天问》和陵阳的第一人。
或许,有人质疑和不赞成《招隐士》里所描写的景物和陵阳有关,也质疑《天问》在陵阳所作。但学术研究本来就存在质疑,有质疑才有动力去解决质疑,从而达成或佐证新的观点。就如同百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类的起源是从猿猴开始,可是这两年,又有研究表明,人类的起源是从鱼开始。同样的道理,我认为从事研究工作,就要广开思路,大胆猜想,去佐证,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以上总总,陵阳对我有了更深次的诱惑,想去了解她,发现她。我每次到陵阳,都能感叹在那悠长岁月的长河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尘埃,与屈原心魂相依,共赴那陵阳九年的风雨兼程。这段历史,如同一幅幅泛黄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铺开,每一帧都承载着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走在陵阳古老的土地上,屈原身为逐臣,却未敢忘忧国。正如《离骚》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远离朝堂的地方,屈原并未让心灰意冷,反而更加坚定了振兴楚国的决心。每当夜深人静,他与星辰为伴,思索着如何能够贡献绵薄之力,照亮楚国的未来。这份执着与坚韧,是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最好诠释。
此外,江南湖泊,水软山温,其间兰惠竞秀,幽香袭人。它们不仅装点了自然,更成为了屈原精神上的寄托。
这样的自然条件是非常适合兰惠的生长,并且品种繁多。屈原放逐陵阳期间,闲暇之余,也种了不少兰惠,或与当地居民交流兰惠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大量作品,有很多兰惠的描写。陵阳地区以“兰”为地名的还有不少。这些间接可以证明,屈原和陵阳是有内在联系的。
周敦颐《爱莲说》中提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兰惠之于屈原,正如同莲花之于君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不变的信念。在屈原心中,兰惠是楚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缩影。他无数次地在诗中赞美它们,以此来表达屈原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纯净心灵的坚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离骚》中的千古名句,也是屈原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流露。面对百姓的疾苦与国家的危难,屈原怎能有片刻的忘却?即使身处逆境,心中牵挂的依旧是楚国的命运与苍生的福祉。这份深情,超越了个人的得失,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
岁月流转,陵阳的九年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记录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足迹。从春花烂漫到冬雪皑皑,每一次的探寻与思考,都是对“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这一信念的实践。屈原深知,忠诚不仅仅是对君主的忠贞不渝,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与不懈追求。
回顾这段历程,我心中充满了温情与敬意。屈原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流,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他那永不言弃的探索、高洁的品格以及对国家深沉的爱恋,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铭记与学习的榜样。在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像屈原那样遭受放逐,但我们同样需要那份对理想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探索。
让我们在屈原的诗行中汲取力量,在生活的点滴中传承那份对美好与正义的追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一颗清醒而热忱的心,忠于自己的理想,忠于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如此,方不负这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纵观陈昌龙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他对屈原与陵阳文化的执着追求和深刻理解。他以点带面,从具体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出发,逐步揭示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性之美。这种由表及里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不仅让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像陈老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和旅游事业开拓者,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榜样。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个人才能,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有像陈老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让我们铭记这位可敬的老人,让他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存,让他的故事代代相传。正如屈原在他的诗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是我们对文化传承之路的最好诠释。
陈昌龙诗词作品选摘:
《端阳咏》2020年
蒲叶青青伴粽香,年年凭吊是端阳。
陵阳九载无招讯,正则喊冤汨罗江。
爱郢怀沙天问苦,难能掩涕说襄王。
落英秋菊滋兰坠,且察民心述九章。
《端午》2020年
悬蒿插艾点雄黄,咏罢怀沙已断肠。
汨水龙舟今胜昔,招魂千古到陵阳。
二
门挂菖蒲尺把长,艾蒿相伴靠门框。
雄黄点酒驱邪毒,击鼓龙乡到郢乡。
三
汨罗鸣咽稷国殇,千古湘妃汨也凉。
莫问何因秦吞楚,怀襄昏聩失臣章。
《端午怀屈原》2021年
哀郢怀沙尔奈涡,九年宿志怎消磨。
兰溪梓桂收香草,隐地阰山眺望多。
美政安民君不见,离骚诉己鬼易傩。
扬清激浊成空想,出节无波赴汨罗。
《端午感怀》2022年
艾草菖蒲粽子香,平田水镜映青秧。
喧天锣鼓龙舟竞,楚调吴音客易伤。
天问离骚千古恨,怀沙外放九年长。
汨罗苦水沉忠骨,留有英魂绕故乡。
二
艾叶门前挂,菖蒲剑指长。
龙舟驱水鬼,米粽散清香。
奸佞朝纲乱,忠良政策荒。
芝兰茅久久,毒疫惧雄黄。
三
神州千古读离骚,天问招魂惠质高。
郢楚昏君疏谏士,灵均有计亦空抛。
四
蝶恋花
梦见湖湘风景好。一路观来,楚地轻烟袅,了望汨罗江岸草,孤帆只影忠魂少。
惜悼灵均夫去早,愤世离骚,昂首朝天啸,遭贬陵阳忠义表,滋兰莳桂阰山墺。
《悼屈原词》
千年汨水暗悲声,香草芝兰证苦心。
信是离骚哀郢血,招魂难复楚夫音。
二
楚水阰山郢地荆,芝兰草木茂都馨。
斯文大雅离骚曲,不许先生遂梦行。
三
逐放南来志不贪,望乡台上望乡人。
兰溪遍种潇湘蕙,万古松风是楚香。
四
香草美人入雅音,离骚天问远游人。
汨罗遗恨流难尽,痛恨屈原一片心。
《兰溪闻兰》2023年
芝兰芝桂傍溪开,馥郁香风引客来。
试问精神谁可解,屈原九载用心栽。
《词魂千古》
骚辞问古楚时良,天问怀沙与九章。
爱尔忠魂千载后,美名不朽久流芳。
《江城子•端午怀古》
问天不应地怜侪。放南来,久徘徊。闻兰嗅蕙,总爱上阰台。常莅大坟临兀顶,抒郁意,敞忧怀。
昏君信诌远疏才。近魔豺,乱疑猜。楚国沦陷,何处是蓬莱。良策安邦成泡影,逸夙愿,剩悲哀。
《阰山依旧在,兰蕙总传芳》
屈子南流放兮,陵阳九载长;
情系楚国事兮,恸惜郢沦殇;
君昏国不济兮,信谄乱朝纲;
佞奸蛇蝎毒兮,为虎总作伥;
郢陷魂何去兮,巢倾卵沉亡;
江深舴艋漏兮,长夏灾难当;
蕙草久久秀兮,椒兰不减香;
大坟高高耸兮,临台苦望乡;
鸟飞知往返兮,随云自翱翔;
孤死必首丘兮,魄散亦忧伤;
怀沙尤志远兮,归身汨罗江;
阰山依旧在兮,黄荆韧而刚;
夫去两千多年兮,子民怎敢忘;
今时帝寇猖狂甚兮,吾当紧握钢枪;
齐心协力御敌兮,誓将恶鬼葬汪洋。
《插艾蒲》
习俗千年终不变,菖蒲艾叶倚门陈。
龙舟击水锣间鼓,角黍投江慰子魂。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