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征 | 屈原四地系列研究——(十九)忽乎吾将行兮——屈原至溆浦仍过径吗?

文摘   文化   2024-08-11 10:15   安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十九)



忽乎吾将行兮

——屈原至溆浦仍过径吗?


钱  征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挂在我们嘴边的俗语,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了上句没下句,感觉很是遗憾。
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前一句,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后一句,指的是本来快要死的一盘棋,被一个妙招走活。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句,宋·苏轼《成都大悲阁记》言及:“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之毛孔亦不可胜数,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
据传,“一子落而满盘活”一句话,源自围棋。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尧作。春秋战国时代,即有记载。
屈原的《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诗人晚年,流放江南时作。篇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诗篇,具体叙述了他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即渡江后,经过鄂渚(今湖北武昌),至洞庭湖地区;然后,又上沅水西行,经枉陼(今湖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入溆浦(今湖南溆浦),并至深山之中,是有关诗人晚年的一段重要史料。本篇,为纪实之作。但在诗的开端,却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极写他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感情。诗中,感情起伏,回旋激荡,动人心弦。结尾乱曰,此借物陈词,比兴见意。


屈原《涉江》,是一篇线索明了、水陆并行的游记,是一篇悲愤凄怆、见景生情的苦难历程记,是一篇诗人“上下求索、宁折不弯的行记”(周建忠《楚辞论稿》)。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九章·涉江》,与《九章》中其他诗作,有同亦有异。其虚实相生、大胆想像、比兴兼用,近于《离骚》。
在屈原的作品中,《涉江》《哀郢》等,在楚辞学、屈原学研究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之效果。
如在屈原《哀郢》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句释如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之效果。
尤其是在屈原《涉江》中,最后“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句释,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之效果。
下面,请看此句集释:
1.王逸:言已怀忠信,不合于众,故怅然住立,忽㤀居止,将遂远行之他方也。
2.朱熹:行,叶户郎反。将行,谓将远去也。
3.汪瑗:大抵《涉江》之作,欲隐而去,故从容冲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有甘贫苦安淡薄,若将终身焉之意,可谓善于处穷,能于避谗而从容乎退以义者矣。
4.黄文焕:怀信者,坚抱自信,终不能从俗也。忽乎我将行,去此山而将他之也。
5.钱澄之:原不能变心从俗,其能自信者,一死而已,怀而不发,以致侘傺烦惑,忽乎将行,言欲行吾所信也。(说明:钱澄之是我的第26世祖也。)
6.王夫之:此所以怀忠信者被竄,而吾不能已于远迁,而国事日非也。
7.林云铭:惟有抱忠信而惆怅,去而远逝,此邦不可与处也。
8.张诗:怀忠信之心,而彷徨无归,则将高驰而远行矣。
9.蒋骥:总言已之去君日远,由君侧之多小人也。忽乎将行,应前将济之意。
10.戴震:忽乎将行,伤不见容,而忽被放也。
11.胡文英:怀忠抱质,而反至于去住两难,则亦惟有奋然不顾,忽然而行,庶乎忘此愁苦矣。
12.刘梦鹏:将行,谓将济江湘。
13.陈本礼:遥应篇首“旦乎济乎江湘”句。此“乱曰”非结通章之文。此正屈子所急欲自白者,故不惮亹亹叙述。忽乎二字,有连自己亦不知所以被放之故意在。《昭明》取此入选,独删去“乱曰”一段,使屈子之文有首无尾,是不知此乃专为“哀南夷莫吾知”句而设也。
14.马其昶:生不当时,阴阳易位,此所谓将行者言将去人间世而视死若归也。以上慨世。
15.徐英:乱辞总言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吾亦唯有隐去而已。
16.闻一多:《白虎通·性情篇》“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忽,忘也,将猶当也。心怀诚信,怅然住立,遂忘已之当有远行也。
17.文怀沙:侘傺,怅惘而发楞。忽乎,飘忽地。(《屈原集》注)
18.高亨:怀信,对祖国和楚王,抱着忠诚。侘傺,是失意。忽是飘忽、迅速。
19.马茂远:怀信侘傺,一方面怀抱着坚定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彷徨。忽,飘忽,恍惚,即上句“侘傺”的意思。吾将行兮,是说目前的环境难以久留,但行又行到哪里呢?这句的涵义,和《诗经》“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相同。乱词综括楚国情况的混乱和个人处境的忧伤,总结全篇。
20.刘永济:此句意极深曲:怀信,一也;侘傺,二也;忽乎将行,三也。因自涉江以来,心情极其复杂,而又沈痛。将者,将自杀的隐语也。此篇末句“将行”之言,亦即将死的隐语。(《屈赋音注详解》)
21.苏雪林:怀信侘傺,自己怀抱忠臣,既不合乎时,则成为踽踽独行之人。
22.杨胤宗:忽乎吾将行兮,其心岂不浩然哉?非死之难,处死为难,屈子可谓善处死矣,篇终再叙楚哀亡之因,以为后人殷鑑。
23.吴孟復:怀信,疑信字当训诚,即确实、实在。忽,《文选·高唐赋·注》:“迷貌。”《荀子·正名》注:“忽然,无根本貌。”此仍前“迷不知吾所知”意。按:此“将行”之行,当即《怀沙》之“进路北次”。此篇当为屈原被阻溆浦之后,欲北行而尚未行之时所作。故当略后于《思美人》而早于《怀沙》。
24.蒋天枢:末二句结束《涉江》全篇,于以见屈子迈往之之情。楚人谓行动时有所障碍曰“侘傺”。上文言“入溆浦余儃佪兮”,此又言“怀信侘傺”,或屈原此时实际行动中有不少具体滞礙,故有是言。而行程中之困境,益坚已志,故言“忽乎吾将行兮”也。忽,急疾。将继续行进,不以任何艰难易志。
25.汤炳正:信,诚信。侘傺,楚方言,怅然住立之意。忽,忘记。二句谓已心怀诚信,不忘效忠于国,故时时怅然住立,竟忘了尚在流放途中。
26.聂石樵:怀信,抱着忠诚的信念。忽,飘忽。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忠信之志而不为众所容,因此飘忽将远去他方。
27.褚斌杰:信,忠诚。侘傺,失意的样子。忽,飘忽,茫茫然的样子。
28.黄灵庚:言已怀忠信,不合于众,故怅然住立,忽亡居止,将遂远行,之它方也。正德本、隆庆本、冯本、俞本、刘本、朱本、荘本、湖北本、《四库章句》本“它”作“他”。案:它,他之隶变。“忽乎”者,忽然也,言疾逝貌。《章句》“将遂远行之它方”云云,义猶有滞。此语总括全篇,“之它方”者,济江湘、上沅水、入溆浦也,其所以行者,在乎“吾与重华遊兮瑶之圃”、魂归于九疑也。
29.林家骊: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侘傺,惆怅失意的样子。
30.方铭:怀信,怀抱忠信。侘傺,楚人谓失志怅然伫立为侘傺。
上自王逸,下至方铭,30位专家学者,对屈原《涉江》最后两句诗“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集释,是客观公正的,应该引起关注。


特别是清·胡文英《屈骚指掌》,在《涉江》题解中,一下子把《涉江》末句,推向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境地:“《涉江》篇,由今湖北至湖南,途中所作,若后人述征纪行之作也。按屈子由今之武昌府启行,将济临湘县江,故曰将济江湘。不忘郢都,登武昌高处,以望荆州府,则为反顾矣,故曰乘鄂渚而反顾。由武昌之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至岳州府之临湘县渡江,至方台山,舍车就舟,故曰邸车方林。由方林乘舟泝沅江而上,故曰乘舲上沅。经过常德府城南枉山陼,故曰朝发枉陼。由枉陼穷沅水而上,即为辰州府城西南,故曰夕宿辰阳。由城西南入溆浦县溪河,故曰入溆浦、余儃佪。然玩末句‘忽乎吾将行’,则溆浦仍属过径也。旧说错乱,今为参以现在郡县之名,庶观者瞭然焉。”



清·胡文英“然玩末句‘忽乎吾将行’,则溆浦仍属过径也”,使我联想到溆浦好友禹经安,多年从事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的研究工作,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的《溆浦拾轶》;后在此书的基础上,更深入溆浦地方文化入手,利用考古、民俗、方言、地理、物产等来探讨屈原与溆浦,研究成果显著。我以为,禹经安先生的《屈原与溆浦》,会流传下来。尤其是他在《屈原在溆浦居住多久,写了哪些作品》一文中,开篇就如实指出:“屈原在溆浦居住了多久?哪些作品是在溆浦写的?这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很有远见的提问。


是的,我完全赞成禹经安先生这一科学的提问。对溆浦来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2007年11月21日,由中国屈原学会、湖南省文化厅、怀化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溆浦县委、溆浦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在溆浦隆重开幕。2008年5月,中共溆浦县委宣传部主编《神韵溆浦》一书(内部资料)。在学术探讨栏目中,有怀化学院中文系周绍恒教授《屈原被流放到溆浦的时间考》,认为“屈原是在顷襄王元年(前298)的冬天到达被流放的地点黔中郡溆浦(今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的,他在溆浦生活的时间长达十七、八年之久,至顷襄王十九年(前280)秦将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之后才离开溆浦的。”对周绍恒教授上述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首先,周绍恒教授认为,屈原是在顷襄王元年(前298年)的冬天到达被流放的地点黔中郡溆浦(今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的。《史记·楚世家》记载: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顷襄王六年,秦将白起伐韩于伊阙;顷襄王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郭沫若先生认为,屈原在顷襄王时的放逐,应该在顷襄王六年以后。


其次,1931年至1933年间,游国恩撰写专论九篇,曾以《读骚论微初集》的名字出版。在其第二篇《论屈原之放死及楚辞地理》及所附“屈原年表”中明确指出:公元前286年,乙亥,楚顷襄王十三年,屈原58岁,再放于安徽陵阳,待了九年,撰写《哀郢》等。



第三,我本人认为,屈原到过辰阳、溆浦,到过今天的怀化市。但是,屈原在辰溆地区停留多长时间呢?我不能随便说。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楚辞今绎讲录》和游国恩《楚辞论文集》等,在我的心中已经牢固地扎了根。另外,清·胡文英的“然玩末句‘忽乎吾将行’,则溆浦仍属过径也”,也影响了我。因此,我曾考证:屈原《涉江》创作于辰溆地区古铜矿(今麻阳铜矿)的可能性,应该大于溆浦。













作者简介

钱征(1952年4月—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创会会长、屈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




池州市屈原学会
池州市屈原学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