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置县年代探考
博 远
摘要: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始置陵阳县,是没有史料根据的推定。“鄣郡”置郡,陵阳置县,早于西汉。秦始皇于公元前223年统一楚国时,“鄣郡”与“陵阳县”皆已经存在。郡县制,先有县,后有郡。楚武王统一江汉时期,公元前690年之前,“陵阳”置“陵阳县”,其后,置“鄣郡”。
关键词:陵阳 陵阳置县 鄣郡
一、陵阳一词的最早出现
根据目前资料显示,陵阳一词最早出现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哀郢》中:“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但是,陵阳的含义存在多种说法,主要观点,一种认为陵阳是地名,指的是《汉书·地理志》所指的“丹阳郡陵阳县”,另一种观点认为陵阳非地名,而是“腾驰”“飞扬”的意思。持非地名观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找不到在楚国时陵阳地名的确实资料。
二、陵阳置县的现行说法
1、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一舆地篇 沿革 青阳县:“东汉元封二年始置陵阳县,属宣州郡。”元封二年为西汉武帝(前110-前105)年号,府志“东汉”有误。
2、清光绪辛卯版《青阳县志》卷一封城志 沿革:“汉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属丹阳郡。”
3、《青阳县志 概述》(1992年版)中说:“青阳古属扬州,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前,始置县,称陵阳。此后,三易县之名,治、域。至唐天宝元年(742)改置今县,时属宣州。”,另在“大事记”中说:“西汉初至元封二年(前206—前109),析泾县西境地置陵阳县(后改名广阳、南阳),县治设陵阳镇。”
4、《青阳县志 概述》(2005年版)云:“全境属古扬州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秦属鄣郡。丹阳郡。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始在境内置陵阳县(晋、隋先后改称广阳县、南阳县),属丹阳郡。
5、南陵县志载:按《安徽省志·建置沿革》说,汉高祖五年(前202),以九江、衡阳、庐江、豫章4个郡置淮南国,在今安徽境内设九江、庐江、豫章3个郡12个县,其中庐江郡4个县:宣城、泾县、陵阳、春谷。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地区的庐江郡,将宣城、泾县、陵阳、春谷4个县划入鄣郡,并改鄣郡为丹阳郡。
不再多引。根据目前的资料分别,陵阳置县于何时,存在着三种不同说法:
这些说法,大概都是源出于《汉书》。《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胡入江。莽曰无宛。於朁,江乘,莽曰相武。春谷,秣陵,莽曰宣亭。故鄣,莽曰候望。句容,泾,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胡孰,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扬州川。黟,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莽曰愬虏。溧阳,歙,都尉治。宣城。”(《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
文中提及了“鄣郡”易名“丹扬郡”,至于“陵阳”,并没有出现“始置”或“置”。因此,明嘉靖《池州府志》、清光绪辛卯版《青阳县志》和《青阳县志 概述》(2005年版)中的说法与推论,是不成立的,并以此来推定“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始置”或“置”陵阳县,更是失误的。
第一种说法,嘉靖《池州府志》、清光绪辛卯版《青阳县志》,都认为“汉元封二年始置陵阳县”的观点,是误读推定。
第二种说法,《青阳县志 概述》(1992年版)虽然认定“西汉元封二年前,始置县,称陵阳。”时间在西汉元封二年前,大体上是没错的。但“大事记”中确定在“西汉初至元封二年(前206—前109),析泾县西境地置陵阳县。”也是没有史料根据的推定。
第三种说法,《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只说“陵阳”县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的两次变动,并没有明确说明“陵阳”置县年代,说明“陵阳”置县时间存疑,何年何时不确定。这是符合《汉书 地理志》的表述意思。
三、《汉书》十二纪中“置郡”的表述习惯。
在《汉书》中,如果是新置郡、县,前面皆冠以“置”字。如“纪十二篇”,从《卷一上 高帝纪》到《卷十二 平帝纪》中,一共出现了14处“置”郡:
1、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汉书卷一上 高帝纪》)
2、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同上)
3、六月,汉王还栎阳。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雍地定,八十馀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同上)
4、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同上)
5、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获赵王歇。置常山、代郡。(同上)
6、初置茂陵邑。三年春,河水溢於平原,大饑,人相食。(《汉书卷六 武帝纪》)
7、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三月乙亥晦,日有蚀之。(同上)
8、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上)
9、秋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汉书卷七 昭帝纪》)
10、夏五月,羌虏降服,斩其首恶大豪杨玉、酋非首。置金城属国(注:金城属国是西汉时期安置归降羌众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其行政管理系统中设有帅众王、侯、君等职位,属国吏民“因其故俗”)以处降羌。(《汉书卷八 宣帝纪》)
11、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四年春正月,广陵王胥有罪,自杀。(同上)
12、(永始元年前16年)十二月,诏曰“前将作大匠万年知昌陵卑下,不可为万岁居,奏请营作,建置郭邑,妄为巧作,积土增高,多赋敛徭役,兴卒暴之作。(《汉书卷十 成帝纪》)
13、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处之。(《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14、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注:前辉光,汉平帝时所置郡名。元始四年冬,王莽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分领长安南、北诸县)。(同上)
从上面的引例中,可知,汉帝的每次“置郡”一般是有原因的,如:“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置西海郡,徙天下犯禁者处之”。有的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肯定“置郡”是事出有因的。从《汉书 地理志》中可见,很多郡为“秦置”或者为“故郡”,而保留下来的。
根据这样的表述方式或者习惯,西汉帝时新设的郡,郡名后将冠以“置”,非置者,皆为故郡,即老郡名。《汉书》中出现的鄣郡,均无“置”,因此,“鄣郡”置郡,早于西汉。
四、《汉书 地理志》中置郡、州、县、国的表述方式。
下面我们再来查阅一下《汉书 地理志》中有关置郡、置州、置县与置国的表述方式。
在《汉书 卷二十八上 下 地理志》中,有关置郡、州、县、国的,一共出现103处,其中80个“郡”或“国”,都注明了所“置”,或秦或汉,无一例处。
下面只摘录介绍“郡”中有关“置”“州”“县”的部分:
1、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
2、京兆尹,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京兆君。……县十二:长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王莽曰常安。新丰,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曰骊邑。高祖七年置。……下邽,南陵,文帝七年置。……奉明,宣帝置也。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同上)
3、左冯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县二十四:高陵,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池阳,惠帝四年置。嶻{山辟}山在北。……频阳。秦厉公置。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郃阳,祋祤,景帝二年置。……云陵。昭帝置也。万年。高帝置。莽曰异赤。长陵,高帝置。莽曰长平。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莽曰渭阳。云阳。
4、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县二十一:渭城,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兰池宫。莽曰京城。……安陵,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武帝置。莽曰宣城。平陵。昭帝置。莽曰广利。
5、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县二十:阳翟,夏禹国。……颍阴,崈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
6、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归德,侯国。宣帝置。莽曰归惠。
7、南阳郡,泰置。莽曰前队。属荆州。……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山。……博山,侯国。哀帝置。故顺阳。……冠军,武帝置。故穰卢阳乡、宛临駣聚。
(以上引自《汉书 卷二十八上·地理志》)
(以下引自《汉书 卷二十八下·地理志》)
8、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县十三: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莽曰修远。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远。
9、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县十九。马领,直路,沮水出西,东入洛。……灵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莽曰令周。
10、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莽曰归新。属并州。……县三十六:富昌,有盐官。莽曰富成。……圜阴,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阴。
11、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县十四:善无,莽曰阴馆。……阴馆,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
12、广平国,武帝征和二年置,为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复故。莽曰富昌。属冀州。县十六:广平,……曲周,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
13、武都地杂氐,羌,及犍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开置。
14、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
从《汉书 地理志》及上面引例中,我们会发现以下四个现象:
第一、其中增置郡县,皆注明为汉帝所“置”或“开”,有的还注明时间。如,“汝南郡,高帝置。”“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开。”
第二、如果“郡”为秦时所置,便注明“秦置”;如更名、或恢复郡名,也注明何帝何时更改或恢复。如:“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南郡是秦时所置,高帝元年时,更名为临江郡,高帝五年时,又恢复为南郡。所以,汉书在记载“南郡”时,仍然以南郡名。再如,“九江郡,秦置,高帝四年更名为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复故。”九江郡是秦时所置郡,汉高祖四年时改名为淮南国,又于汉武帝元狩元年时恢复为九江郡。还如:“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日南郡,就是过去秦时的象郡,武帝元鼎六年时开拓的新疆土,因此更名为日南郡。
第三、如果郡名已存在,非汉帝所置,而西汉时仍旧袭用,有置设年代的,注明年代;如不能确定郡县具体置设年代的,便注明为“故”。如:“巴郡,秦置。属益州。”“庐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别为国。”前例巴郡置的年代是秦时。后例庐江郡,故淮南,一个“故”字,说明、“淮南郡”置郡非“汉”,也非“秦”,年代更早。
第四、在介绍“郡”中所属“县”时,有两种表述情况:一是西汉时已有县名的,便说县名,不说“置”;二是为西汉时“置县”,便在前面冠以何帝置或者何帝何时“置”。如:“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县二十:阳翟,夏禹国。……颍阴,崈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其中颍阴县,崈高县,就为汉武帝时置。再如:“北地郡,秦置。……县十九:马领,直路,沮水出西,东入洛。……灵州,惠帝四年置。”
第四点,尤其值得关注,在《汉书 地理志》中总共出现20余处“置”。这就说明西汉时“置县”很明确且确定,置就是置,不是就是不是。《汉书》中两次出现陵阳,均无“置”字。由此可知,陵阳置县,时非西汉,或早于秦。
五、“鄣郡”“陵阳”置郡县时间于春秋战国时期。
通过上面对《汉书 地理志》中置郡、州、国、县的表述方式或者表述习惯的分析。我们来对照一下关于“丹扬郡”的表述:
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宛陵,彭泽聚在西南。清水西北至芜胡入江。莽曰无宛。於朁,江乘,莽曰相武。春谷,秣陵,莽曰宣亭。故鄣,莽曰候望。句容,泾,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石城,分江水首受江,东至馀姚入海,过郡二,行千二百里。胡孰,陵阳,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扬州川。黟,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成帝鸿嘉二年为广德王国。莽曰愬虏。溧阳,歙,都尉治。宣城。
“故鄣郡”“更名丹扬”,县十七中,“陵阳”前无“置”。这就充分说明,“鄣郡”与“陵阳”,在西汉时是“故”“郡”“县”,已经存在。
“丹扬郡”不是新置郡,是“故鄣郡”武帝元封二年改名而来。“故鄣郡”是过去的老“郡”名,非西汉帝建置,也未注明“秦置”。因此,从《汉书 地理志》的表述习惯上来看,可以确定,“鄣郡”所置年代,早于西汉,甚至早于“秦”。
《汉书 卷一下 高帝记》中云:“甲申,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诏曰“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将军刘贾数有大功,及择宽惠修絜者,王齐、荆地。”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以砀郡、薛郡、郯郡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
“甲申年”,按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时期相国,史称“曹相国”)和刘贾(?-前195,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西汉诸侯王,与汉高祖刘邦同为一族,一说汉高祖的远房堂兄)的生卒年代来推定,是公元前217年,即始皇三十年。这是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此年,鄣郡已经存在,不管“故东阳郡”之“故”,涵盖不涵盖鄣郡、吴郡,它都能说明鄣郡置郡时间早于前公元前217年。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倾全国兵力,大举伐楚。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而后,秦军向江南广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继韩、赵、燕、魏之后,楚国覆灭。也就是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23年统一楚国时,“鄣郡”与“陵阳县”皆已经存在。所以才有“甲申年(前217),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
六、陵阳置县鄣郡置郡时间大概在楚武王时代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攻克了朝歌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为了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周武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天子无法完全掌控整个国家,因此将宗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牧守一方。尽管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主人,但实际上诸侯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形成了实质上的诸侯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侯”“国”盛行的时代。
周天子在东方分封的齐、鲁、燕、卫等国,站稳了脚跟后,不断兼并周遭小国,发展壮大,真正的成为了一方诸侯。而在南方分封的诸侯国,少有壮大的,他们便组成联盟。
“封侯”,即相当于“置国”。周天子在南方分封了多少国家,史书上只有“汉阳诸姬”一个模糊的字眼,“汉阳诸姬”到底有哪些国家,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法确定。
皖南沿江一带是我国商周时期最大规模开采、冶炼铜,铸造青铜器的地区之一。青阳县(古陵阳县)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达40余件。这些青铜器不仅品种繁多、铸造精美、内涵丰富,且大多出土地点明确,部分是经过正式发掘出土。青阳出土的青铜实用器,其组合和类型与中原地区有较大差异。容器有鼎、甗、尊、盘等,乐器有大铙、钟、铎等,兵器为剑、戈、矛、镞,其中鼎、剑、矛、戈数量较多。其中,“2008年出土的青铜云纹大铙为典型的南方器,该铙通高84.2厘米,重168.5公斤,器体高大凝重,气势雄伟,纹饰线条流畅精美,形制纹饰接近浙江长兴、福建建瓯大铙,但较多地保留有商代的特点,具有东南吴越文化因素,形体、重量为东南之最大者,堪称西周早期重器。大铙不同于北方用于军旅的编铙,为长江以南地区所独有,北方几乎没有出现。”(引自2013年8月版《青阳博物馆文物集粹 概述》)
由此可见,当时的陵阳地区,已经是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史料上所说的“陵阳邑”“陵阳侯”“陵阳国”,应该在商周这个时期就已经被封、建。
春秋(前770-前403)初期(公元前450年前后,即东周前半期贞王、考王、威王时期),各诸侯国内普遍实行分封土地的“邑”制,“邑”的范围与后来所置“县”的区域差不多,因此县邑常常通用。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按田亩征收赋税,原有的“邑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于是便出现的“郡县制”。
最早的设县记载,在楚武王时代(前740—前690年,即东周平王、桓王、庄王时代)。
据记载,楚武王(?—前690)时代,楚国为便于对外扩张,灭掉了临近的权国,将其设为一个县,并任命大夫斗缗为县尹。(斗缗,?~约前691年,芈姓,斗邑人,今湖北郧西。《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权,颛顼帝之后,子姓,商武帝后裔。西周初期被周武王封在权邑,建立了权国。春秋时期,斗缗率军跟随楚武王灭了权国)这是关于“县”起源最早的记载。“汉阳诸姬”数十小国,也大多被楚所灭,或者吞并。例如,息国,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诸侯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春秋初期为楚文王(?—前675)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
楚武王(?—前690年),芈姓,熊氏,名彻。《清华简》《楚居》上名为熊彻,因避汉武帝讳而改称熊通。在他统治的第38年(前703年)成功击败了邓国的军队。第40年(前701年),与贰国、轸国结成联盟,大胜郧国军队于蒲骚。第41年(前700年)春季至第51年(前690年)期间,对灭州、蓼国等地进行攻击,因病在军中去世。
楚武王在位达51年,期间实施了强硬的铁血政策,对外强势而毫不妥协;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县制,设立令尹,并进行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楚武王在东周王室间威望显赫,多次征战汉东诸国,几乎统一了整个江汉流域。
江汉地区被楚武王统一时,当然如同兼并“权国”一样,“置县设尹”。
陵阳地处长江边沿,庐江之上,水域交通比较方便,越败后属楚。楚国是最早置县的国家,尤其在边境地区。至春秋中期,各国置县已成体制。根据楚武王及各国历史上置县的特点,推定陵阳“陵阳邑”置为“陵阳县”,时间在楚武王统一江汉流域时期,但并不一定就是楚国所置。
《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楚文王元年,前689),始都郢”。此后扩充领域,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蔡,后来又灭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楚国兼并的小国,据史学家认定,有案可稽的,在四五十个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因此,可以说,数百年后,在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生活的年代,陵阳县的存在,毋庸置疑。
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内地县逐渐增多,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到了战国末年(前475—前221),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郡县制,实际上先有县,后有郡。置“鄣郡”后,陵阳县归属其中。
七、归结:
1、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始置陵阳县,是没有史料根据的推定。
2、陵阳置县,鄣郡置郡,早于西汉。
3、秦始皇于公元前223年统一楚国时,“鄣郡”与“陵阳县”皆已经存在。
4、郡县制,先有县,后有郡。楚武王统一江汉时期,公元前690年之前,“陵阳”置“陵阳县”,其后,置“鄣郡”。
5、从出土文物来看,商周时期的陵阳地区,已经是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陵阳邑”“陵阳侯”“陵阳国”,应该在商周这个时期就已经被封、建。
6、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生活的年代,陵阳县的存在,毋庸置疑。
(全文约8300字)2024年7月22日初稿 2024年7月25日修改
青阳古代区划隶属
夏、商、周(前21世纪—前771)属九州之扬州。约周天子封侯、国时,封建陵阳邑、陵阳侯、陵阳国
——————————————
春秋(前770—前403)属吴,后属越。约楚武王时代(前740—前690年)置陵阳县
——————————————
战国(前403—前221)属楚鄣郡
——————————————
秦(前221—前206)属鄣郡
——————————————
西汉(前200—25)属鄣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一说元封二年(前109)更名丹阳郡,属丹阳郡
——————————————
东汉(25—220)置临城县。陵阳、临城同属丹阳郡
——————————————
三国(220—280)属吴。陵阳、临城并存
——————————————
西晋(280—316)陵阳、临城同属宣城郡
——————————————
东晋(316—420)陵阳县改名广阳县,属宣城郡。侨置定陵县属淮南郡。广阳、临城、定陵并存
——————————————
南北朝(420—581)属宣城郡。定陵先属宣城郡,后与临城同改属南豫州南陵郡
——————————————
隋(581—618)广阳县更名南阳县,后并入泾县属宣城郡,废,设宣州,属宣州。定陵、临城,并入南陵县
——————————————
唐(618—907)天宝元年(742)置青阳县,辖陵阳、临城、定陵故地,属江南西道宣州
——————————————
五代(907—960)初属吴,南唐时隶江宁府
——————————————
宋(960—1279)属池州,隶江南路
——————————————
元(1279—1368)属江浙行中书省池州路
——————————————
明(1368—1644)属池州府,南京直隶
——————————————
清(1644—1911)先后属(江南省、安徽省)池州府
注:主要参考(1978-2005)版《青阳县志 建置沿革》制作。
博远,笔名,本名施博远,安徽青阳人,高级讲师,安徽省作协会员,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发表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等。著有散文集《夏收的旋律》《无花的蔷薇》《茅根笔记》等。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