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征 | 秦、楚战略缠斗四十年

文摘   文化   2024-03-17 17:17   安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秦、楚战略缠斗四十年

钱  征



从战略与战术、宏观与微观的视角,研究屈原的行迹,是很有意义的。如我研究秦、楚战略缠斗四十年的过程,心情始终是愉悦的。

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17年,这44年的时间,为秦的准备阶段。公元前361年,即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元年,楚宣王九年,齐桓公十七年。是年,秦孝公嬴渠梁下令求贤,卫公子卫鞅自魏入秦。秦在东周时期,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早在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吴起在楚,曾行新法,但为旧势力所阻。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贤。卫国人公孙鞅(仕秦有功,封于商,号商鞅)应募入秦,得孝公信任,变旧法创立新法。秦从此成为七国中第一强国。秦旧势力较小,因之商鞅变法得到成功。商鞅也就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316年至公元前277年,这40年的时间,为秦、楚战略缠斗阶段。楚国是南方大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土地面积最大,人口和军队人数最多。但是由于楚国执政者,缺乏长远眼光,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不停摇摆犹疑,不仅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连楚怀王自己都被拘禁而客死在秦国,国势从此衰落不振。公元前277年,秦又攻占了楚的黔中郡(今湖南沅陵一带)。在秦国的连续进攻下,楚不仅丢失了大片的国土,连国都也被攻陷。楚国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今安徽陵阳撰写的《哀郢》等诗,叙述的就是这个时期楚国的遭遇。

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223年,这53年的时间,为楚的逐步消亡阶段。公元前223年,即秦始皇二十四年,楚负刍五年。是年,秦大将王翦掳楚王芈负刍,楚亡,立国五百一十九年。秦收楚国故疆置楚郡。

从宏观上分析,秦灭山东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秦统一的原因,虽然多种方面的,但有巨大作用的两个原因:一是劳动人民要求统一;一是共同文化要求统一。

从微观上分析,公元前343年,戊寅,屈原1岁。此年,即周显王二十六年,秦孝公十九年,楚宣王二十七年,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18年,癸卯,屈原26岁,苏秦约纵山东六国攻秦,楚怀王为纵长。屈原初为左徒,楚怀王甚任之。公元前317年,甲辰,屈原27岁,齐涽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惠王患之。自此,秦、楚战略缠斗四十年的大戏,将分年拉开布幕。


公元前316年,乙巳,屈原28岁。战争有:秦灭巴、蜀之战;秦攻赵。

此年,即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楚怀王十三年,齐宣王四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方属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王,遂见疏。此事,见本传,新序不载。意即张仪至楚,厚赂上官所为。今姑载于此。

是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却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周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王开明死,蜀亡。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司马错论伐蜀》出自《战国策·秦策》,收录于《古文观止》卷四等。桐城派的姚鼐纂集《古文辞类纂》卷十一题为《张仪司马错议伐蜀》。这是一篇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文章。

秦人善于迂回战术。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利用韩、魏两军互相疑兵推诿,不愿先出击的弱点,胆大心细,巧布疑兵,牵制韩军,并通过战略迂回的方式,先攻打魏军。之后,受到威慑的韩军,遭到秦军夹击,溃败而逃。此战,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重要一战。

这就使我联想到公元前316年,乙巳(即周慎靓王五年,楚怀王十三年)秦大夫司马错攻蜀国(四川成都),蜀王开明死,蜀亡。直到公元前280年,辛巳(即周赧王三十五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求和。又直到公元前277年,甲申(即周赧王三十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于侵楚地置黔中郡,前后相距四十年。这四十年,就是司马错的战略四十年,就是研究屈原的战略四十年。

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率军攻灭巴、蜀,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即“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当秦国灭掉四川盆地中的巴、蜀和占据汉中盆地部分的苴国后,秦国与楚国的战略缠斗,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战略缠斗,四十年才见分晓。直到秦昭襄王嬴稷时期(公元前277年,甲申),秦国才借故废黜蜀侯,设置蜀郡,实行郡县制管理。

战国时期的秦人,善用迂回战略战术啊!


公元前315年,丙午,屈原29岁。战争有:秦攻赵、韩。

此年,即周慎靓王六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年,楚怀王十四年,齐宣王五年。

是年,周慎靓王姬定卒,子赧王姬延嗣位。赵国君主赵雍宣布称王。


公元前314年,丁未,屈原30岁。战争有:齐宣王破燕之战;秦攻义渠;秦攻三晋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楚怀王十五年,齐宣王六年。

是年,秦人侵义渠,得二十五城。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齐宣王薨,子湣王地立。秦封王子嬴通为蜀侯,命陈庄为相,时蛮戎尚强,秦移民万家于蜀。以张若为蜀守。


公元前313年,戊申,屈原31岁。

此年,即周赧王二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楚怀王十六年,齐宣王七年。秦欲伐齐,齐与楚從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以事楚,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怀王遂绝齐。按:张仪欺怀王,陈轸独弔,以为不可。王不听。见《楚世家》。然是时,屈原必力谏。惜史失载。

是年,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君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庻长章击之。

是年前后,屈原被谗见疏,由左徒改任三闾大夫之职。春申君黄歇生于楚。


公元前312年,己酉,屈原32岁,创作《国殇》。战争有:秦、楚丹阳、兰田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齐宣王八年。楚怀王既见欺,乃发兵伐秦。陈轸又谏,不听。是年春,战于丹阳,大败,秦掳其将屈匄。楚怀王復悉发国中兵击秦,战于蓝田,又大败。韩、魏闻之,袭楚,至邓;而齐怒竟不救楚,楚大困。方楚之伐秦也,起用屈原,使使于齐以求援。已而復交。按:本传无起用之文。惟《新序》言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復用屈原。又本传及世家並于次年载屈原使齐反,谏释张仪事,则屈原于是役复见起用可知。蓋传文偶略之耳。黄式三云:“先是楚王听张仪之欺,自恨不用屈原而至此,乃复用屈原。屈原因受命使齐,思合齐以报张仪之恥。”其说是也。又按,《楚世家》不言復交事,以下文二十四年倍齐之文推之,齐、楚必復旧好矣。

是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韩宣惠王卒,子襄王韩仓嗣位。

《国殇》,屈原《九歌》作品中的一篇。我以为,屈原出使齐国,路经河南鲁山犨城时作。至今,鲁山犨城,仍有屈原庙。楚国从怀王后期,与秦国频繁交战,但均以失败告终。国殇,指为国事而死的人。从歌词来看,应是指在秦楚战争中牺牲的楚军将士。全诗,激昂壮烈,正气凛然。其风格,刚健质朴,雄浑悲壮,有强烈的感染力。


公元前311年,庚戌,屈原33岁。战争有:楚、秦战于召陵。

此年,即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楚怀王十八年,齐宣王九年。秦復约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怀王曰:“不愿得地,願得张仪而甘心焉。”乃仪至,又释之。是时屈子使齐返,谏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之不及。是岁,秦惠王卒。明年,张仪死于魏。按:张仪传谓秦要楚,欲得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願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及张仪至,因郑袖之言而免。遂说楚王事秦。屈原谏。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卒许之,与秦亲。与本传世家小异。然是时,楚弱秦强,非欲易地,曷为无故分汉中以求和?楚怀王之不杀张仪,固惑于郑袖之言,亦缘重去黔中地耳。参合史文观之,张仪传似较为翔实。

是年,秦属蜀相陈庄叛,杀蜀侯嬴通。秦相张仪以连横(联秦)游说楚、韩、齐、赵、燕五国,均听命。秦封张仪,号武信君。秦惠王嬴驷卒,子武王嬴荡嗣位。


公元前310年,辛亥,屈原34岁。战争有:秦攻少数族。

此年,即周赧王五年,秦武王元年,楚怀王十九年,齐宣王十年。

是年,秦大夫甘茂诛蜀相陈庄。张仪相魏一岁,卒。秦武王嬴荡与魏襄王魏嗣,会于临晋(陕西大荔)。


公元前309年,壬子,屈原35岁。

此年,即周赧王六年,秦武王二年,楚怀王二十年,齐宣王十一年。

是年,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


公元前308年,癸丑,屈原36岁。战争有:秦攻韩宜阳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七年,秦武王三年,楚怀王二十一年,齐宣王十二年。

是年,秦任樗里子嬴疾为左丞相,甘茂为右丞相。甘茂攻韩,军行之前,与武王嬴荡先盟于息壤(高陵、河堤之谓),约定秦王不听谗言,不成功即不还军。秦封王子嬴辉为蜀侯。


公元前307年,甲寅,屈原37岁。战争有:赵攻中山。

此年,即周赧王八年,秦武王四年,楚怀王二十二年,齐宣王十三年。

是年,秦甘茂陷韩(河南)宜阳。秦武王嬴荡赴洛阳,观周太庙,举鼎绝脉而死。弟昭襄王嬴稷嗣位。赵武灵王赵雍下令国人废弃固有服装,改穿胡人服装;废弃军中笨重车辆,改为骑马;守旧势力哗然。


公元前306年,乙卯,屈原38岁。战争有:楚灭越之战;赵攻中山。

此年,即周赧王九年,秦昭襄王元年,楚怀王二十三年,齐宣王十四年。

是年,秦右丞相甘茂惧谗,奔齐。楚、齐、韩三国再订合纵抗秦盟约。赵发兵拓境,北至宁葭(河北获鹿),西至榆中(内蒙东胜)。


公元前305年,丙辰,屈原39岁。战争有:赵攻中山。

此年,即周赧王十年,秦昭襄王二年,楚怀王二十四年,齐宣王十五年。楚復倍齐而合亲。时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屈原切谏,不听,放于汉北。按:自楚怀王十七年,秦、楚搆兵;十八年,使屈原使齐以求平。本传虽言齐怒不救楚,然观世家二十四年倍齐之文,则齐之不救楚,乃屈原使齐以前事。屈原使齐以后,齐、楚即复交,直至今岁始解约也。又按:此次背齐而合秦,屈原必切谏,卒以谏而见放耳。史並失载。

是年,秦穰侯魏冉杀惠文后及诸王子。秦宣太后异父弟,曰穰侯魏冉,再父弟曰华阳君芈戎;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是岁,庶长壮及大臣、诸公子谋作乱,魏冉诛之;及惠王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灭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公元前304年,丁巳,屈原40岁,创作《惜诵》。

此年,即周赧王十一年,秦昭襄王三年,楚怀王二十五年,齐宣王十六年。楚怀王入秦,与秦昭王盟于黄棘。秦復与楚上庸。按:《悲回风》有“施黄棘之枉策”一语,注家好以此事傅会之,不相涉也。游国恩教授别有说法。

是年,秦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芈槐盟于黄棘(河南南阳)。秦将侵地上庸(湖北竹山)还楚。

《惜诵》,屈原《九章》作品中的一篇,此诗,当是诗人于楚怀王朝被疏失位后不久所作。可能作于汉北襄樊。


公元前303年,戊午,屈原41岁,创作《抽思》。战争有:秦攻韩;秦攻魏;魏、韩联合攻楚。

此年,即周赧王十二年,秦昭襄王四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宣王十七年。齐、韩、魏为楚负其從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于秦以请救。秦遣客卿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是年,秦攻魏救楚,陷蒲阪(山西永济西)、阳春(山西永济西南)、封陵(山西芮城风陵渡)。秦再攻韩,陷武遂(山西垣曲)。

《抽思》,屈原《九章》作品中的一篇。《抽思》,是屈原于楚怀王时期被疏失位后所作,可能作于汉北郧阳。从诗中“有鸟(屈原自比)自南兮,来集汉北”句看,此时诗人正流浪于汉北一带。


公元前302年,己未,屈原42岁,创作《思美人》。

此年,即周赧王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年,楚怀王二十七年,齐宣王十八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是年,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会于临晋,秦以侵地蒲阪还魏,抗秦合纵盟约又瓦解。

《思美人》,屈原《九章》作品中的一篇。此诗,前人有作于怀王朝、顷襄王朝两说。从全诗的内容看,有诗人对楚王的无限眷恋,有诗人对初时参与政改失败后的失望与坚持(“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有诗人对被重新启用的期待(“聊假日以须时”“愿及白日之未暮”),都比较合于诗人与楚怀王的关系和被疏时的心态。不类诗人于楚顷襄王时,被远放江南的那种绝望。我以为,此诗可能作于楚怀王朝,被疏汉北郧阳之时,因为,全诗以香草、美人为喻,象征自己的高洁,表达对楚怀王的希冀和恋念,一腔苦衷,低回往复,感情深挚。


公元前301年,庚申,屈原43岁。战争有:齐、楚垂沙之战;秦攻韩、楚;庄蹻起义。

此年,即周赧王十四年,秦昭襄王六年,楚怀王二十八年,齐宣王十九年。秦、韩、魏、齐,四国攻楚,败楚军于重丘(河南泌阳),杀楚大将唐昧。

是年,秦蜀侯嬴辉被诬进毒,秦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之。秦寻攻韩,占领穰城(河南邓州)。齐宣王田辟彊卒,子王田地嗣位。


公元前300年,辛酉,屈原44岁。战争有:秦攻楚;赵攻中山。

此年,即周赧王十五年,秦昭襄王七年,楚怀王二十九年,齐湣王元年。秦华阳君芈戎攻楚,斩首三万,杀楚大将景缺,陷襄城(河南襄城)。楚遣太子芈横入齐为人质,以求平。召回屈原于汉北,使使于齐。按:屈原被召,史亦不载。然,本传有次年谏王入秦之事,则是年必復召矣。

是年,秦丞相樗里子嬴疾卒,楼缓继为丞相。


公元前299年,壬戌,屈原45岁。

此年,即周赧王十六年,秦昭襄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齐湣王二年。秦昭襄王嬴稷邀楚怀王芈槐会盟武关(陕西商南),突劫芈槐至咸阳,强迫割巫郡(四川巫山)、黔中郡(湖南吉首)。芈槐怒拒,乃留不使返。楚迎立太子芈横嗣位,是为楚顷襄王。

是年,秦任齐孟尝君田文为秦相。赵武灵王赵雍,传位于少子惠文王赵何,赵雍自称主父。


公元前298年,癸亥,屈原46岁。战争有:秦、楚析之战;齐、韩、魏三国攻秦函谷关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十七年,秦昭襄王九年,楚顷襄王元年,齐湣王三年。楚人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见《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第130页“秦、楚析之战”。)

是年,秦昭襄王嬴稷信谗,欲杀田文。田文逃归齐。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赵惠文王赵何,封其弟赵胜为平原君。哲学家公孙龙,始创“白马非马”之说。


公元前297年,甲子,屈原47岁。

此年,即周赧王十八年,秦昭襄王十年,楚顷襄王二年,齐湣王四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楚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楚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是年,鲁平公姬旅卒,子湣公姬贾嗣位。


公元前296年,乙丑,屈原48岁,创作《东皇太一》《云中君》。战争有:赵灭中山之战;齐、韩、魏攻燕。

此年,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十一年,楚顷襄王三年,齐湣王五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按:《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说项梁曰:“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乃求得楚怀王孙心,立以为楚怀王,從民所望也。

是年,魏襄王魏嗣卒,子昭王魏遫嗣位。韩襄王韩仓逝世,子釐王韩咎嗣位。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赵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九歌》名称,来源很古,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关于《九歌》的创作,王逸以为是诗人屈原根据沅、湘地区民间“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楚辞章句》)重新创作的。朱熹则认为,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加工,所谓“蛮荆陋俗,词既鄙俚”,“故颇为更完其词,去其泰甚”。(《楚辞集注》),除《河伯》《国殇》外,王逸、朱熹的学术观点大体上是对头的。郭沫若曾说过,屈原一生,曾多次去沅、湘采风。

《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首篇。《云中君》,屈原《九歌》中的一篇。


公元前295年,丙寅,屈原49岁,创作《湘君》《湘夫人》。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年,秦昭襄王十二年,楚顷襄王四年,齐湣王六年。秦命穰侯魏冉为丞相。秦尉错,伐魏襄城。

是年,中山(河北定州)贵儒学,轻战士;赵主父赵雍袭而灭之,迁其王于肤施(陕西绥德),中山国亡。赵主父赵雍游沙丘(河北平乡),长子安阳君赵章起兵攻国君惠文王赵何,兵败被杀。公子赵成及司寇李兑惧后患,因围赵雍宫,赵雍饿死。

《湘君》《湘夫人》二诗,是《九歌》诗中写得最为优美而富于抒情性的诗篇。


公元前294年,丁卯,屈原50岁,创作《大司命》《少司命》。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一年,秦昭襄王十三年,楚顷襄王五年,齐湣王七年。秦败魏师于解(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城东、城西二村之间)。

《大司命》,屈原《九歌》作品中的一篇。《少司命》,屈原《九歌》中的一篇。


公元前293年,戊辰,屈原51岁,创作《东君》《礼魂》。战争有:秦与韩、魏的伊阙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襄王十四年,楚顷襄王六年,齐湣王八年。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穰侯荐左更白起于秦王,以代向寿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秦王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卒诸侯伐楚,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王患之,乃复与秦和亲。

《东君》,屈原《九歌》作品中的一篇,是祭颂日神的歌。

《礼魂》,屈原《九歌》作品中的一篇。全诗仅五句、二十七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典礼完成时五彩缤纷的场面和热闹的气氛,表达了楚人洁诚的心愿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语言精美,情味悠深。按:诗中首句云:“成礼兮会鼓。”成礼,指祭礼的完成,其性质为送神曲无疑。但“礼魂”,非礼“神”,《九歌》之祭礼,专为祭悼楚为国牺牲之英烈亡魂举行,故此篇当为《国殇》之“乱词”。


公元前292年,己巳,屈原52岁。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十五年,楚顷襄王七年,齐湣王九年。秦魏冉谢病免,以客卿烛寿为丞相。楚顷襄王迎妇于秦。

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竟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公元前291年,庚午,屈原53岁,创作《卜居》。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十六年,楚顷襄王八年,齐湣王十年。秦伐韩,拔宛(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烛寿免。魏冉复为丞相,封于穰与陶,谓之穰侯。又封公子市于宛,公子惺于邓。(穰,在今河南省邓县;陶,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邓,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

《卜居》这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题为屈原所作。后世诸多注者,亦从其说。


公元前290年,辛未,屈原54岁。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五年,秦昭襄王十七年,楚顷襄王九年,齐湣王十一年。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河东地,指安邑、太阳、蒲阪、解邑等濒临黄河一带的地方。)

是年前后,吕不韦生于卫之濮阳。(见《先秦诸子系年》)


公元前289年,壬申,屈原55岁。战争有:秦攻魏。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六年,秦昭襄王十八年,楚顷襄王十年,齐湣王十二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大良造,又称大上造,是秦二十等爵中的第十六级爵名;轵,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南。)

是年前后,孟子(轲)(约前372—前289年)卒。(见《孟子年谱》)


公元前288年,癸酉,屈原56岁。战争有:秦攻赵。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七年,秦昭襄王十九年,楚顷襄王十一年,齐湣王十三年。秦昭襄王嬴稷称西帝,遣使尊齐湣王田地称东帝。寻皆弃帝号,恢复称王。秦攻赵,拔杜阳。(杜阳,在今陕西省麟游县西北。)


公元前287年,甲戌,屈原57岁。战争有:五国攻秦;秦攻魏。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八年,秦昭襄王二十年,楚顷襄王十二年,齐湣王十四年。秦攻魏,拔新垣、曲阳。(新垣,似地名,但难确知是今何地;曲阳,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


公元前286年,乙亥,屈原58岁,放居于安徽陵阳第一年。战争有:秦攻魏;秦攻韩;齐灭宋。

此年,即周赧王二十九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楚顷襄王十三年,齐湣王十五年。屈原再放于安徽陵阳。按: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楚顷襄王怒而迁之。今以《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復”一语逆推之,屈原再放于安徽陵阳当在是年。蓋以屈原《哀郢》之作,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之后也。

1931年至1933年间,游国恩撰写专论九篇,曾以《读骚论微初集》的名字出版。在其第二篇《论屈原之放死及楚辞地理》及所附“屈原年表”中明确指出:公元前286年,乙亥,楚顷襄王十三年,屈原58岁,再放于安徽陵阳,待了九年,撰写《哀郢》等著作。

1953年3月31日,郭沫若在《离骚》题解时说:“像《离骚》这样的长篇大作,在作者必然要有精神上和体魄上的相当的余裕才能产生。《哀郢》之后,在短促的逃难期间,不可能产生出这样充实的作品。因此,我推想这篇作品必作于《哀郢》之前。”

汤炳正治学严谨,识博思敏,常能小中见大,对屈赋中许多千秋难解之谜,却能提出新的见解。如汤炳正《楚辞讲座》第三讲“总论屈原”认为:“那时吴、越已灭,陵阳系安全大后方,优悠卒岁,满可以过安定的生活。”又如汤炳正《楚辞讲座》第九讲“屈原流放的路线与沉江的年代”认为:“以上简略地解释了屈原为什么要从大后方的陵阳转向汉北。”再如汤炳正《楚辞讲座》第十二讲“屈原与爱国主义”认为:屈原“沿长江东下,直到今江西,即陵阳、鄱阳一带,一口气住了九年。”“当时这一地区是很安全的,因为吴、越已灭,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是年,秦攻魏,魏割故都安邑(山西夏县)求和;秦尽驱安邑之民入魏,仅据其城。齐攻宋,宋康王宋偃兵溃,被杀,宋亡,立国四十四年。齐与楚、魏,三分宋地。(《史记》《六国年表》)


公元前285年,丙子,屈原59岁,创作《离骚》。战争有:秦攻齐。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年,秦昭襄王二十二年,楚顷襄王十四年,齐湣王十六年。秦、楚会于宛城(河南南阳)。秦、赵会于中阳(山西中阳)。秦大将蒙武攻齐,陷九城。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二年。

古陵阳北境,即今安徽铜陵、南陵,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设铜官管理。至今,仍有铜官山。屈原在楚国大后方陵阳安顿下来后,利用管理铜矿之闲余时间,潜下心来,专门创作《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离骚》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成就,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诗的前半部分,虽着重于对自己的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他的深刻内心世界。诗中采用上天下地的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吐露了古陵阳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了在救国无门的境况下,诗人的上下求索和卓绝的苦斗精神。司马迁《报任安书》认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1942年2月,郭沫若在《屈原研究》(增订本)中指出:屈原的《离骚》《天问》,都是顷襄王六七年以后的屈原的晚期作品。1953年3月,郭沫若又在“《屈原赋》今译的《离骚》解题”中指出:“《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著作的时期,司马迁把它放在了怀王时代,很不妥当。《离骚》中有‘老冉冉其将至’的话,古人七十始称老,屈原必须至少到五十以上才能说得出。我以前又把它的时期定得太迟,定在《哀郢》之后,认为是屈原六十二岁将死时的作品,这也是不妥当的。像《离骚》这样的长篇大作,在作者必然要有精神上和体魄上相当的余裕才能产生。《哀郢》之后,在短促的逃难期间,不可能产生出这样充实的作品。因此,我推想这篇作品必作于《哀郢》之前。”总之,崇高、悲壮、奇丽,是《离骚》一诗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史上的一篇伟大不朽之作。


公元前284年,丁丑,屈原60岁。战争有:燕乐毅攻齐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一年,秦昭襄王二十三年,楚顷襄王十五年,齐湣王十七年。楚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楚遣大将淖齿救齐;淖齿杀田地。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二年。

是年,秦、魏、韩会于周都洛阳。


公元前283年,戊寅,屈原61岁,创作《天问》。战争有:秦攻魏,燕、赵救魏,赵攻齐。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二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楚顷襄王十六年,齐襄王元年。秦攻魏,陷安城(河南原阳),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赵二国会于穰城(河南邓州)。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和氏壁,声称用十五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壁赴秦,见秦无诚意,完壁归赵。齐人攻杀淖齿,立故王太子田法章,是为襄王。乐毅围即墨一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鄢;其秋,復与秦王会穰。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四年。

屈原《天问》的创作地点,是安徽陵阳。如“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诗句,即安徽境内塗山。朱熹云:“塗山,在寿县东北濠州也。”又如“彭铿斟雉,帝何饗”诗句,朱熹云:“彭铿,彭祖也。”彭祖的传说,全国多多。但是,明万历甲午《青阳县志》卷之一,关于彭祖的记载,格外引人注目:彭祖籛铿墓,在县十一都。十一都:谢村、上社、革村。十三都:鲍村、上社、下社、陈村、中社、东社。以上两都,在县东,旧隶陵阳乡。续十都、十二都并入。《天问》,是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采用问句体写成。从结构看,全诗可分三个部分。诗的前半部,是关于大自然的神话、传说史;诗的后半部,是商、夏、周的兴亡史;诗的尾声,则是忧国伤已的感喟。全诗,基本为四言句,或一句一问,或二句、三句、四句一问。疑问词,亦多种多样,如“何”“胡”“焉”“孰”“几”“谁”“安”等,更替灵活使用,奇矫活脱,充沛有力。屈原在安徽陵阳创作的《天问》一诗,不仅是中国诗史上的罕见杰作,而且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无尚珍品。


公元前282年,己卯,屈原62岁,创作《远游》。战争有:秦攻赵;赵攻魏。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二十五年,楚顷襄王十七年,齐襄王二年。秦伐赵,拔两城。乐毅围即墨二年。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五年。

屈原的《远游》,创作于安徽陵阳,这是我的学术观点。《远游》一诗的作者,存在争议,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即屈原创作说与汉人拟作说。第一种屈原创作说,以东汉王逸为代表,后世如朱熹、陈策、陆时雍、王夫之、林云铭、胡文英等人,应该说这是由汉至清绵亘千年的主流看法。第二种汉人拟作说,属晚起的一种观点,以清人胡濬源、吴汝纶等人为代表。认为《远游》一诗,充满了浓厚的道家思想,宣传的是超尘远举、无为避世的人生观,这与屈原其他作品所表现的追求理想、坚持斗争、至死不悔的精神似乎不合,甚至认为是矛盾的。在作品中,既有重复《离骚》《九章》中的一些诗句,又有与汉人司马相如《大人赋》极为相似的诗句,这也不能不启人之疑。《远游》一诗,大约与亦曾被署名为屈原作品的《卜居》《渔父》一样,似为西汉时人的伪托之作。其实,你只要细读《远游》,就会发现屈原对不苟于世俗的高洁人格,还是肯定的。本诗在艺术上,抒情与铺叙相结合,托意高远,富于想像,其题材、构思与手法等,均开后世“遊仙”体作品之先河的。明·隆庆《巢县志》卷之七《楚三闾竟渡庙》记:“在县东聚贤坊。巢为楚地,故立三闾大夫祀之。每年五月端午,分团竟渡,以吊忠焉。教谕陈力莘诗:天河一带碧流深,照见清醒万古心。闻道汨罗波溺处,浩然正气未曾沉。”清·康熙《巢县志》卷之二十《古迹》:“王乔洞。去巢县北关十里,金庭山之西,王子乔尝居于此。事详《仙迹》。按:及读屈子《远游》篇有云:过南巢而一息兮,想王子之遗迹。则此祠实王子乔之所居,而非伯乔与叶令矣。洞中古今游观者镌诗甚多。”清·道光重修《巢县志》卷十三《仙释》云:“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山,尝游巢,爱金庭紫薇之胜,炼丹洞口,拔剑刺地,至今遗迹尚存。楚辞《远游》篇云:轩辕不可追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顺凱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息。”


公元前281年,庚辰,屈原63岁。战争有:秦攻赵。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四年,秦昭襄王二十六年,楚顷襄王十八年,齐襄王三年。秦伐赵,拔石域。秦穰侯复为丞相。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六年。

是年,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王使东周武公谓楚令尹昭子曰:“周不可图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何不可图?”武公曰:“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然,攻之者名为弑君。然而犹有欲攻之者,见祭器在焉故也。夫虎内臊而兵利身,人犹攻之;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也必万倍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后,足以尊王。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


公元前280年,辛巳,屈原64岁,创作《招魂》。战争有:秦攻赵;秦、楚黔中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五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楚顷襄王十九年,齐襄王四年。秦大将白起攻赵,斩首二万,陷代郡(河北蔚县)光狼城。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湖南吉首),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湖北竹山)求和。乐毅围即墨四年。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七年。

《招魂》的作者及招魂的对象,历来颇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招魂》为宋玉招屈原而作。如王逸《楚辞章句》云:“《招魂》者,宋玉所作也。”梁代萧统编《文选》,所收《招魂》,题宋玉作,知其沿用王逸之说。第二种,认为是屈原自招而作,或屈原招楚怀王之魂而作。这两种说法的共同之处,都是承认《招魂》其最早史证,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的记载。楚国,是一个巫风很盛的国家,流传着一些带有原始宗教性的习俗。屈原的这篇招魂词,就是把当时流传在民间的某些宗教活动和仪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含意和内容。从诗中所铺陈的宫室居处之美,饭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来看,所被招者,应属王者之身份,故应以诗人屈原所作招楚王魂为是。从诗中“路贯庐江兮,左长薄”集释看,王逸认为,“贯,出也。庐江、长薄,地名也。言屈原行先出庐江,过历长薄,长薄在江北,时东行,故言左也。”洪兴祖认为,“《前汉·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朱熹认为,“贯,穿过也。庐江、长薄,皆地名。左者,行出其右。”屈原《招魂》一诗作于安徽陵阳已明矣。屈原《招魂》这首诗,在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上都十分新奇,它与《离骚》长诗一样,吸取了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了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文。如在描写楚国宫廷建筑、饮食、歌舞时,诗人采取了排比铺叙的手法,辞藻华丽丰富,层次鲜明有序,对后来的汉赋起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279年,壬午,屈原65岁。战争有:齐田单破燕之战;秦白起攻楚鄢、郢之战;楚庄蹻攻滇之战。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楚顷襄王二十年,齐襄王五年。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湖北宜城)、邓县(湖北襄樊)、西陵(湖北宜昌)。屈原放居于安徽陵阳第八年。

是年,秦、赵会于渑池(河南三门峡)。赵任蔺相如为相。乐毅围即墨五年。燕昭王姬平卒,子惠王姬乐资嗣位。即墨大夫田单施离间计,姬乐资果使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奔赵。田单用火牛反攻,斩骑劫,大破燕军,尽复七十城,迎襄王田法章入临淄。齐孟尝君田文卒。魏、齐二国乘其丧,共灭其食邑薛国(山东微县)。


公元前278年,癸未,屈原66岁,创作《哀郢》《悲回风》。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七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齐襄王六年。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湖北江陵),烧其先王坟墓夷陵(湖北宜昌)。楚顷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陈,今河南省淮阳市。)秦以郢为南郡。(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纪南城。)是时,屈原再放于安徽陵阳已九年,作《哀郢》以见意。按:郢破之时,屈原放居陵阳已九年,而犹不见召,乃以次年春自陵阳西南行,至乌沙、长风沙,作《悲回风》。

过去的这么多年,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安徽陵阳地名,举证有以下七点:一是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陵阳壶”(详见安徽大学何琳仪教授的《隣阳壶考》);二是谭其骧教授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战国地图中的陵阳地名;三是杨宽教授《战国史》中的图一所标明的战国“陵阳”地名;四是《汉书·地理志》等处所记载的陵阳县地名;五是桓宽《盐铁论》所记载的“陵阳金”等;六是游国恩教授《读骚论微初集》所论及屈原年表中的安徽陵阳地名及《哀郢》作品等;七是周振鹤教授《西汉政区地理》关于“鄣郡当为秦郡”的引证。总之,陵阳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先有陵阳山,后有陵阳侯、陵阳国、陵阳县。春秋(前770—前476年),有陵阳侯国。战国(前475—前221年),有楚国陵阳。秦,属鄣郡陵阳县。无论是秦鄣郡,还是汉丹阳郡,都辖陵阳县境。

《哀郢》,是屈原《九章》作品之一,是屈原作于安徽陵阳的著名作品,时间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癸未)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当时,楚顷襄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全诗紧扣“哀”字展开,并多用呼告、感叹句,词悲情烈,裂人心肺,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悲回风》,是屈原《九章》作品之一,是屈原作于《哀郢》之后的作品,地点可能是屈原离开陵阳不久,自陵阳西南行,至今池州乌沙、长风沙,创作《悲回风》。从诗中“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蘋蘅槁而节离兮,芳已歇而不比”的诗句看,诗人屈原此时当已接近衰老之年。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作于屈原自沉汨罗的前一年秋天,其说近是。屈原《悲回风》有“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框策”诗句,注家好以此事傅会之,不相涉也,游国恩教授别有说。今池州乌沙镇李阳河,明代就有三闾大夫庙,是值得关注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仅在池州有《秋浦歌十七首》,而且在《长干行》一诗中有“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诗句。这里的“长风沙”,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离今池州市乌沙镇不远。特别是屈原《悲回风》一诗中,有“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诗句,与李白《长干行》的诗句联系起来读,并联想到乌沙镇李阳河三闾大夫庙,事情就越来越清晰了。


公元前277年,甲申,屈原67岁,创作《涉江》《渔父》《惜往日》《怀沙》。战争有:秦攻楚。

此年,即周赧王三十八年,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齐襄王七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魏昭王魏遬卒,子安釐王魏圉嗣位。初春,屈原离开安徽陵阳、乌沙,继续西南行,泝江入湖,上沅水而达辰阳、溆浦。入溆浦,人迹罕至,不宜久留。在辰阳(麻阳铜矿)生活一段时间后创作《涉江》《渔父》等。秦復拔楚黔中郡。屈原离开沅江,进入湘江,创作《惜往日》《怀沙》后于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按:黔中,尤其辰溆地区的麻阳铜矿,即屈原此行所至之地,棲息甫定,而秦兵大至,乃以是年孟夏下沅入湘,至于长沙。又踰月,赴汨罗而正命焉。

屈原在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走了。但是,屈原的作品与精神,流传开来。

《涉江》,屈原《九章》中的一篇。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诗人渡江后,经过鄂渚(今湖北武昌),至洞庭湖地区;又上沅水西行,经枉陼(今湖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附近有麻阳铜矿)、入溆浦(今湖南溆浦),深山独处,十分僻远荒凉;未久留,即返辰阳后,又离沅赴湘。此诗,记写了诗人晚年被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

《渔父》篇,最早著录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但未说明是屈原作,大约是作为屈原的史料来征引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称“屈原之所作也。”但于后文,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词以相传焉。”这大概是于王逸时代,已有不同的说法吧。

《惜往日》,大概是屈原临渊自沉前的一篇述志诗。全诗痛往伤今之情,溢于言表,然其要旨,乃是一篇临终述志之作。从诗中“临沅湘之深渊”,“不毕辞而赴渊”等语来看,已近临死绝笔。

《怀沙》《惜往日》都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怀沙》一诗的命意,最早多解释为“怀抱沙石以自沉”。(朱熹《楚辞集注》)根据《涉江》所记,屈原已经上泝沅水,到了辰阳,进了溆浦,劳苦倦极,很想休息一下,谁料不久秦兵压境,攻占了楚国的巫郡与江南,置黔中郡。黔中,即辰溆一带之地。屈原不甘死于敌手,乃复下沅水,涉洞庭,稍折而南,至长沙汨罗江而死。


 作者简介 



钱征(1952年4月—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创会会长、屈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




池州市屈原学会
池州市屈原学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