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征 | 屈原四地系列研究——(十八)屈原《远游》作于安徽陵阳考

文摘   文化   2024-04-07 17:33   安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十八)






屈原《远游》作于安徽陵阳考

钱  征



关于屈原《远游》创作时地的文章,我曾经在不同时期,写过几篇。这次,我写《屈原〈远游〉作于安徽陵阳考》一文,着重详细介绍以下三点:

一、《远游》的作者


楚辞《远游》的作者,大致存有两种观点,即屈原创作说与汉人拟作说。

第一种,屈原创作说。以王逸为代表,洪兴祖、朱熹、陈第、陆时雍、王夫之、林云铭、胡文英等人袭之,这是由汉至清绵亘千年的主流看法。我本人,不仅一直持屈原创作说,而且认为作于安徽陵阳。

第二种,汉人拟作说。属晚起的一派。以清人胡濬源、吴汝纶等人为代表。第二种看法,注意到了《远游》与屈原其他作品的显著不同,但放大了这些差异,并将其作为汉人拟作,或伪作的论据,则显得不妥。

对第二种说法的反驳,最有力的,可能应属陈子展《楚辞直解》、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姜昆武与徐汉澍《远游真伪辨》(《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三期)等。尤其是姜昆武及徐汉澍,从屈原全部作品出发,从《远游》的文风、文法及其他作品的统一性角度进行论述,最终将《远游》确定为屈原作品,洵为定论。

屈原《远游》在艺术上,抒情与铺叙相结合,托意高远,富于想像,其题材、构思与手法,均开后世“遊仙”体作品之先河。

在文学史上,屈原《远游》对后世影响较大。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对司马相如《大人赋》的影响。洪兴祖引《大人赋》相关语例补注《远游》的地方,有十一处之多,并评价说:“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宏放高妙,读者有凌云之意,然其语多出于此。至其妙处,相如莫能识也。”

在文学史上,屈原《远游》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开创了后世游仙诗创作的先河。如洪兴祖称,“古乐府有《远游》篇,出于此,”是很有道理的。像以《游仙诗》十四首闻名的郭璞,他在诗中所写的其四、其五、其八、其九等;明显看到里面闪烁着屈原《远游》的影子。总之,在屈原的作品中,虽然《远游》存有争议,但其固有的魅力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二、屈原《远游》作于晚年



关于屈原《远游》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

王逸认为,是受谗后。王逸说:“《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铺发,遂叙妙思,讬配仙人,与俱遊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猶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

朱熹认为,是放逐期间。朱熹说:“《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悲叹之余,眇观宇宙,陋世俗之卑狹,悼年寿之不长,于是作为此篇。思欲制炼形魄,排空御气,浮遊八极,后天而终,以尽反復无穷之世变。虽曰寓言,然其所设王子之词,苟能充之,实长生久视之要诀也。”

林云铭认为,是在江南时。林云铭说:“屈子放废既久,自伤时俗之迫阨沉浊,日懼众患,不可与处。所以有远游之私願。”“篇中点出南州山野冷况,其为江南之野所作无疑。”“唐·沈亚之作《屈子外传》,所载沉水之后,尚有种种奇迹见于汉、晋间,而丹经皆以为水解之仙。虽不敢据为典,实但忠臣孝子,精诚不灭,理由可信。是篇所引‘壹气孔神’之说,与《庄子》载广成子之语吻合。朱晦庵以为神仙要诀莫过于此。余嘗谓庄、屈同生於楚,且值同时,为千古文章詠赋之祖,当年若得一堂,倾倒必有许多未经人道者,传之后世。乃又不然,不可谓非千古第一缺陷事也。”

蒋骥提及南巢。蒋骥说:“《远游》发端曰:‘悲时俗之迫阨兮,願轻举而远游’。全文都摄在里。皆深悲极痛之辞也。”“《远游》章法整齐,最为易了。章首‘悲时俗之迫阨兮,願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而上浮’,挈出全篇之旨。”“末段则天上地下,无微弗到,远游之志,于是大快矣,后之解者,谬误百出,若《听直》《饮骚》论《远游》之境,以南巢、丹丘与帝宫、句芒等列,则未能轻举,先已远游。固已乱其立言之旨。”

姜亮夫认为,作于晚年。姜亮夫说:“可能是在《怀沙》之前,屈原写好《远游》后怀沙而死。”“《远游》则‘时俗迫阨’,不仅求贤不得,群小在朝,而国已危乱,人间已不可居。遂欲远逃高举,与仙人遊。去楚之情已决。而忽见故乡,仍不能忘情,此诗人第二步提高;依世俗求仙为讬。至第三步则《悲回风》与《怀沙》之情,並一切而否定之,则除死一途外,无他可求,故汨罗任重石而毕命矣。总核全文,则情思、理想,皆步步紧相随而至,若无《远游》求仙之反復,而遂出之于蹈死近郊,则真成所谓‘忿懟心[沈]身’者矣。又女儿昆武,自屈子全部作品,细绎其语法词理、用韻诸端,定《远游》全貌,与屈子全文相调遂,坚实不为苟且之论《载一九八一年《文学遗产》)。”

汤炳正认为,作于晚年。汤炳正说:“屈原晚年政治失败,復遭谗言,为顷襄王所流放。其辅佐楚王推行改革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流放在外,返国无望,故以黄老道家中神仙方士之说,抒发愤懑,排遣苦闷。正如诗中所说:‘悲时俗之近阨兮,願轻举而远遊’。但这种远遊,实是一种神遊,即所谓‘神儵忽而不返’。”


三、《远游》的创作地点是安徽陵阳



这部分内容,才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是分为以下九点来进行叙述的。


(一)《左传》认为,巢为楚地。



1.《左传·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已亥)[经]云:“秋,楚人灭六。”(六:国名,地在今安徽六安县北。)[传]云:“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冬,楚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蓼:国名,庭坚之后,地在今河南固始县。皋陶:六为皋陶之后。)

2.《左传·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丙午)[经]云:“夏,楚人围巢。”(巢:国名,偃姓,地在今安徽巢县。)[传]云:“楚令尹大孙伯卒,成嘉为令尹。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大孙伯:成大心。成嘉:成大心之弟,字子孔。舒子平:舒国国君,名平。宗子:宗为国名,地当在安徽舒城及庐江、巢县一带。子:春秋时对蛮夷之君多称子。)

3.《左传·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戊申)[传]云:“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乱,城郢而使贼杀子孔,不克而还。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将如商密。庐戢梨及叔麇诱之,遂杀门克及公子燮。”(公子燮:庄王之傅。子仪:申公子,庄王之师,即门克。舒蓼:群舒之一,在今安徽舒城县及庐江县之间。庐辑梨:楚庐邑大夫。叔麇:庐戢梨之佐。)

4.《左传·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后,庚申)[经]云:“楚人灭舒蓼。”(舒蓼:见文公十四年注。)[传]云:“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楚子:楚庄王。疆:划正其疆界。滑汭:未详。滑水,今所在未详。汭:疑为桐汭,即指桐汭河,是安徽广德市境内最长河。因此广德市古称桐汭。吴:国名,姬姓,太伯之后。初都梅里(今江苏无锡市东),至诸樊迁吴(今苏州市)。越:少康后代,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拥有杭州以南、以东土地。)

5.《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丁丑)[经]云:“吴入州来。”(州来:国名,地在今安徽凤台县。)[传]云:“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上国:中原诸国。)

6.《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丁亥)[经]云:“楚人灭舒庸。”(舒庸:见僖公三年注。)[传]云:“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橐师袭舒庸,灭之。”(巢:在今安徽巢县东北。驾、厘:均在安徽无为县境内。虺:在今安徽庐江县。橐:在今安徽巢湖市。)

7.《左传·襄公二年》(公元前570年,辛卯)[经]云:“三年春,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传]云:“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疾而卒。”(简之师:经过挑选的军队。鸠兹:吴邑,在今安徽芜湖市东南。衡山:即横山,在当涂县东北。组甲:以丝带连结皮革或铁片而成的铠甲。被练:以煮熟生丝穿甲片成甲衣。要:拦阻。饮至:见隐公五年注。驾:在今安徽无为县境。心疾:精神错乱。)

8.《左传·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辛丑)[传]云:“吴侵楚,养由基奔命,子庚以师续之。养叔曰:‘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子为三覆以待我,我请诱之’。子庚从之。战于庸浦,大败吴师,获公子堂。君子以吴为不吊。《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奔命:谓急行军中为前锋。子庚:公子午,时为司马。庸浦:楚地。在今安徽无为县南。不吊:不善。所引《诗》曰,见《诗·小雅·节南山》。)

9.《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壬寅)[经]云:“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传]云:“秋,楚子为庸浦之役故,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吴不出而还。子囊殿,以吴为不能而弗儆。吴人自皋舟之隘要而击之,楚人不能相救。吴人败之,获楚公子宜榖。”(楚子:楚康王。棠:在今江苏六合区。皋舟:似为吴险隘,不详。)

10.《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壬子)[经]云:“夏,楚子伐吴。”(楚子:楚康王)[传]云:“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舟师:水军。军政:在军中颁发命令,规定赏罚。)[传]又云:“楚子自棘泽还,使薳启彊帅师送陈无宇。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子叛楚。楚子师于荒浦,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舒鸠子敬逆二子,而告无之,且请受盟。二子复命,王欲伐之。薳子曰:‘不可。彼告不叛,且请受盟,而又伐之,伐无罪也。姑归息民,以待其卒。卒而不贰,吾又何求?若犹叛我,无辞有庸。’乃还。”(舒鸠:楚属国,地在今安徽舒城县。荒浦:舒鸠国地。沈尹寿、师祁犁:均为楚大夫。庸:功。)

1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癸丑)[经]云:“楚屈建帅师灭舒鸠。”“十有二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吴子遏:吴王诸樊。巢: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传]云:“楚薳子冯卒,屈建为令尹,屈荡为莫敖。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师先,子彊、息桓、子捷、子骈、子孟帅左师以退。吴人居其间七日。子彊曰:‘久将垫隘,隘乃禽也,不如速战。请以其私卒诱之,简师陈以待我。我克则进,奔则亦视之,乃可以免。不然,必为吴禽。’从之。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登山以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傅诸其军,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离城:在今安徽舒城县西。)[传]又云:“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巢牛臣曰:‘吴王勇而轻,若启之,将亲门。我获射之,必殪。是君也死,疆其少安。’从之。吴子门焉,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楚子以灭舒鸠赏子木。辞曰:‘先大夫蒍子之功也。’以与蒍掩。”(蒍子:蒍子冯。)

12.《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甲子)[经]云:“楚杀其大夫屈申。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楚子:楚灵王。蔡侯:蔡灵侯。陈侯:陈哀公。许男:许悼公。)[传]云:“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薳启彊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繁扬:即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县。琐:在今安徽霍丘市东。鹊岸:今安徽无为县至铜陵市一带江岸。)[传]又云:“楚师济于罗汭,沈尹赤会楚子,次于莱山。薳射帅繁扬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楚子遂观兵于坻箕之山。是行也,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以蹶由归。楚子惧吴,使沈尹射待命于巢,薳启彊待命于雩娄,礼也。”(罗汭:在今湖南汨罗市,即汨罗江边;或云在河南罗山县。莱山:或云在今河南光山县。南怀:与下汝清,均在今江淮间。坻箕之山:在今安徽巢湖市南。巢: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雩娄:在今安徽金寨县北。)

13.《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丙子)[经]云:“楚人及吴战于长岸。”(长岸:指今安徽当涂县长江中的东、西梁山,又名天门山。)[传]云:“吴伐楚。阳匄为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且楚故,司马令龟,我请改卜。’令曰:‘鲂也,以其属死之,楚师继之,尚大克之。’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使随人与后至者守之,环而堑之,乃泉,盈其隧炭,陈以待命。”(阳匄:即子瑕,穆王曾孙。子鱼:即公子鲂。令龟:祝告所卜之事。属:私卒。尚:希望。馀皇:一种大船。)

14.《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癸未)[经]云:“冬,吴灭巢。”[传]云:“吴入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沈尹戌曰:‘亡郢之始,于此在矣。王一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不及郢?《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王之谓乎?’”(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二姓之帅:杜注:“守巢、钟离大夫。”所引诗见《诗·大雅·桑柔》。)

15.《左传·定公二年》(公元前508年,癸巳)[经]云:“秋,楚人伐吴。”[传]云:“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桐:楚属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市。舒鸠氏:在襄公二十五年因叛楚而被楚灭,居今安徽舒城县。公子繁:守巢大夫。)

16.《左传·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乙巳)[经]云:“五月,于越败于檇李。吴子光卒。”(檇李:在今浙江嘉兴市南。)[传]云:“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檇李七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已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死士:敢死队,以死报恩的人。禽:同“擒”。治:用兵。奸旗鼓:违反军令。灵姑浮:越大夫。将指:足大趾。夫差:阖庐嗣子。)

17.《左传·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戊午)[经]云:“公会吴于橐皋。”(橐皋: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传]云:“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周:巩固。寒:寒凉,冷落。)

18.《左传·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辛酉)[传]云:“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将以尸入。(桐汭,即桐水。源出安徽广德市,西北入江苏,于高淳县入丹阳湖。陈侯:陈闵公。良:近吴都,具体所在不详。)

19.《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戊辰)[传]云:“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甬东:今浙江定海县东之翁山。)


(二)巢县建置沿革


据《大清一统志》卷122记载:庐州府,属贡扬州之域。周为舒、巢国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为淮南郡地,后为九江、庐江二郡地。后汉因之。

其中巢县,夏商时南巢地。周为巢伯国。后属楚,为居巢邑。秦置居巢县。汉同之;后汉为居巢侯国。


(三)巢湖市名胜古迹


1.王乔洞。位于巢城北郊的紫薇山下。此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壁刻有浮雕佛像530多尊,大都分布于洞口。佛像之间饰有多种花纹图案,并杂有珍禽异兽图。佛像中,除观音雕像完好无损外,余皆被凿去头部,原因不详。佛像雕刻于何时,无考。但据其雕刻风格,似为隋唐时所刻。古洞石壁,除佛像外,尚遗有碑刻6块:即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乙亥)1块;明嘉清、隆庆各1块;清代3块。洞口东壁,有明嘉靖时所刻“王乔洞”三字。相传,周灵王太子晋(一名乔),善吹笙,常作凤鸣声,受仙人浮丘公指引,曾来此洞修炼,成仙而去。后人名此洞为“王乔洞”。明、清时,此洞被称为“巢县八景”之一。1956年,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昭关。位于巢湖市东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的小岘山之西,两山对峙,峰峦逶迤不断,地势险要。春秋时,此关位于楚之东部边境,当吴、楚两国交通之要冲,楚于此设关防守。据《史记》载,楚平王时,伍子胥因父兄蒙谗被杀出逃,投奔吴国时途经此关。“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须发”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关隘建于何年,不详。南宋时,张浚在此依山筑城御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丙申)和州知州郭继芳于此建伍子祠,后因战乱遭毁。关隘两侧,分别建有“烽火台”和“回马亭”。关南门,有“昭关”二字;关北门,有“吴头楚尾”四字,皆名家所书。旧祠遭毁,屡毁屡建。1989年5月,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伍钧墓在巢湖市郊环城乡伍贾圩村西300米处。墓内有碑刻墓志铭一方,楷书阴文为《唐故伍群墓志铭》。铭文涉及楚伍员家族史,为研究伍子胥提供新的史据。

3.明·隆庆《巢县志》卷之七“楚三闾竞渡庙”云:“在县东聚贤坊。巢为楚地,故立三闾大夫祀之。每年五月端午,分团竞渡,以吊忠焉。教谕陈力莘诗:天河一带碧流深,照见清醒万古心。闻道汨罗波溺处,浩然正气未曾沉。”



4.清·康熙《巢县志》卷之二十古迹云:“王乔洞,去巢县北关十里,金庭山之西,王子乔尝居于此。事详《仙迹》。按,王乔有三:一则征伯乔,一则叶令王乔。征伯乔,姚唐时人。王子乔,则周灵王太子晋也。叶令王乔,则汉武时以所赐上方履作飞凫朝帝者也。巢之乔洞,相传既久,未知何人。又,河南府有王乔洞,去王子嵩山甚近。及读屈子《远游》篇有云:过南巢而一息兮,想王子之遗迹。则此洞实王子乔之所居,而非伯乔与叶令矣。洞中古今游观者镌诗甚多。”

5.清·道光《巢县志》卷十三“仙释”云:“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山,尝游巢,爱金庭紫薇之胜,炼丹洞口,拔剑刺地,至今遗迹尚存。《楚辞·远游》篇云:‘轩辕不可追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顺凱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一息。”






(四)成汤放桀于南巢


巢湖市(原巢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多年。商时,地属南疆,故名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巢国,多次被吴国所占。《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戊午),“公会吴于橐皋”,即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已巳),越灭吴,巢国还楚。


(五)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第31—32页,战国时期全图:江水之北,标有“寿春”“昭关”“松阳”;江水之南,标有“爰陵”“陵阳”。

第45—46页,战国楚越图:江水之北,标有“寿春(郢)”“居巢(居鄛)”“橐皋”“昭关”“松阳”;江水之南,标有“爰陵”“陵阳”。


(六)《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集释


王逸:黄帝以往,难引攀也。上從真人,与戏娱也。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之为轩辕氏也。

洪兴祖:《史记》:“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援,音爰。《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阳晋也,好吹笙作凤鸣。遊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来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鹄住山巅,望之不得到,举乎谢时人,数日去。”《淮南》云:“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求新,蹀虚轻举,乘云遊雾,可谓养性矣。”戏,音嬉。

朱熹:轩辕,黄帝名。王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列仙传》曰:“好吹笙作凤鸣,遇浮邱公,接之仙去。”


(七)《远游》“顺凱风以從遊兮,至南巢而壹息”集释


王逸:乘风戏蕩,观八区也。南风曰凱风。《诗》曰:凱风自南。观视朱雀之所居也。

洪应祖:《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焉,五彩而文,曰凤鸟。南巢,豈南方凤鸟之所巢乎?成汤放桀于南巢,乃庐江居巢,非此南巢也。

朱熹:南风曰凱风。南巢,旧说以为南方凤鸟之巢,非汤放桀之居巢也。

蒋骥:南风曰凱风。南巢,今庐州府巢县,有金庭山王乔洞,王子升仙之所也。○《列仙传》谓王子乔遊伊、洛间,浮邱公接上嵩山,后见于缑氏山。而盧州《巢县志》又云:金庭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紫薇,王子乔于此采药得道,唐天宝中敕名王乔山。按巢县即古南巢,似与此文相应。《補注》辨为南方凤鸟之巢,直臆说耳。又案,巢县在古陵阳正北,相去数百里而近。

胡文英:楚在南巢之南,故顺凱风自南而北也。南巢,地名,在九江府,即成汤放桀之处,今名巢湖城。又,九江府瑞昌县有王乔洞。欲见王乔,故至南巢而先息也。

陈本礼:今庐江府巢县有金庭山王乔洞,王子升仙之所。

汤炳正:凱风,南风。南巢,地名。伪《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疏引郑玄云:“巢,南方之国,以其国在南,故称南。”


(八)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




1982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其中,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鄂君启节地理问题若干补正》等,明确指出:陆路与水路相接时,利用水路部分仅交待起迄地名,水路及中经地名皆略不交待,如车节开头“自鄂往,庚阳丘”,直接接以陆路,同理,末尾之“庚居巢,庚郢”,中间亦用水路,但仅著终点之郢,此点关系地名考订与路线复原亦大,而易被忽略,须特别注意。沿江东下之路(谭文之东路):此即铭文之“逾江,庚彭弓屰,庚松阳,内(入)浍江,庚爰陵”一段航路。谭文此节考订,新见甚多,确定松阳为枞阳,航路引达安徽境内,其功绩最不可没。但其中亦有可商榷、补苴者,其一则航践仍可东引;其二则彭弓屰与浍江地名考订与航路如何走法问题。结语:车路引经江、淮之间,自下蔡至居巢,接巢湖水系,沿流至江与舟路会合。谭文《再论》,考订爰陵为汉代之宛陵,即今宣城前身,语音、方位皆合,此地名自此可定,拙文此处所论有误,应改从谭文。1960年,寿县又发现一舟节,“瀘字”上从虎头,确定为瀘字非浍,瀘江即庐江,乃青弋江之古名,历史地理上长期争论不明之庐江问题,自此它全获得解决。


(九)九华山道教纪略


陵阳,这个地名古老的很。洪兴祖云:“前汉丹阳郡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大壹而從陵阳。”汪瑗云:“陵阳,洪氏解前阳侯,引《淮南》注曰,‘阳侯,陵阳国侯也’。则此陵阳,即阳侯也明矣。阳侯兼称其爵,陵阳专称其国耳。”王夫之云:“陵阳,今宣城。”林云铭云:“陆时雍曰,陵阳楚地。卞和封为陵阳侯,即此。言卞和以冤被刖而卒能白,已以冤被逐而卒不能白,是以流亡终矣。”蒋骥云:“陵阳,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扬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至陵阳,则东至迁所矣。南渡者,陵阳在大江之南也。”刘梦鹏云:“《路史》,陵阳国近江,今宣之泾县有陵阳山。”陈本礼云:“陵阳,在池州青阳县。渡江而南,淼然无际者,庐江也。古陵阳境距大江百里,而遥南渡者,谓出江至陵阳也。”闻一多云:“《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有陵阳县,在今安徽青阳县南六十里,其地当大江之南,庐江之北。南渡蓋谓渡庐江。《招魂》所谓‘路贯庐江左长薄’也。”胡念贻云:“陵阳地名可能很古。陵阳当是因陵阳山而得名,窦子明居陵阳山,陵阳山之名早就有了。蔡邕《琴操》说楚卞和封于陵阳,或亦有据,可供参考。”




九华山之前,名为九子山;九子山之前,名为帻山;帻山之前,名为陵阳山。先有陵阳山,后有陵阳县。春秋战国时期及秦、汉,如何由陵阳国、陵阳侯,演变为陵阳县,是值得研究的。楚与秦的鄣郡,乃至西汉元封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无论是前面的鄣郡,还是后面的丹阳郡,所属县份里均有陵阳县,这是无疑的。九华山(古称陵阳山),素以“地藏菩萨道场”闻名于世。然而,最早在陵阳山进行宗教活动的,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九华山(古称陵阳山),曾被列入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内,居第三十九位。(《福地考》,引自清·陈蔚《九华纪胜》)今天,九华山风景区已没有道观,人们只能看到若干遗迹。如仙人峰(仙姑尖)、古仙峰、真人峰、葛仙洞、燕子洞等;在磴道的一些石壁上,尚可以见到“渐入蓬莱”等内容的石刻。窦子明、葛洪等道人在九华山活动的遗址,从唐朝以来,如李白、朱湾、薛蓬、王季文、陈岩、王阳明等名人学士,留有游览凭吊的诗篇。

我在《屈原年谱》里说的很清楚:公元前286年,乙亥,屈原58岁,再放于安徽陵阳(陵阳山脉);公元前285年,丙子,屈原59岁,在安徽陵阳创作《离骚》;公元前283年,戊寅,屈原61岁,在安徽陵阳创作《天问》;公元前282年,已卯,屈原62岁,在安徽陵阳创作《远游》;公元前280年,辛巳,屈原64岁,在安徽陵阳创作《招魂》;公元前278年,癸未,屈原66岁,在安徽陵阳、乌沙先后创作《哀郢》《悲回风》;公元前277年,甲申,屈原67岁,在湖南沅、湘创作《涉江》《渔父》《惜往日》《怀沙》,后于是年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

九华山道教的源头,应在屈原《远游》一诗。屈原《远游》一诗,充满了浓厚的道家思想,宣传的是超尘远举、无为避世的人生观。虽然屈原的《远游》,也重复了《离骚》《九章》中的一些诗句,表现了一些愤世嫉俗、困厄不舒、悲怆不平的情绪,但作者当时所想的是所谓“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的道家境界,希望过那“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的神仙生活。另外,在结构与若干诗句上,后来的汉人司马相如《大人赋》与屈原《远游》极为相似。汉初,道家思想流行,一些作者,虽然对屈原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但又不能充分理解屈原以死抗争的无畏精神,他们或对于屈原之自沉汨罗,表示惋惜,以至非议,或予以模拟。总的来说,屈原《远游》一诗,对追求理想、坚持斗争,至死不悔、不苟于世俗的高洁人格,还是肯定的。在艺术上,屈原《远游》将抒情与铺叙相结合,托意高远,富于相象,其题材,其构思,其手法,均开后世“遊仙”体作品之先河。





作者简介

钱征(1952年4月—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创会会长、屈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




池州市屈原学会
池州市屈原学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