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楚文化资源大省之一
楚文化,主要涉及我国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省。而安徽的楚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江淮间阜阳、六安、淮南、合肥、安庆、池州、铜陵一带。在皖南的宣城、繁昌等地,也有明显的楚文化墓葬遗迹。安徽省的楚文化时间跨度较大,从春秋中后期,一直持续到战国末年,这与楚国势力东扩江淮至秦灭楚的历史时间相吻合。
随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一号墓的发掘,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得以初显峥嵘,安徽楚文化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安徽素有“吴头楚尾”之称,自古便是战略要地。楚文化从春秋中期开始影响江淮,楚国向东经营江淮,直至迁都寿春,在今天的江淮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丰富的楚文化遗产资源,是安徽的一张金名片。讲好安徽楚文化故事,展示好安徽楚文化魅力,助力建设繁荣兴盛的安徽,是兰溪福苑的一个美好心愿。
楚国势力东进北上到安徽江淮地区,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到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已在楚势力控制之下。这为楚文化在江淮地区的渗透、传播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安徽楚文化遗产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不仅涵盖楚国都城遗址、楚国水利工程遗址、楚国墓葬遗址等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资源,同时涵盖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楚国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竹木器、金银器等可移动出土文物,以及楚国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类资源。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是华夏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楚文化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基础。
楚国,从江汉平原,走向江淮大地,既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楚国延续国祚的必然选择。
在楚国迁都的历史演变中,安徽阜阳太和钜阳城和淮南寿县,成为楚国命运的最后归属地。虽然学界,对楚国由陈城迁都钜阳,有不同认识,但对楚国最后定都寿春,则毫无异议。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徙都于安徽寿县,也将楚国大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携而来。此后的寿春城,始终成为“一方都会”而存在,成为淮河流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即便在魏晋南北朝和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政权皆以寿春为重点,展开拉锯与争夺,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在楚国东进安徽的400余年里,楚文化浸润着江淮大地,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楚文化资源。安徽也因此拥有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楚文化博物馆”,成为华夏文化辉煌的重要展示地。
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墓葬出土的“铸客大鼎”,堪称华夏青铜重器。而此次,淮南武王墩大墓出土的青铜鼎,直径更是超过了“铸客大鼎”的口径,达到88.9cm,是当之无愧的楚鼎之王。
位于寿县境内的芍陂(安丰塘),是春秋时期楚国水利事业发达的历史见证,是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水利的“活化石”。
1957年,在寿县九里乡出土的“鄂君启节”,是我国符节中,文字发现最多的实物。自出土以来,引发了郭沫若、谭其骧、于省吾等大批学界大伽的瞩目与研究,是探究楚国疆域、交通、商业、关税制度等经济政治状况的重要物证。
至于安徽出土的郢爰金币等文物,在整个楚文化历史遗存中,都是堪称“顶流”的存在。
20世纪20年代中期,淮南寿县出土了一批战国晚期的楚国青铜器和秦汉之际的铜镜。当时,在蚌埠的瑞典工程师加尔白克(O·Karlback)得到这批东西,对所获铜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926年发表了《一些早期青铜镜的笔记》,引起国内外关注。
1933年至1938年,寿县朱家集的李三孤堆古墓,三次被盗掘,出土大量青铜器、石器和陶器。这些楚器文物的问世,使国内学术界,开始了对楚国文化的真正研究。
郭沫若、向达、刘节、徐中舒、朱德熙等著名学者,分别对寿县出土文物展开探索。尤其李三孤堆大量有铭青铜器的发现,引来了多达50篇以上的考据和研究文章。因此,有学者指出:“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最先是从安徽开始的。”
安徽楚器的出土及相关研究,让人们真正地从实物层面,开始认识楚文化的面貌,由此揭开了楚文化研究新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历史上,楚国比较早地出现了郡县制的雏形。如熊通在灭掉权国后,他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把它分封给臣下,而是在权国故地设立一个县。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上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即自熊通灭权国而置权县始。
县的出现,在中国政治史上,意义非常重大。县尹,是由国君任命,并不世袭,这就保证了国君对新征服土地的绝对控制权。
因此,楚国先于其他诸侯国,建立起了官僚管理体系的雏形,在春秋战国的第一波效率化改革中,占了先机。
安徽的古陵阳侯、陵阳国、陵阳邑、陵阳县的迁演过程,就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例证。
(钱征 辑于2024年8月12日)
钱征(1952年4月—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创会会长、屈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