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征 | 屈原四地系列研究——(二十)汨罗与屈原绝笔考——是《怀沙》?还是《惜往日》?
文摘
文化
2024-08-25 15:21
安徽
(二十)
汨罗与屈原绝笔考
——是《怀沙》?还是《惜往日》?
钱 征
明代的汪瑗说,世传屈原自投汨罗而死。汨罗在今长沙府。屈原之死,自秦之前无所考。而贾谊作《弔屈原赋》曰:“侧闻先生兮,自沉汨罗。”东方朔作《沉江》之篇曰:“怀沙砾以自沉。”太史公亦曰:“屈原作《怀沙》之赋,抱石自投汨罗以死。”蓋东方朔误解怀沙为怀抱沙砾以自沉,而太史公又承其伪而莫之正也。汪瑗说的话,很有道理:“世传屈原自投汨罗而死。汨罗在今长沙府。”我这一生,开展屈原四地(出生地秭归;投江地汨罗;使齐地临淄;放居地汉北、陵阳、辰阳、溆浦等)研究。其中,汨罗是屈原的投江地,是我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汨罗与屈原绝笔考”,是《怀沙》?还是《惜往日》?我们研究“世传屈原自投汨罗而死”这一课题,既要专注自己“怎么做”,又要关注别人“怎么看”。全国的大众,到底关注什么?如今的汨罗,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地处湖南省东北部,紧靠洞庭湖东畔、汨罗江下游。汨罗市东部、东南部分别与长江市长沙县、望城区接壤,西邻湘阴县和沅江市,北接岳阳县,东北与平江县交界。汨罗,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大众关注点有什么变化?屈原一生,几次来过汨罗?屈原现有的25篇作品,有哪几篇作品是在汨罗写的?这些,我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随意一说。但是,我始终认为,屈原的《九章·怀沙》《九章·惜往日》是在汨罗投江前写的。近年来,上自贾谊,下至方铭,五十多位专家学者,我进行了专门分析,发现他们对屈原自投汨罗而死、《九章·怀沙》和《九章·惜往日》是屈原临终前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异议。但是,是否是绝笔?是《怀沙》为绝笔?还是《惜往日》为绝笔?始自宋代的洪兴祖、朱熹以来,则有不同看法。这或许是大众关注点之一,这或许也是汨罗屈原纪念馆新的展示点之一。持此说的仅例举16人,他们是:洪兴祖、林兆珂、汪瑗、陆时雍、黄文焕、王夫之、林云铭、屈復、刘梦鹏、沈祖緜、刘永济、苏雪林、闻一多、徐英、胡念贻、聂石樵等。写考证之类的文章,既忌抄书,又不得不抄书。关键是看如何选择性地抄书,如果录的好,抄的妙,或许能够得到读者的关怀与体谅。1.洪兴祖《九章》题解:《史记》云:“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乃作《怀沙》之赋。”则《九章》之作,在顷襄时也。洪兴祖《九章·怀沙》题解:此章言已虽放逐,不以穷困易其行。小人蔽贤,群起而攻之。举世之人无如我者。思古人而不得见,杖节死义而已。太史公曰: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投汨罗以死。原所以死,见于此赋,故太史公独载之。2.林兆珂《九章·怀沙》题解:冯观云:屈子《怀沙》特九章之一尔,史迁作《史》独采此篇,蓋以烦音促节至此而愈深耳。其曰知死不可让兮,願勿爱兮,何其志之次而词之悲也。3.汪瑗《九章·怀沙》题解:瑗按:世传屈原自投汨罗而死。汨罗在今长沙府,此云怀沙者,蓋原迁至长沙,因土地之沮洳,草木之幽蔽,有感于怀而作此篇,故题之曰《怀沙》。怀者,感也,沙指长沙,题《怀沙》云者,猶《哀郢》之类也。屈原之死自秦之前无所考,而贾谊作《弔屈原赋》曰:“侧闻先生兮,自沉汨罗。”东方朔作《沉江》之篇曰:“怀沙砾以自沉。”太史公亦曰:“屈原作《怀沙》之赋,抱石自投汨罗以死。”蓋东方朔误解怀沙为怀抱沙砾以自沉。而太史公又承其伪莫之正也。……《悲回风》曰:“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适。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屈子于此,思之审而筹之孰矣,则不肯负石以自沉也决矣。其诸所言欲赴渊而沉流者,蓋皆设言其欲死,而深见其不必死耳。此篇所言不爱其死者,亦以已之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乃作此篇以自广其意,聊慰其心,如贾谊之所为也。观贾谊之传,则长沙之卑湿也久矣,水土不习而能损人之寿也,审矣。载观此篇,篇首四句则因长沙卑湿,恐伤寿命而作也无疑矣。4.陆时雍《九章·怀沙》题解:《怀沙》,情穷语迫,太史公独载此篇,以卒原志也。5.黄文焕《九章·怀沙》题解:是篇为毕命之辞。易于用悿,却语语用奥,此手笔高处,愈奥愈悿,入手“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八字,写得眼前三光万象,尽归消灭,以奥为悿,深渺至此,千百句不能敌也。……临结曰不可让,願勿爱,于决死中写出低徊不忍死,心口商量,自问自答,千载如闻。文致更工于缥缈。6.王夫之《九章》题解:迨顷襄狂感,竄原于江南,绝其抒忠之路,且弃故都而迁寿春。身之终固,国之必亡,无余望矣,决意自沈,而言之无容再隐,故《九章》之词,直而激,明而无讳。章者,无言不著,以告天下后世,而自己之心也。至于《悲回风》之卒意,驰神写殁后之悲思,生趣尽,而以焄蒿悽愴之情,与日星河岳,互相融结。惟贞人志士,神遇于霏微惝怳之中,非王逸诸人,所能尽知者矣。王夫之《九章·怀沙》题解:《怀沙》者,自述其沈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所谓不畏死而勿让也。原不忍与世同汙,而立视宗国之亡,决意于死,故明其志以告君子。司马迁云:“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投汨罗。”蓋决命永诀之言也,故其词迫而不舒,其思幽而不著,繁音促节,特异于他篇云。7.林云铭《九章》题解:《涉江》以下六篇,方是顷襄放之江南所作:初放起行,水陆所历,步步生哀,则《涉江》也;既至江南,触目所见,借以自写,则《橘颂》也;当高秋摇落景况,寄慨时事,以彭咸为法,且明赴渊有待之故,则《悲回风》也;本欲赴渊,先言贞谗不分,有害于国,且易辨曰,一察之后,死亦无怨,则《惜往日》也;《哀郢》则以国势日趋危亡,不能归骨于郢为恨;《怀沙》则绝命之词,以不得于当身,而俟之来世为期。林云铭《九章·怀沙》题解:此灵均绝笔之文,最为郁勃,亦最为哀惨。……且原欲自沉日久,《惜往日》篇既云:“临沅湘之玄渊,遂自忍而沉流”;《渔父》篇又云:‘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矣’。若见沅湘,何待泝乎?总之读古人书,毋论本文註疏,一字不容放过,则无不可读之书矣。林云铭《九章·惜往日》题解:及贞臣所以丧其身,谗谀所以固其宠,皆最易察者而不能察,找说于后,而以治国无法度必至于亡结之,与《哀郢》《怀沙》诸篇,另是一样机轴也。《史记》把楚灭于秦叙入本传,自是特识。8.屈復《九章》题解:三闾忠而被谤,国无知者,《离骚经》之作,以自表明其志。怀迁襄放,远志彭咸,又作《九章》以自表明也。故首章曰“重著以自明”;末章曰“窃赋诗于所明”。若心真切如此,而鄙夫迂儒,猶有过论。余观其次序,《怀沙》为绝笔,乃以《悲回风》为结,或编集人意在此耶?屈復《九章·怀沙》题解: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也。此三闾之绝笔,应在《九章》之末,文义最明,不待高明而后知也。9.刘梦鹏《九章》题解:太史公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怀沙》又其绝笔之词乎?刘梦鹏《九章·怀沙》题解:原九年不復,年老矣,国危矣,遇穷望绝矣。怀臣仆之忧,匪抉眼之岔,原得死所哉!呜呼,比干猶得哭于象魏,原独号泣于江湘,其兄杀人,其弟竟不得一垂涕而道,原又安得不死乎?爰设为问答,以发其端,而作《怀沙》之赋。旧误分为二,以前为《渔父》辞,后为《怀沙》赋,今依《史》更正。10.沈祖緜《九章·怀沙》题解:《史记·屈原传·索隐》:《九怀》曰:怀沙砾以自沉。此其义也。《文选》十三郭璞《江赋》:悲灵均之任石。注:《楚辞》曰:怀沙砾而自沈兮,不忍见君这雍塞。《史记》曰:屈原作《怀沙》赋,怀石自没汨罗。怀沙即任石也。义与王逸不同。《索隐》误引《九怀》,乃东方朔《七谏·沈江》文。11.刘永济《屈赋通笺》云:至五篇大旨,则《惜诵》,追悼忠谏之不用;《涉江》,深悲高志之终湮;《哀郢》,致亡国之殷忧;《抽思》,痛悲情之莫白,已如淒风苦雨,漫天沓至;而《怀沙》一篇,尤为繁音促节,词迫思深之作。其文至此,心伤已摧,虽未必终篇投笔,骤尔沉渊,已无可復言者矣。此其所以不能殚于九章也。12.苏雪林《九章·怀沙》题解:《怀沙》是屈原投汨罗前所撰写的一篇‘绝命辞’,也是他最后之笔。《史记·本传》:“乃作《怀沙》之赋,其词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这是最明确的证据。13.闻一多《九章·怀沙》题解:蒋骥《楚辞余论下》引李陈玉曰:“怀沙,寓怀长沙也。”案李说非也。怀沙猶囊沙,囊沙赴水以自沉。14.徐英《九章》题解:今考其地理,案其文义,定其次第如左。而论其梗概,尘彼来哲,有以知予言之不谬也。《惜诵》第一,《抽思》第二,《思美人》第三,《涉江》第四,《哀郢》第五,《橘颂》第六,《悲回风》第七,《惜往日》第八,《怀沙》第九。……原流转沅湘长沙之间,最后欲自行返国,未及度湖,而自沈于汨罗,此其大略也。15.胡念贻《九章·惜往日》题解:关于《惜往日》的写作年代:《惜往日》作于屈原晚年放逐在沅湘之间,并已想到投江自沉的时候。但写作时间当比《怀沙》早。《怀沙》是屈原的绝命词,司马迁全文录入《屈原列传》中,紧接着说:“于是怀石自投汨罗以死。”《怀沙》总结了屈原一生的思想行事,包含着一种向世间告别的语气。写完《怀沙》后,再写一篇《惜往日》,然后投水,不大可能。有些人认为《惜往日》作于《怀沙》之后,是因为篇中有“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不毕辞而赴渊兮,惜雍君之不识”等句,我们在前面已谈到,前二句是愤激之词,后二句是假设之词,因此不能根据这几句说屈原写完这首诗后就去投水,全诗没有这种气氛。《怀沙》中“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从容镇定,这才是表明他死志已决。《惜往日》中还在和楚王辨明是非,《怀沙》里面却是表明看得更透彻,对楚王绝望了。16.聂石樵《九章·怀沙》题注:《怀沙》是抱着沙石自沉的绝命词。《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司马迁的年代离屈原不远,他的记载比较可信。又朱熹《集注》:“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也。”篇中所流露的情绪,完全是一个即将死亡者的声音。聂石樵《九章·惜往日》题注:这篇是屈原将死时的作品,应作于《怀沙》之前。篇名《惜往日》者,痛惜谗臣蔽君使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申叙自己所以要死的苦衷,希望楚王终能醒悟。持此说的仅例举17人,他们是:朱熹、蒋骥、胡文英、陈本礼、郭沫若、沈德鸿、游国恩、姜亮夫、蒋天枢、汤炳正、马茂元、吴孟復、杨胤宗、金开诚、褚斌杰、林家骊、方铭等。1.朱熹《九章》题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解,輒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今考其词,大氐多直致无润色,而《惜往日》《悲回风》又其临绝之音,以故颠倒重复,倔强踈鹵,尤愤懑而极悲哀,读之使人太息流涕而不能已。朱熹《楚辞辩证下·九章》云:屈子初放,猶未尝有奋然自绝之意,故《九歌》《天问》《远游》《卜居》以及此卷《惜诵》《涉江》《哀郢》诸篇,皆无一语以及自沈之事,而其辞气雍容整睱,尚无以异于平日。若《九歌》则含意悽惋,戀嫪低回,所以自媚于其君者,尤为深厚。《骚经》《渔父》《怀沙》虽有彭咸、江鱼、死不可让之说,然猶未有决然之计也,是以其辞虽切,而猶未失其常度。《抽思》以下,死期渐迫。至《惜往日》《悲回风》,则其身已临沅湘之渊、而命在晷刻矣。顧恐小人蔽君之罪闇而不章,不得以为后世深切著明之戒,故忍死以毕其辞焉。2.蒋骥《九章》题解:近世林西仲谓《惜诵》作于怀王见疏未放之前。《思美人》《抽思》,乃怀王斥之汉北所为。《涉江》《哀郢》六篇,方是顷襄时作于江南者,颇得其概。但详考文义,《惜诵》当作于《离骚》之前,而林氏以为继《骚》而作。《思美人》宜在《抽思》之后,而林氏列之于前。《涉江》《哀郢》,时地各殊,而林氏比而一之。《惜往日》有毕词赴渊之言,明系原之绝笔,而林氏泥怀石自沉之义,以《怀沙》终焉。皆说之刺谬者。《九章》当首《惜诵》,次《抽思》,次《思美人》,次《哀郢》,次《涉江》,次《怀沙》,次《悲回风》,终《惜往日》。惟《橘颂》无可附,然约略其时,当在《怀沙》椿后,以死计已决也。(见《楚辞余论》)3.蒋骥《九章·怀沙》题解: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固与荒徼绝异,且熊绎始封,实在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归死先王故居,则亦首丘之意,所以惓惓有怀也。篇中首纪徂南之事,而要归誓之以死。蓋原自是不復他往,而怀石沉渊之意,于斯而决,故《史》于原之死特载之。若以怀沙为怀石,失其旨矣。且辞气视《涉江》《哀郢》,虽为近死之音,然纡而未郁,直而未激,猶当在《悲回风》《惜往日》之前,岂可遽以为绝笔欤?蒋骥《九章·惜往日》题解:《惜往日》其灵均绝笔欤?夫欲生悟其君不得,卒以死悟之,此世所谓孤注也。默默而死,不如其已,故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危辞以撼之,庶几无弗悟也,苟可以悟其主者,死轻于鸿毛,故略子推之死而详文君之悟,不腾死后余望焉。《九章》惟此篇词最浅易,非徒垂死之言,不暇雕饰,亦欲庸君入目易晓也。呜呼!又孰知佯聋不闻也哉!3.胡文英《九章·惜往日》题解:《惜往日》篇,垂死之音,作于今之湖南者。4.陈本礼《九章·惜往日》题解:通篇惜字三见,谗字六见,贞臣字三见,廱字四见。蓋恸哭陈情之辞将平昔一片忠肝义胆,生既不能见白于君,故于临渊致命时不得不有此一番恸哭也。哀音血泪,一字一泣。5.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云:著作的先后不易判断。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抽思》《思美人》次之。《悲回风》《涉江》又次之。《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二十一年,郢都被灭于白起时所作。《怀沙》《惜往日》,大抵就是蝉联而下的作品了。6.沈德鸿《九章·怀沙》题解:旧说以为怀沙者,怀抱沙石以自沉也。猶之申徒狄负石赴河。林西仲以篇中‘进路北次’为趋汨罗,因断定此篇为绝命词。然怀王时,屈原就贬,实循沅湘而行,与襄王就贬时异路。此篇云“浩浩沅湘”,足证乃怀王时就贬之作。原与怀王被放,未几即召回,及襄王(按,原作‘怀王’,误。)立,又贬。《哀郢》为襄王时就贬后所作,有“九年面不復”之言,然则原之死尚在更后,安得以《怀沙》为临终之言乎?大抵屈原自沈汨罗之说亦未必可靠,正如伊尹负鼎,百里饭牛之类耳。说详本书《绪言》中。沈德鸿《九章·惜往日》题解:此篇蓋亦怀王时在江南所作。据“惜往日之曾信”等语,明其为怀王时。据“临沅湘之玄渊”等语,明其在江南。但篇中有曰“遂自忍而沉流”;又曰“宁溘死而流亡”;又曰“不毕辞以赴渊兮”;疑若行且投水,急裁此篇者。然怀王时,屈子虽一迁江南,未几又还归郢,则知“自忍沉流”等语,蓋亦忿懑之余之愤言耳。7.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怀沙》和《惜往日》两篇,都是屈原在自沉之前不远所作的,时间大约在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夏历四月中。《怀沙》是怀念长沙,不是怀抱沙石投江的意思。后人因其文有决死之意,而《史记·屈原传》録此篇又紧接之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往往由联想而生误会,恐非诗人本意。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又云:《惜往日》是屈原的绝笔,是他的最后一首述志诗。它在前面既说:“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雍君之不昭!”篇末又说:“不毕辞而赴渊兮,惜雍君之不识!”可见这篇是他的绝命辞。8.姜亮夫《九章·怀沙》题解:蒋说大致可信;而以沙为长沙,尤为特见;定此篇写作时期在《涉江》《哀郢》之后,《悲回风》《惜往日》之前,亦允当不可易。姜亮夫《九章·惜往日》题解:蒋骥于此篇,從屈子情志关合处言之,为最得。9.蒋天枢《九章·怀沙》题解:《怀沙》叙北归道阻,初萌死志时情事,篇中词意愤而镇定,猶可窥可作者突闻事变后之情怀。……文中首著孟夏,虽死志已萌而未肯即死,其后殆多方寻求,无復北返之望,终乃出于自沈也。蒋天枢《九章·惜往日》题解:惜,痛也。往日,迁陈之初。此篇于已决意沈渊之际,深痛往日见信不终,已志未克遂成。篇中多述史事,讬往迹而悲已身之遭遇也。10.汤炳正《楚辞今注·九章》解题:《九章》均为屈原所作。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年)屈原再度遭谗被放,流浪于陵阳、汉北、沅溆、湘水流域,飘泊辗转,写下《橘颂》《惜诵》等篇。后人将其作于不同时地的这些篇章搜辑成帙,适得九篇,故命曰《九章》。依屈原流浪时地及作品内容,九篇之先后顺序当为:《橘颂》《惜诵》《哀郢》《抽思》《思美人》《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现仅依旧本次第释之。汤炳正《楚辞今注·九章·怀沙》题注:《怀沙》在旧本中编次第五。按其内容,当为《九章》中的第八篇。作品写于楚顷襄王二十一、二十二年,楚屡败于秦,丢失郢都及巫、黔中郡之后(参《史记·楚世家》)。当时屈原不得不离开黔中,由溆浦折而向东北湘水流域进发。從诗的内容看,已“知死不可让”,似死意已决。“怀沙”即抱石之意,以此为题,或係后人依据其抱石自沉的传说所加。汤炳正《楚辞今注·九章·惜往日》题注:《惜往日》在旧本中编次第七,按其内容,当为《九章》的第九篇,是屈原绝笔之作,大约作于湘水流域。本来当时楚国首都郢都、巫郡、黔中郡等先后失守,形势已十分危急。前此屈原虽已在《怀沙》中考虑到死的问题,但却未定下死志,而是回到祖国腹地,欲观察国内动态,希望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这一最后希望终至破灭,因为当他行至汨罗时,深知国事已不可为,即写下这篇作品后投水自尽了。本篇以首三字为题。11.马茂元《九章·怀沙》题解:本篇过去一般都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所谓怀沙,是说怀抱着沙石而自沈。其实这种看法是由于误解了《史记·屈原列传》而得出的结论。本篇确是表示了自杀的决心,但并非屈原作品的最后一篇。怀沙是怀念长沙,和《史记》所说“抱石自投汨罗以死”的“抱石”两不相涉,关于这,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曾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马茂元《九章·惜往日》题解:本篇以首句“惜往日”名篇。综括叙述生平的政治遭遇,痛惜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受到谗人的破坏而未能实现,说明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以一死刺激顷襄王的最后觉悟。通篇语意明切,可以肯定是作于《怀沙》以后的绝命词。12.吴孟復《九章·怀沙》题解:此篇为屈原自溆浦折而北行至沅湘交流处所作。顷襄王二十二年秦拔黔中,屈原无由前去滇池;独居溆浦山中,势亦难久。次年春天、夏初启程北进,孟夏次于洞庭(约当今益阳一带)。篇中言“进路北次”,“沅湘”“分流”即其明证。次月又进至汨罗,赋《惜往日》,遂“不毕辞而赴渊”。时间、地点均相衔合。屈原正命之期,亦得以论定。司马迁于渔父问答之后,即继之曰“乃作怀沙之赋”,並全录此文,可见史迁对它的重视。如果说《惜往日》为“不毕”之“词”;则以此为屈原“治命”亦无不可。后人误解“怀沙”为“怀沙石”,蒋骥已经辨正;“沙”训为“水旁地”,见《诗·凫鹥传》。吴孟復《九章·惜往日》题解:《惜往日》为屈原绝笔,近代注家皆同此见,因篇中明言“不毕词而赴渊”。“恬死亡而不聊”。光明磊落,从容就义,洵足与日月争光。本篇为继《怀沙》之作,当作于顷襄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76年)夏历五月。13.杨胤宗《九章·怀沙》题解:自汉以降,咸以《怀沙》为屈子绝笔,蓋以太史公录《怀沙》赋全文,入其《列传》,后承“于是怀石,道自沉汨罗以死”之误也。东方朔《七谏》云: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雍。是以怀沙怀石同义解也。胤曩考《战国策》《史记》《遂甲经》《路史》诸书,知古有长沙之名,非始于王翦灭楚,长沙立郡也。沙,长沙之省文,《怀沙》亦若《哀郢》然,故国山川城阙,惓惓可念也。蒋骥曰:“回怀沙者,蓄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庶几近之。杨胤宗《九章·惜往日》题解:《惜往日》者,其原之绝笔欤?不毕辞以赴渊兮,非绝笔之明证乎?胤嘗论之:楚纲陵夷,屈子抗其节于乱世,杀身成仁,亦无補于宗社之危亡,亦何悟怀襄之幽昧,是不若效仲山甫,宁武子明哲保身之为愈也。……余以为屈子非异姓之卿也,谏再而不從,无可去之义。国亡主灭,固不忍亲见之矣。沉渊非痛,楚亡是痛。故临殁兴言雪涕,而有《怀沙》《悲回风》《惜往日》之赋焉耳。14.金开诚《九章》题解:《九章》是屈原的一组作品的总称,一共有九篇。这九篇作品,依照王逸《楚辞章句》的排列次序是:《惜诵》一,《涉江》二,《哀郢》三,《抽思》四,《怀沙》五,《思美人》六,《惜往日》七,《橘颂》八,《悲回风》九。九篇里,除《橘颂》《悲回风》两篇风格特异,其余的七篇,记录并且反映了屈原一生中某些时期的经历、遭遇及当时的思想活动,是研究屈原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材料,受到历代屈原研究者的重视。金开诚《九章·怀沙》题解:《怀沙》是《九章》中一篇重要的作品。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全文收录了《怀沙》。前人对《怀沙》的争议,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怀沙》是否屈原绝命辞;二、《怀沙》这一名称的含义是什么。金开诚《九章·惜往日》题解:《惜往日》在《九章》中是争议较大的一篇。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惜往日》是否屈原绝命辞;二、《惜往日》是否屈原的作品。关于《惜往日》是否屈原绝命辞。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中全文收录了《怀沙》,并说:“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这些似乎就成了《怀沙》是屈原绝命辞的证据,一直到宋代,没人对此提出异说。后来,朱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怀沙》虽有“死不可让之说”,但还“未有决然之计”,“是以其词虽切而猶未失其常度”。因而不以《怀沙》为屈原绝命辞。他认为《惜往日》《悲回风》才是屈原临绝之音。由于是临死之言“计其出于瞀乱烦惑之际”,因而文字中“固宜有不暇择其辞之精粗”之处。朱熹不囿于前人成说,他从《惜往日》的实际内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后人影响很大。清代的蒋骥以及现代的游国恩等,都认为《怀沙》表明了屈原必死的决心,《惜往日》才是屈原绝命辞。15.褚斌杰《九章》题解:《九章》各篇,因并非出于诗人一时一地所作,故其内容、风格也不一律。后人多认为,《橘颂》一诗,为屈原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其他作品,或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以后,或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其写作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惜诵》《抽思》《思美人》《哀郢》《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褚斌杰《九章·怀沙》题解:《怀沙》与《惜往日》都是屈原临近自沉之前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在沉冤莫申、国亡无日,而又进谏无路,已无可为的情况下,从容赴死的决心。《怀沙》一诗的命意,最早多解释为“怀抱沙石以自沉”(朱熹《楚辞集注》)。后又多被解释为“怀念长沙”,并说“长沙”是楚始封之地,故怀念之。其实,将“沙”等同于“石”,并不妥当;而说长沙为楚之故地,也于史无证。褚斌杰《九章·惜往日》选评:《惜往日》是屈原临渊自沉前的一篇述志诗。此诗,是屈原于顷襄王朝,被放江南时所作,时间当更在《怀沙》之后,从诗中“临沅湘之深渊”,“不毕辞而赴渊”等语来看,已属临死绝笔。全诗痛往伤今之情溢于言表,然其要旨乃是一篇临终述志之作。16.林家骊《九章》题解:关于《九章》创作时地与次序问题,由于历代众说纷纭,具体可参看本书各单篇题解。本书认为,目前看来较为稳妥的创作次序应当是:《惜诵》最早,当为与《离骚》同时的作品;其次是《抽思》《思美人》,当时屈原谪居汉北,其中《抽思》相对早于《思美人》;其次是《涉江》《哀郢》,是顷襄王时屈原被放流于江南的作品;其次是《悲回风》《怀沙》《惜往日》,是屈原自沉汨罗前不久的作品,其中《惜往日》是屈原绝命辞。另外,《橘颂》作于何时不易判断,或是屈原早年作品。林家骊《九章·怀沙》题解:关于本篇创作时间,学者们基本都认为是屈原自沉前不久,主要问题在于其是否为屈原绝命辞。由于《七谏》与《史记》均提出屈原“怀沙砾以自沉”的说法,后世如洪兴祖、黄文焕、林云铭、屈復等都认为《怀沙》即屈原绝命辞。朱熹《楚辞辩证》对此提出质疑,他说:“《骚经》《渔父》《怀沙》,虽有彭咸、江鱼、死不可让之说,然犹未有决然之计也,是以其词虽切而犹未失其常度。……至《惜往日》《悲回风》,则其身已临沅湘之渊而命在晷刻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也认为:虽为近死之音,然纡而未郁,直而未激,犹当在《悲回风》《惜往日》之前,岂可遽以为绝笔欤?今则颇有学者以为屈原绝笔为《惜往日》,两说并录以参。诗篇虽未必是屈原的绝命辞,但距其投水而死理应不远。林家骊《九章·惜往日》题解:本篇是屈原临终前的作品,学者们大多没有异议,但是否为绝笔,则有不同看法。林云铭《楚辞灯》以《怀沙》为绝笔,王夫之《通释》以《悲回风》为绝笔,但也颇有人认为本篇为屈原绝笔,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夏大霖《屈骚心印》、陆侃如《屈原评传》、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等。细绎文义,篇中说:“守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而不识。”则亦可以本篇为绝命词。17.方铭《九章》题解案:《九章》九篇,大体记录屈原在楚怀王时被疏,以及离开楚都回汉北楚三户之封邑,及因联齐被召回,再到楚顷襄王时被驱逐而至江南流浪的旅程。《惜诵》的写作时间紧接《离骚》,《抽思》《橘颂》写于汉北封邑。《哀郢》写于顷襄王时被逐离开郢都,此后写了《思美人》《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金开诚《屈原集校注》说:“九篇里,除《橘颂》《悲回风》两篇风格特异,其余的七篇,记录并反映了屈原一生中某些时期的经历、遭遇及当时的思想活动。”方铭《九章·怀沙》题解:司马迁以《怀沙》为屈原绝笔,以文意推测,《怀沙》似在《惜往日》之前。方铭《九章·惜往日》题解:因这首诗表达了极度失望之情,有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似也有一定道理。持《怀沙》说的,仅例举16人;持《惜往日》说的,例举了17人,仅多1人。两者合计33人,约占总数50余人的66%。比例为三分之二吧。一是依照王逸《楚辞章句》的排列,《九章》次序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怀沙》在《惜往日》前。如果采纳金开诚《屈原集校注》说:“九篇里,除《橘颂》《悲回风》两篇风格特异,其余的七篇,记录并反映了屈原一生中某些时期的经历、遭遇及当时的思想活动。”如果《橘颂》《悲回风》另列,这么一来,《惜往日》在《九章》里的次序,实际上为最后一篇。二是朱熹《楚辞集注》诠释《九章》最为创新。关于《九章》的写作情况和编辑,宋代朱熹认为“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这个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惜往日》是否屈原绝命辞,一直到宋代,没人对此提出异说,后来也是朱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怀沙》虽有“死不可让之说”,但还“未有决然之计”,“是以其词虽切而猶未失其常度”。因而不以《怀沙》为屈原绝命辞。朱熹不囿于前人成就,他从《惜往日》的实际内容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后人影响很大。三是我的屈原与陵阳研究,一直遵从游国恩学术观点。游国恩认为《惜往日》是屈原的绝笔,是他的最后一首述志诗,它在前面既说:“临沅湘之玄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可见这篇是他的绝命辞。四是汤炳正对我影响也大。如《楚辞今注·九章》解题:《九章》均为屈原所作。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年)屈原再度遭谗被放,流浪于陵阳、汉北、辰溆、湘水领域,飘泊辗转,写下《橘颂》《惜诵》等篇。后人将其作于不同时地的这些篇章搜辑成帙,适得九篇,故命曰《九章》。依屈原流浪时地及作品内容,九篇之先后顺序当为:《橘颂》《惜诵》《哀郢》《抽思》《思美人》《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最后,我做一点说明:我本人在学术研究上是持“《惜往日》是屈原绝笔,是屈原在汨罗写的绝命辞”观点。但是,我主张《怀沙》说与《惜往日》说并存,更加有利于汨罗“世传屈原自投汨罗而死”的研究,更加有利于不断提高汨罗在全国的关注度。
钱征(1952年4月—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创会会长、屈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