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征 | 36人与360度

文摘   2024-07-19 12:45   安徽  


36人与360度

钱  征



为了青阳县陵阳镇兰溪《屈原纪念馆》(兰溪陵阳楼)的布展,我日以继夜的赶写《36人与360度》一文。

乍一见文章的标题,就觉得有点怪怪的。其实不然。听了我的一番说明,也就释然了。

自古以来,或者说二千三百年以来,研究楚辞学者无数,成百上千过万。我从中选择了一些人,上自屈原,下至方铭,定为36人。36,是位于35和37之间的自然数、正整数;是一个阿拉伯数字,既是一个偶合数,也是一个平方数,是6和-6的平方。中国民间,有36个传统的计谋,称为三十六计等。但是,我看中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36是前四个奇数(1、3、5、7)和前四个偶数(2、4、6、8)的和,是最神圣的数字。

至于360度,是很好理解的。整圆的度数,就是360度,便于观察。当然,为了分隔计算方便,通常是一个整体能够尽量多的被一些整数除尽的。而这个360,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在古代,9代表着至多、至上、至圣。而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于公元前286年,58岁的时候,被楚顷襄王再放于今安徽陵阳,一待就是九年。恰巧的很,360和9,有莫大的关系,这可能是360和9冥冥中的缘分吧。


一、屈原

屈原(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77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史记》有传。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因遭靳尚等人诬陷,被疏放汉北。楚顷襄王时,又遭谗毁,被再放于今安徽陵阳,一待就是九年。用屈原自己的话说是:“至今九年而不復”。公元前286年,屈原58岁,始放居于今安徽陵阳。公元前285年,屈原59岁,在陵阳创作《离骚》。公元前283年,屈原61岁,在陵阳创作《天问》。公元前282年,屈原62岁,在陵阳山创作《远游》。公元前280年,屈原64岁,在陵阳山创作《招魂》。公元前278年,屈原66岁,在陵阳创作《哀郢》;在乌沙李阳河畔创作《悲回风》。公元前277年,屈原67岁,在沅湘地区创作《涉江》《渔父》《惜往日》《怀沙》。最后,屈原于是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其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谓为二十五篇,其中《离骚》《天问》《远游》《招魂》《哀郢》《悲回风》六篇系作于今安徽池州。


二、贾谊

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汉·洛阳人。以年少能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上言宜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世称贾太傅,又称贾生。《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云:“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云:“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将屈原、贾谊放在一块写传记,是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的。


三、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汉·左冯翊夏阳人。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曾南遊江、淮,浮沅湘,北涉汶泗,又奉使西至巴蜀以南邛、笮、昆明等地。元封二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现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自《隋书·经籍志》标立史部,以《史记》居首,遂成定名。司马迁后因为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请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汉书》本传。尤其是《屈原贾生列传》云:“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在这里,司马迁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屈原作品的写作时间先后顺序为:《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四、桓宽

汉宣帝时,有位叫桓宽的,字次公,西汉·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境)人,写了一本书,叫《盐铁论》。这本书,是根据汉昭帝时的一场关于国家盐铁政策的辩论会记录而改编的。记录昭帝始元中御史大夫桑弘羊与郡贤良文学辩难国家盐铁专卖事,共六十篇。桓宽在整理那些记录的时候,不仅忠实地保留了当时的辩论内容,更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评论。如卷一《通有》第三云:“文学曰:‘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大夫曰:‘五行:东方木,而丹、章有金铜之山’。”又如卷二《非鞅》第七云:“大夫曰:‘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妬也;贤知之士,阘茸之所恶也。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公伯尞愬子路于季孙”。再如卷五《讼贤》第二十二云:“夫屈原之沉渊,遭子椒之谮也;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今不覩鲍叔之力,而见汨罗之祸,虽欲以寿终,无其能得乎?”参阅《汉书》六六《郑弘传赞》。


五、刘向

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任散骑谏大夫。元帝时,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被捕下狱。成帝时,更名向,任光䘵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写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录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苑五行传论》等书。《汉书》有传。四库馆臣以集《楚辞》十六卷者为刘向,而注《楚辞》十七卷者为王逸。自古至今,这是通行的说法。但是,今有质疑声。其实,刘向集《楚辞》十六卷的说法,缘自王逸《离骚后叙》。不过,刘向《九叹》云:“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在西汉人的著作中,属最早见《九章》之名文的。另外,仔细研读刘向《新序·节士》,就会发现与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不同。如《史记》记屈原出使齐国只有一次,而刘向则记有两次:一次在六国合纵初成时,屈原出使过齐国;另一次,是楚怀王放走张仪后悔悟,复用屈原,令屈原再次出使齐国。


六、班固

班固(公元32—92年),汉·扶风安陵人。字孟坚。父彪撰《汉书》,未成。彪卒,固归里,谋继其父业,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系京兆狱。弟班超为上书辨白,获释。明帝诏为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使终成《汉书》。自永平中受诏,至章帝建初中,前后历二十余年,惟八表及《天文志》未竟。建初四年,章帝诏儒生博士讨论《五经》同异,固受诏撰述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宪,固被洛阳令捕繫,死狱中。《后汉书》有传。参见“汉书”。班固是最早指出,屈原《离骚》诸赋作于安徽的。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云:“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七、王逸

王逸,汉·南郡宜城人。字叔师。元初中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他的一生,最幸运的是所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作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汉诗》百二十三篇,多已亡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王叔师集》。《后汉书》有传。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文献的最早注本。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楚辞》自汉孝武帝以来,一度成为“显学”,著述纷如。有西汉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或称《离骚经章句》),杨雄、刘向各作《天问解》;有东汉班固、贾逵各作《离骚经章句》,马融的《离骚注》等。不幸,都已放失。惟王逸的《楚辞章句》,有幸独传,遂成为两汉研究《楚辞》“集成性”之作,成为历代学者研究《楚辞》的基础文献。如王逸认为:“《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壄,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復作《九章》。”这里所讲的“江南之壄”,而不是沅湘之壄。战国时期的“江南”范围,是值得研究的。


八、洪兴祖

洪兴祖(公元1090—1155年),宋·镇江丹阳人。字庆善。高宗时,应召试,授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博士。后因忤秦桧意,被贬昭州而卒。洪兴祖博学,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補注》及《考异》。《宋史》有传。洪兴祖《楚辞補注》,是继王逸《楚辞章句》之后,又一部里程碑式文献著作,在楚辞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亦为其后学人研习《楚辞》所必读之书。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说。《補注》十七卷文献价值,猶在于《楚辞》正文及“補曰”前所存之王逸《章句》,与单行本《章句》对勘,见其优于他本者亦夥颐。明、清以后,版刻流传颇多。洪兴祖对《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释句最为经典:“前汉丹阳郡有陵阳县,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大人赋》云:反大壹而從陵阳。”尤其是《哀郢》题解,提及《史记》:“此章言已虽被放,心在楚国,徘徊而不忍去,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故太史公读《哀郢》而悲其志也。”


九、朱熹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宋·徽州婺源人。生于福建延平。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菴遯翁。晚年徒居建阳考亭。又主张紫阳书院,故亦别称考亭紫阳。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历仕四朝,而在朝不满四十日。朱熹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后世並称程朱。自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朱熹《四书集注》。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通鑑纲目》及后人编辑的《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宋史》有传。朱熹的《楚辞集注》,与王逸的《楚辞章句》,並称为楚辞学史上两座里程碑。但是,朱说较王说融通。如朱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以《九章》非必出于一时之言,则近乎事实,且多为后世认可。朱熹治学严谨,不轻意下结论。如“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释句:“淼,音眇。陵阳,未详。淼,滉漾无涯也。于是始南渡大江矣。”好一个“陵阳,未详。”《论语》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汪瑗

汪瑗的生年不详。生活时代,大致处于明代中叶的嘉靖王朝。汪瑗生活的丛睦,属明代商业最繁荣的徽州。徽州与池州相邻。《楚辞集解》是汪瑗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全书仅及《楚辞》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宋玉以及汉代诸家概被删除。书名《集解》,或是因为辑录了古代各家《楚辞》相关序论,汪瑗解说屈原各篇诗歌,採录和借鑑古代最重要的王逸、洪兴祖、朱熹三家楚辞学著作。游国恩在《楚辞注本十种提要》中据实辩正:“他(汪瑗)所提出的‘新说’,有些固然是‘臆测之见’,但也有不少卓越见解。”汪瑗在《哀郢》题解中说:“楚顷襄王之子为考烈王,考烈王二十二年徙都寿春,命曰东郢。屈平当考烈王徙寿春之时,死已久矣。此郢乃指江陵之郢,顷襄王时事也。”汪瑗在“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释句时承认:“但今瑗所注者,特按文画图,以意推测而言之,未知其果是否也。尝欲裹粻,直至郢都遵江夏以遨而遍历其地,亲访遗迹,则此文之妙,当有出于想像之外者矣。惜乎此时未暇,且姑依文以释之,尚当竢亲历而更订焉。”


十一、陆时雍

陆时雍,字昭仲,一作仲昭,号澹我。其先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后徙居桐乡(今属浙江)。陆时雍约生于明万历中叶;天啓间,坐馆于桐乡沈氏;崇祯六年,为贡生;崇祯末年,馆于戴澳家。会戴澳以事被劾,援陆时雍为证,并逮之,卒于系所。陆时雍所著别有《古诗镜》《唐诗镜》《庄子影史》《公羊墨史》《圣雨斋诗文集》等,多亡佚,唯《楚辞疏》传于今。此书,信为明代研习《楚辞》之名著。陆时雍精于论艺,往往于评议批点之际,多有发人思致之语。陆时雍《楚辞疏》楚辞卷二《九章·哀郢》云:“伏羲六佐,金提主化俗,乌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为中职,仲起主海陆,阳侯主江海。故云阳侯之波。朱晦翁谓阳国之侯,意《坊记》所称‘杀缪侯而窃其夫人’者欤?而非也。陵阳,楚地。卞和氏封为陵阳侯,即此。”(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2月第1版,楚辞要籍丛刊《楚辞疏》,第38页。)


十二、林云铭

林云铭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字道昭,号西仲,又号损斋,室名挹奎楼。自述籍于晋安,即福建侯官。林云铭弱冠之年举于乡。清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进士及第,后任徽州推官、通判。本欲用以行其志,但在徽州九年中,所见所闻,皆非素习,所以常常遭到上级的谴诃。在仕途之余,林云铭读《离骚》则失声痛哭,读《庄子》则强抑哀愤,并对二书作了评释。徽州与池州紧相邻。推知林云铭卒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时年六十九岁,葬于杭。《清史稿》有林云铭及其妻蔡捷传(蔡传见《清史稿·列女传》),《闽侯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刊本有其传,较《清史稿》略详尽。林云铭著述颇丰,除《楚辞灯》之外,尚有《庄子因》《朝文起》《评选古文析义》前后二集、《吴山鷇音》《损齐焚余》和《挹奎楼文集》等。林云铭《楚辞灯》卷之三云:“当陵阳之焉至兮,陆时雍曰:‘陵阳,楚地。卞和封为陵阳侯,即此。’焉至,言不能至其境也。淼,音眇。南渡之焉如?南行更何所往乎?言卞和以冤被刖而卒能白,已以冤被逐而卒不能白,是以流亡终矣。”


十三、王夫之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薑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应南明桂王之招,授行人。寻隐居于衡山石船山,筑土室以居,杜门不仕,学者称船山先生。通天文、历数、经、史、舆地之学。其学以汉儒为门户,以關闽为宗,闢程、朱“理在气先”,陆、王“心学良知”之说,主“天下无象外之道”,“习成而性与成”,而归于躬行实践。诗文亦自成家。生平所著甚多。同治初,后人彙刻为《船山遗书》,凡七十种三百二十四卷。王夫之的《楚辞通释》,成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未见于《船山遗书》之一种也。凡十四卷,而七卷皆为屈原之作。此书为明、清之际,研习《楚辞》之名著,亦为当今治《楚辞》者必读之作。尤其是王夫之《楚辞通释》卷四《九章·哀郢》云:“坟,隄岸也。登者,泊舟而登也。自江汉而下,岸平土沃,可以怡情,而云‘哀’者,所谓‘信美非吾土’也。江介,夹江南北也。遗风,吴之故俗与楚殊者。陵阳,今宣城。南渡,舟东南行也。焉如,不知所棲泊也。”


十四、蒋骥

蒋骥(1678—1745年),字赤霄,一作涑畻,号勉斋,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蒋骥虽以《山带阁注楚辞》而闻名学林,但其生平记载甚少,目前学界论说其人,多依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三中的小传。清代,是《楚辞》研究全面昌盛的时代,名家辈出,硕果累累。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一书,在众多释论中,独树一帜,推进了清代《楚辞》研究务实求真的学术风气,与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合称为“鼎足而三”的楚辞学论著,是清代《楚辞》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说,蒋骥于此书,倾注了毕生之心血。此书的撰写,开始于康熙四十七年戌子(1708年)。六年后,注文方完成。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又完成《余论》和《说韵》。到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才将两部分合刊于世,历时20余年。该书数十处提及屈原再放于安徽陵阳,待了九年时间,撰写《哀郢》等。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四《九章·哀郢》明确指出:“陵阳,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阳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至陵阳,则东至迁所矣。淼,滉漾无涯貌。南渡者,陵阳在大江之南也。”


十五、胡文英

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贡生。曾官直隶高阳县知县。胡文英为清代考据学家,博览群书,尤精于毛诗,著有《诗经逢源》十卷、《毛诗通义》六卷、《诗疏补遗》五卷、《诗疑义释》二卷、《吴下方言考》十二卷(以上见《贩书偶记》)、《庄子独见》三十三卷(见《清史稿·艺文志》等,清·乾隆年间陆续刊出。《屈骚指掌》一书,是胡文英楚辞研究专著。该书四卷,为屈原作品注释本。关于屈子行踪及诗中涉及的地理问题,胡文英用力颇勤,曾“两涉楚南,三留楚北,询之耆宿,按之众图,绎之屈子之书,仿佛之所涉,类似现代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故其对屈赋中地理的考辨,常能作出合理推测。如论《涉江》:“由城西南入溆浦县溪河,故曰‘入溆浦,余儃徊’。然玩末句‘忽乎吾将行’,则溆浦乃过径也。”又如论《哀郢》:“陵阳,巴陵之阳也,前云上洞庭,是也。”


十六、刘梦鹏

刘梦鹏,字云翼,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直隶饶阳县知县,因丁忧归。不久,去世。著有《屈子章句》《春秋义解》,事迹可简见《清史列传》卷六十六《儒林传》。目录载,刘梦鹏《屈子章句》正文七卷。第一卷《离骚》,第二卷《九歌》,第三卷《卜居》,第四卷《天问》,第五卷《招魂》,第六卷《哀郢九章》,第七卷《怀沙》。此目录编次,已与诸家不同;而具体安排,更多怪异。该书虽有讹误或不足,但其价值却不可低估。刘梦鹏勤研文本,独立思考,敢于发前人之未发,关键处往往有精到之见。如《屈子章句》卷之六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路史》:陵阳,国近江,今宣之泾县有陵阳山。原言将欲下江,则陵阳焉至;欲上洞庭,则南渡焉如。丧家之犬,无所归也。


十七、陈本礼

陈本礼(1739—1818年),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人。光绪《江都续县志》有传。家多藏书,有别业名匏室,收储宏富。其著有《匏室四种》(即汉乐府三歌注》《协律钩元》《意就探奇》与《屈辞精义》《焦氏易林考正》《杨雄太元灵曜》等。关于篇目编次,陈本礼《屈辞精义》与诸家不同。是书还保留了一位女学者的著述。其《略例》云:“古今从无闺秀注《骚》者,康熙庚寅,有练湖女子姓陈名银者,注《楚辞发蒙》五卷。‘自予垂髫,口授《楚辞》二十五篇,曾遍阅汉、唐以下三十一家评本,而嫌其重复拖沓,荒淫鄙琐,可憎可厌’,其言切中诸家之弊,可谓读《骚》有识者矣。”是书卷之四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此追述未至时。淼南渡之焉如。陵阳在池州青阳县。渡江而南,淼然无际者,庐江也。古陵阳境距大江百里,而遥南渡者,谓出江至陵阳也。”


十八、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年),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举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史学家。曾参曾国藩幕府,后讲学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先后主掌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亦曾任江西高等学堂总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所著有《周易说》《尚书义》《尚书大传》《诗经补笺》《礼记笺》《春秋公羊传笺》《论语注》《尔雅集解》等,另有《湘军志》《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日记》等。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事迹详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关外二次本)。王闿运《楚辞释》,十一卷。该书,为清代楚辞学中最大胆之作,立论之新怪,亦为历代楚辞学著作所罕见。《九章》题解:“《九章》者,《史记》专谓之《哀郢》,将死述意,各有所主,故有追述,有互见,反復成文,以明己非懟死也。”《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句释:“乘舟下江,不知所往,闻君在陈,乃于陵阳过东壩,入中江也。”


十九、徐英

徐英,生卒年不详。字澄宇,湖北汉川人。徐英《楚辞札记》,值得关注。据其自序称,幼从其父受学。是书,即据其父《评点离骚》遗稿,以后“随手记注,旁及《九歌》以下,凡逾月而终”。后“在大学,讲授《楚辞》,因出曩之所记小示诸生;或烦于胥钞,乃付之写官,逐条分录,釐为八卷,名曰《楚辞札记》”云。是书,前有“楚辞札记提要”,略叙各卷内容之要旨。论《离骚》,为是书之重点,约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九歌》以下六卷,皆为条目式之学术札记,每篇条目,多寡不一。徐英在《九章》题解中云:“《九章》不尽江南作也。朱熹是说也庸得其真。《史记·屈贾传》:‘乃作《怀沙》之赋’,又举《哀郢》。今二篇皆在《九章》中,而史公不言《九章》,及刘向《九叹》始云‘叹《离骚》以扬意兮,猶未殚于《九章》’。是《九章》之名,起于中壘之前。意者屈原身前,初未尝合此九篇而名之曰《九章》也。”又在《哀郢》释句云:“洪氏无端以前汉地名注之,遂啓妄人之疑。然洪曰: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明汉代地名,正以人名名之耳,又安得以陵阳地名出汉代而疑古无陵阳二字之名乎?”


二十、苏雪林

苏雪林(1897—1999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祖籍安徽太平县,靠近陵阳。早年,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1921年,赴法国留学,先学绘画,后来改学文学。1925年归国,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省立安徽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苏雪林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早在二十年代末,她撰写《九歌中人神恋爱的问题》,就以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角度,开拓了楚辞研究的新局面。1952年,她由法国移居台湾。尤其她从1973—1980年间完成的系列著作《屈原与九歌》《天问正简》《楚骚新诂》《屈赋论丛》这四部煌煌巨著,多达160万字,汇集了其毕生楚辞研究的心血结晶,树立了楚辞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苏雪林在《哀郢》题解中明确指出:“《哀郢》中有‘陵阳焉至’之语。陵阳在今皖境,屈原本被贬于湘西,何以到此?诸家皆解说不出,只有乱说一通。据我的研究,乃係郢都危急时,屈原自湘西贬所潜回首都护送他的眷属沿江东下至陵阳安顿而作,这是屈原生活史中一件大事,不可不知。详见我的《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第七章。”


二十一、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年),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并研读外国文学。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其著作由朱自清等编成《闻一多全集》。闻一多对《楚辞》的研究造诣尤深,其代表作《楚辞校补》曾得过教育部二等奖金。1978年以后,逐步有一些遗著发表。其弟子郑临川,还整理了《闻一多论楚辞》《闻一多论屈原》等。闻一多认为:“《九章》九篇,除《橘颂》内容形式独异,当自为一类外,其余八篇可分为二组:甲《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闻一多又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当,值也,抵也。既抵陵阳,其又将至何处!南渡淼茫,弥望无际,其将何往!《汉书·地理志》丹阳郡有陵阳县,在今安徽青阳县南六十里,其地当大江之南,庐江之北。南渡蓋谓渡庐江。《招魂》所谓‘路贯庐江左长薄’也。”


二十二、游国恩

游国恩(1899—1978年),家泽承。江西临川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2年,升入中国文学系本科;1926年,毕业。《楚辞概论》一书,为游国恩在北大求学期间所著,出版时他仅27岁。《读骚论微初集》一书,为游国恩1931年至1933年之间撰写的论文汇编,凡九篇。194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56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任为一级教授。1978年,由于突发肺病,窒息而故,终年79岁。他为学博大精深,遍及经史子集,而于楚辞成就尤高。游国恩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学家。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读骚论微初集》(商务印书馆版)指出:“陵阳即汉地理志丹阳郡之陵阳县,在今安徽青阳县南六十里。其地居大江之南,庐江之北。此叙其东迁所至,越江南渡而达陵阳也。……屈子之居陵阳也,九年而不见召。故《哀郢》既念九年而不復,又叹壹反之何时。……蓋顷襄之二十二年,秦復拔楚黔中,适当其棲息之地,故又下沅水而入于湖湘。《怀沙》一篇,即纪此行以向长沙之路。故有‘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之言。是时,楚日以削,屈子不忍亲见亡国之祸,又冀以一死悟其君,故遂赴汨罗之渊而自沉焉。(附屈原年表)”


二十三、姜亮夫

姜亮夫(1902—1995年),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云南昭通市人。早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从王国维学习语言文字学。自1928年起,先后任大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教授等。建国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系主任;后任杭州大学教授、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员等。姜亮夫一生,致力于楚辞学、敦煌学、古史学、语言学研究,于楚辞学研究贡献尤大,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学家。著有《诗骚联绵字考》《屈原赋校注》《陈本礼楚辞精义留真》《楚辞书目五种》《楚辞今绎讲录》《楚辞通诂》《楚辞学论文集》《敦煌学论文集》《古史学论文集》《古汉语论文集》等。姜亮夫力主屈原再放于安徽陵阳说的。如他在《九章·哀郢》题解中明确指出:“此篇蓋放逐江南止于陵阳九年后,追思初放时情事而作也。”又如他对“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释句说:“焉,猶于是也。焉至,猶将于是而至也。此蓋屈子放逐之所矣。故于未至将至而发为叹息也。诸家说皆未允。南渡者,至于南岸而济江登陆也。之焉如者,将于是而往南也。”



二十四、蒋天枢

蒋天枢(1903—1988年),字秉南,江苏丰县人。1927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从陈寅恪、梁启超,学习文史。1929年,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东北大学教授。1943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后,转任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20世纪50年代起,他专攻《楚辞》;晚年,出版了《楚辞论文集》《楚辞校释》二书。最为人称道是,蒋天枢在晚年,放弃了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发展,转而全力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寅恪的著作。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蒋天枢则是陈寅恪的托命之人。蒋天枢在晚年,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专业的研究生,编校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另一为人称道是,蒋天枢释“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如下:“当,谓当议论纷纷之时,竟有人主张东走陵阳(陵阳,即《汉志》“丹阳郡”之“陵阳”,在今安徽石埭县境),泛舟至陵阳登陆,又将安至乎?当时亦有人主张南越洞庭,白茫茫洞庭,南渡又将何处立足?文叙及此,意谓纷纷逃跑者,只顾偷生逃死,无人措意将来,为国家兴复计也。”


二十五、沈祖緜

沈祖緜,字瓞民。生平事迹不详。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其父沈绍勋,号自得斋,著有《自得斋杂著》。沈祖緜的《屈原赋证辨》一书,多引其言,可见沈祖緜颇有家学渊源。沈祖緜的《屈原赋证辨》乃为训释屈作字义、研究其韵读的专著,1960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在上卷前言中,沈祖緜谈及其成书经过。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将《答问》与《臆断》合成一书,名之曰《屈原赋证辨》。书成于1951年;1960年出版,全书凡7.8万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此书,在训释与韵读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精当而值得重视的见解。在训释字词时,结合文义,引经据典,往往能成一家之言。总之,沈祖緜《屈原赋证辨》在训释与韵读两方面用功颇勤,且有所发现,对楚辞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沈祖緜对“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释如下:“陵阳今安徽青阳境。屈子无东下之举,且上文云,过夏首而西浮兮,不云东浮。陵阳疑武陵之江。洞庭为众水所汇,沿湖地名曰陵曰阳者至多也。”


二十六、汤炳正

汤炳正(1910—1998年),字景麟,斋号渊研楼,山东荣成石岛张家村人。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1945年起,历任南充西山书院、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私立川北文学院、公立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教授。曾任私立川北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屈原学会第一、二、三届会长;《楚辞研究》主编;又任中国训诂学会学术委员、中国诗经学会和章太炎研究学会顾问等职。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渊研楼文录》《剑南忆旧》及《楚辞讲座》《汤炳正书信集》等。另有其孙汤序波著《汤炳正传》《汤炳正先生编年事辑》行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与学生合作撰写《楚辞今注》,影响极好。如《九章》解题:“屈原再度遭谗被放,流浪于陵阳、汉北、沅溆、湘水流域。”又如《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释为:“当:面对。陵阳:地名。在今安徽青阳南。淼:大水茫无边际貌。南渡:陵阳在长江南岸,故云。如:至。二句谓当来到陵阳,已无处可去。”再如《哀郢》题注:“这篇作品写于屈原被流放至陵阳九年,其中亦包括对自己于顷襄王二年被流放时启行的追忆。”


二十七、谭其骧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出生于浙江嘉兴。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其著作有《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等。谭其骧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他还主持编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大型图书,主编《辞海历史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和《历史地理》杂志等,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还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第31—32页“战国时期全图”,在皖南坐标处,标有“爰陵”“陵阳”邑名;第45—46页“战国楚越图”,在皖南坐标处,又标有“爰陵”“陵阳”邑名。


二十八、杨宽

杨宽(1914—2005年),字宽正,上海青浦人。著名历史学家。他是继顾颉刚之后“古史辨派”的代表和“疑古”的古史学大成之人,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与周谷城、谭其骧并列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重要创建者和最初的主持工作者。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入侵上海租界,“孤岛”沦陷后,杨宽举家回青浦乡下避难,并专心于战国史研究。在潜居青浦乡下期间,他开始着手战国二百四十年历史的史料编年辑证工作。直到20世90年代末,《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才宣告杀青。这是他所有著述中,历时最久、最费功夫的一部,解决了战国年代学中诸多重要的问题,并在200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经过将近半个世纪,杨宽《战国史》通过三次增补、修订,字数从20万字扩展到43万字,再到56万字,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术食粮,也沉淀为永恒的经典。尤其是2019年1月第1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杨宽《战国史》图一,《战国前期中原地区形势图》(公元前350年),皖南地区标有“爰陵”、“陵阳”邑名,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爰陵”、“陵阳”,邑名完全相同。


二十九、胡念贻

胡念贻(1924—1982年),笔名孟周、江九,湖南长沙人。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后考入北京大学,为研究生。1953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8月1日病逝,年仅58岁。胡念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兼职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著作有《关于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先秦文学论集》《中国古典文学论丛》《楚辞选注及考证》等。胡念贻图书室,由胡念贻的后人捐赠,落户在桃江县沾溪镇王家湾小学、贺家坪小学(益阳市)。胡念贻对《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诠释,是非常精彩的:“陵阳,以释作地名为妥。《汉书·地理志》丹扬郡有陵阳,原注云:‘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后汉书·郡国志》丹扬郡有陵阳,李贤注:‘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李贤注根据《水经注》。所谓因陵阳子明得名之说,显係附会,《汉书·地理志》无此说。地名可能很古。陵阳当是因陵阳山而得名,窦子明居陵阳山,陵阳山之名早就有了。蔡邕《琴操》说卞和封于陵阳,或亦有据,可供参考。”


三十、杨胤宗

杨胤宗,祖籍山西,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大学。现居台湾。杨胤宗的《屈赋新笺》“离骚篇”“九章篇”等均值得参阅。“离骚篇”有高序、倪序、自序、例言等。“九章篇”有刘序,即公元一九七五年岁次乙卯孟春之月刘象山敬序于台北。刘象山云:“九章者,屈原被放,思君忧国之所作也。时非一时,地非一地,朱子以为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者,庶几近之。嘗读《涉江》《哀郢》《怀沙》诸篇,考其儃佪哀时,憔悴行吟之跡,自郢都而夏首、陵阳、鄂渚,以逮辰阳、溆浦诸地,擧不出今湘鄂皖赣诸省。”尤其是杨胤宗对《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作了详尽的析释:“陵阳,楚地名也。屈子再迁,居斯地最久,蓋竢顷襄之召也。《招魂》云:路贯庐江兮左长薄。洪兴祖《楚辞補注》: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则知《招魂》之‘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乃自陵阳始也。焉至,忽焉而至也,言不意忽至陵阳也。”


三十一、褚斌杰

褚斌杰(1933年6月7日—2006年11月1日),北京市人。笔名楚子。1950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4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游国恩先生助教。1979年,调回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汉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等。2001年,褚斌杰退休,但仍继续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出版了《〈诗经〉与〈楚辞〉》《楚辞要论》《古典新论》《楚辞选评》等论著。最为池州市屈原学会称道的,是2004年7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楚辞选评》。是书《哀郢》解题:“屈原《九章》作品之一。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并在“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下注释:“当:抵达,归向。陵阳:地名,今安徽安庆东南。淼:形容水面宽广,望不见边际。焉如:去哪里呢?”


三十二、殷光熹

殷光熹(1933年9月6日—    ),出生于杭州,落籍云南昆明晋宁。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分配在古典文学教研室。1979年,他受教育部委派,赴杭州大学师从国学泰斗姜亮夫教授治《楚辞》。其著作《楚骚·华夏文明之光》《楚辞注释》(合著)、《楚辞论丛》《诗骚并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殷光熹被学界称为姜亮夫教授楚辞学的优秀弟子之一,也成为全国著名的楚辞学研究专家。殷光熹认为:关于屈原的流放路线问题,蒋骥的考证较有说服力。陵阳:地名,在今安徽青阳南陵阳镇。清人蒋骥最先指出,陵阳是屈原自郢都出发的终点,是屈原东迁的目的地,也就是屈原的流放地。蒋骥的观点,《哀郢》所反映的,是屈原从郢都到陵阳的行走路线,屈原在陵阳九年,又从鄂渚到辰溆,这就是《涉江》所反映的屈原的行走路线。这两条路线是相衡接的。在时间的顺序上,《哀郢》在前,《涉江》在后。


三十三、周振鹤

周振鹤(1941年—    ),生于福建厦门。1959—196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砂冶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与葛剑雄并为中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一书,原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1987年8月第1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4年3月15日,谭其骧为是书写序:“周振鹤同志这本书的出版,我希望能够起到一点转移风气的作用。对一些专题发表一家之言固然是可以的,有的好文章还能确实解决一些问题。但一般说来贡献不可能很大,不可能象这本书那样成为今后所有想了解研究西汉政区地理者的必读书。”在讲到吴国沿革时,周振鹤指出:“东阳在江淮之间,只能析秦东海郡南部置;鄣郡当分秦会稽郡西部置。会稽分鄣郡后,或称吴郡,或仍称会稽;有如东海郡分东阳后,或称郯郡,或仍称东海。(据《郡国志》刘注,鄣郡可能为秦郡)鄣郡下辖12县,其中有陵阳县。元狩二年,改鄣郡为丹阳郡;丹阳郡下辖17县,其中有陵阳县。


三十四、何琳仪

何琳仪(1943年8月—2007年3月30日),江西九江人。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任教于中学。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学习古文字。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教授战国文字。1998年,调入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担任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历史系历史文献学科点带头人。他兼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第一本专著,是《战国文字通论》;他一生笔耕不辍,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20余篇;他一生著作丰硕,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隣阳壶考——兼释上海简“隣”字》,原载《文史》,2002年第4期,第31—34页,2001年12月于庐州。后来,辑入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何琳仪传》。所谓“隣阳壶”,即首都博物馆入藏一件战国有铭铜壶。由北京市昌平县人大常委会移交。从古文学、考古学两方面考察,可以证明隣阳壶应属楚器。壶铭“隣易”应读“陵阳”,在今安徽省青阳县境。战国之陵阳,应即《哀郢》之“陵阳”,在楚国境内。至于隣阳壶何时入京,则不得而知。


三十五、林家骊

林家骊(1951年11月—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后溪岸人。1969年11月8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4年5月,任民办教师;1975年12月,转公办教师。1979年9月,考上杭州大学中文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1986年至1988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汉魏六朝唐宋文学硕士生主要课程,师从王运熙教授等。1991年,考上杭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国学大师姜亮夫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后,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含古籍整理)30多部,代表作有《沈约研究》《谢铎及茶陵诗派》《中国学术编年·南北朝卷》《楚辞·九章集校集释》《楚辞》译注等。学术兼职有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池州市屈原学会顾问、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等。林家骊教授在《楚辞》一书中,注释《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句云:“当:到,抵达。陵阳:地名,《汉书·地理志》载丹扬郡陵阳县,在今安徽青阳南。淼:水面阔大无边的样子。南渡:指往南渡过大江而登岸抵达陵阳。”


三十六、方铭

方铭(1964年12月—     ),出生于甘肃省环县。甘肃省庆阳市人。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方向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秦汉文学研究方向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94年起,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兼任池州市屈原学会顾问,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代表作品有《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战国诸子概论》《楚辞全注》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合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2006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楚辞全注》,对《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诠释,极为精准:“当:抵。陵阳:即今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王夫之以为是宣城。蒋骥曰:‘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阳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陵阳山,指今九华山。”






钱征(1952年4月—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中国屈原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池州市屈原学会的创会会长、屈原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

审核丨刘海燕

监制丨杨   健

编辑丨胡   珍



池州市屈原学会
池州市屈原学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