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蛰居 | 王澈:无题
文摘
2024-05-14 22:29
北京
©赵趄
四月的乌溪江峡谷里,圆熟饱满,所有植物的叶子都已经长成,叶片皆是绿色,新老齐全,且完美。云雾里有一种像肌肉的能量,跨河掠山。搜集水汽,沉甸甸的像一条悬置在天上的河,时不时与地上的乌溪江用瀑布连接。瀑布就是它俩的孩子,在各种绿的衬托下,轻盈热烈,光芒闪烁,它们在我心里是一匹匹白马,自由地从天上的妈妈扑向地上爸爸的怀里。我们一行人在乌溪江边的独山村住下,开启我策划的“独山蛰居”项目。为什么要蛰居?我想要做的是,在这里开放的生活一段时间,对这里的一切能以最多样、最繁复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也对其意义保持一种整体的态度。
天马山是我最初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的点,吴非带我第一次进独山村的时候,是前一年九月的中旬,那天下着雨,像一场宋朝老雨,场景极其包浆,内心有些怅然,远看天马山独立于乌溪江东,显得极其内向社恐,也像一道隐蔽之门藏着很多故事。山是阻隔,水是流通,但天马山的阻隔让这里形成了一种围合,一下子那么的符合了我对于桃花源的想象,但我后来所了解到的是乌溪江作为水路,曾经这里交通算是便利,反倒是水路被弃用的今天,让它略显桃源。独山村因天马山独立江边而得名,我因为天马山独立的姿态而动了心,不知道宋朝的叶峦选择这里定居是不是也被其独立所吸引。乌溪江流啊流,一代一代人都是什么姿势在看天马山啊?山河云雨一片绿,这个景观一定是由不同时空中多样的、互相重叠的、错综复杂的形式所组成,这种错综复杂的质地,真的耐看,它是我躺在河边那刻的思绪。李欣遥对时空很敏感,时不时用重叠和平行的空间来叙述一些事情。到独山的第一天她就游了乌溪江,这种行为像我们走几步取了一个全景,她用身体感受河流的质地,在河流时间的经线和河流空间的纬线交织中,像一个疾速移动的梭子,淡定穿梭,并给我们讲一些在我看来是她醒着的梦。独山村只要一下雨,我也像是醒着在做梦,我思索过为什么,大概跟这里的山河人间形成的空间感有关,我自认为我的身体很自由,极易受到空间塑造。再加上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讲,这个季节的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痛感,精神松弛的像苔藓一样层层叠叠,也黏黏糊糊,不具备任何逻辑思考及表达能力。眼睛空洞的注视着独山村中的明朝石牌坊,我喜欢在牌坊的背面看,视线穿过牌坊是房屋和再后面的天马山。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太祖降旨修建状元坊以表彰廷试的状元,开创了由朝廷批准修建牌坊的先例,至此这些特殊的建筑形式便和帝王的恩宠联系在了一起,独山村有这么个牌坊也算曾经拥有过至高无上的荣光。建造这个牌坊时任县长题的大字“洊膺天宠”表现叶家父子俩屡受皇帝宠爱的事迹。到了清朝,特别是18世纪开始,政府旌表的焦点转向了节妇贞女,独山村也有一个旌节坊,同样表彰叶家之妻郑氏守贞二十七年。这些牌坊固然和中央政策有关,但同时也跟地方豪族势力膨胀的背景有关,他们正需要来自朝廷的褒扬以彰显实力,似乎在当时是个流行的事。对于我们,牌坊就是挺好看,有梁、柱、屋宇、斗拱,具备建筑的多种基本要素,但没有实际功能,像个雕塑,一种中国形式的纪念碑,可以简单穿行其下,围观和注视而已。吴非家族在此地文化了很多代人,也让我对遂昌的感觉是个有文化的县,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吴非,倒是有时候我觉得他是一个新的乡贤,通情达理,善气迎人,不卑不亢,时常被他热爱家乡的情感所感动,他就像进入遂昌的一个牌坊,一扇门。独山村有个飞地,叫塘坑,薛峰带着我们寻瀑布时乱入发现的,沿着这条无名的乌溪江支流向上,只有几户人家小心翼翼地把着山河间的小平地生活着,倒是路的尽头那户人家,显得有些阔气,有自己的小瀑布,水利工程,大院子和特别的风水。我们进入到这家时发现墙上的铁牌写着独山村,才明白这是个飞地。老爷子热情相迎,没有任何一丝丝陌生感,我在以往的路上见惯了这种场景,从没思考过为什么,自然而然吧。走近看到老爷子脸上的皮肤像一个凝厚的白潭,惊叹河都流到他的脸上了并且还积了一个潭。让我瞬间想起去黄土高原时,看到的黄土老人脸上有庙,这里的老人脸上有河,我的脸上估计只有无限的悲伤吧。参观完屋后的瀑布和水利工程,我被挂在外墙上的农具吸引,从里到外依次是耙、犁和一节黑色水管,组合起来像个神兽图腾,凝视“图腾”,思绪蔓延,这房屋前置的河流,后置的瀑布,圆形的竹林,院中的老人,洁净的公鸡,这里的一切在脑子里变得越来越像个想法,活泼泼地压缩起来、摇挤在一起,又满溢出来。此时,在河下游的薛峰已经在大石头上煮好了咖啡,壶和杯往那一放,很有气质,我知道这是他面对山河的一种松弛且讲究的仪式,就像他这次开着车来蛰居,带着一幅瀑布的照片、很多书、地图和本子,以及眼前的咖啡壶,在住的房间摆放起来,我觉得这种形式是他进入这个地方的一个口子,踏踏实实,舒舒服服了,就开始把自己扔进这里了。我每次写东西的时候都要打扫一遍房间,到一个地方的时候要敬天地杯酒或许和他的这些行为属于一个感觉吧。我们坐着矿车在彻底的黑暗中直下了两百米,到达地下的矿道时,我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如果核战争,这里是不错的避难之地。太本能了,这与洞穴在人类身体中留下了庇护的记忆有关吧,牵涉到人类最初和洞穴的密切关系,遮风避雨,躲避猛兽和战乱。走过矿道,像地球内部的血肉剥开给我们看一样,想着这和在人类的身体里游走有什么不同呢?就像是自己到自己的身体里走走那样。有血有肉的,时不时遇到那些激烈情绪所引发的热气升腾后的结晶——就是那五颜六色的萤石。人类临摹了自然或者宇宙,发育出了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感觉自然才是我们的内部,我们只是我们的外部,每一次进入自然中几乎都能跟自己谈谈,这种封闭的地下自然更强烈的指向自己。地下没有了任何生物,石壁也比较单一相似,温泉与冷泉交汇,结晶体无声无息,这个空间不给人类发育出的那些泛滥情感机会,只想让其在此静置。人类的情感明显是痛苦而有害的,像一个诅咒,充满恶意。矿道的冷寂像有时候沈思的情绪,在蛰居中我经常看到她空旷的坐在那里,呈现一种幽深的状态。她的作品也是用一些矿物粉末制作视觉,像经络,像经纬,纵横交错,覆盖的,重叠的,消解的。思考她,就跟我在这个矿道中行走的体会是一样的。面前的一座山脉把一个村子环抱在胸前,村子有了这么一个空间,给人的感觉立马就像一个新生的孩子,村庄就没有了衰败感,反而充满希望。但第一次我从对面看这个村子的时候,村子正在举行葬礼,长长的送葬队伍在绿色的背景下白的很纯,二踢脚在空中炸出一团团白烟,然后消散进云雾中。那条小路就在村子的一侧一直向下弯曲至谷底的河边,像条瀑布,也像个视觉结构,一下子就把村子抬升到了天上云中,所以那个葬礼就变成了云中葬礼。云中的葬礼还是葬礼吗?应该还是。第二次去主要就是为了看那条小路,车没停稳我就冲过去找角度拍照,惦记着的东西就想有一张满意的照片留着。小路是村庄和河流的连接,路两旁是田地,那时候村庄的繁衍生息有这条小路就够了,现在也够,也可以不够。管它够不够,我们是来审美的。用董其昌(明)的视角来看,小路下面的河流上有一座桥,视线从桥上渡河之后,经过一层层的梯田,来到中景的那棵大树以及村庄,最远处则是山脉的顶峰,山峰被平板状的云雾截断。再用吴彬(明)的视角来看,小路下面的河流上有一座桥,桥也是廊,目光从廊桥中渡河之后,经过直立旋转向上的梯田,来到中景一块中空的山岩上,大榕树立在崖边,村庄盘在狭窄的巨石台基上,再往上远景是山脉的那些顶峰个个被拉长,山骨嶙嶙,巍然屹立。我还在变换姿势看这条小路的时候,吴小武帮我们拍了一张合影,这个观景台的修建就是为了看对面的村子和我觉得还得有的那条小路,说到小路,看着小武,他们都是“小”字辈的,小武身上也有很多小路,背着他的拍摄设备在我眼皮底下走过很多小路,身体的协调性让他实现了小路自由,有时候的小路是野猪之类的动物在山中走的路。小武这次蛰居期间四处拍摄的视角都是他的身体视角,趴下、站立、攀登,上、中、下的拍摄视角没脱离过他眼睛的高度。朴实无华的农家乐是蛰居最好的选择,老板是当地人,农家乐的布置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面貌。独山的人和我见过的其他乡村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都有一些宽厚和狡谐,我们彼此想象对方,也热烈地拥抱。这里的饮食非常合我的口味,做的饭都很讲究,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就想我的老家,一遍遍的想,为什么我们那里做饭的时候充满了对付的感觉。人在对付的时候肯定是穷,是那种国在山河破的穷。大家蛰居期间待的最长的地方应该就是这个农家乐的客厅,挨着厨房。来自于年龄、性别、性格、智识、情感等一切,在此用酒作为河流哗啦啦的流淌了出来后,欢乐、对撞、激动、无奈、感慨、遗憾的情绪在欧劲的紧急烹饪之下都是一种确认与和解。人们紧急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更像自己。乌溪江平静的时候就像一条假河,他们说每年河水泛滥的时候都会淹过茶园,斡旋、挟物而流过。后来我撞见过,欧劲沉默自饮的时候,太高贵了,喝酒得有自己喝的能力,我紧急撤离没敢打断。夜幕四合,狗叫成串,高处村子的灯光像星星,我们有时候散步田野,有时候河边篝火,对夜的渴望其实是我们也有厌光的一面,因为厌光所以想要达到一种隐逸,短暂的蛰居临时从社会中退隐,从自己的居室里退隐,凝望群星,看宇宙向我们发出意味深长的微笑。黄羽婷在我耳边说了一个“停”。以下图片为参与者共同拍摄(配图与文字写作顺序有关):
相关链接:
新项目:独山蛰居(第一回)
独山蛰居 | 黄羽婷: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