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哲君:尚未结束的旅程

文摘   文化   2024-02-06 23:49   北京  

2023年12月17日,首尔南山塔下望去的夜景

这是一篇迟到的记录。

抵达首尔的下午,气温没有想象中那般寒冷。这是我时隔十年后再次到访这座城市,也是从事艺术行业以来的第一次。出发前我征询了不少同行朋友的建议,写下整整两页A4纸攻略,打算在这岁末更替之际好好感受一些这里的艺术环境,也顺便更新一下对这座城市的认识---除了层出不穷的偶像团体、《来自星星的你》、炸鸡啤酒之外,我的了解匮乏得令人惭愧。

首先必须承认,对韩国艺术图景的无知让我的观察被附上了一层猎奇式的滤镜---陌生的事物总是让人感到新鲜美好。因此当我站在梨泰院路55街边三星美术馆那不算起眼的入口处时,我会因为它没有想象中“财阀的阔气”而感到一丝失望;当我发现国立现代美术馆大堂角落那台并不起眼,但存有上百部影像作品的档案电脑时,我会兴奋贪婪地在它面前坐上一下午;当我跟着谷歌地图努力找到存在于街头巷尾的替代性空间时,我会被独立工作者的热情与真诚感化打动。这些瞬间是如此奇妙,仿佛上一秒我只是一个来自异国的外来者,下一秒就顺利得加入了本地的对话中。

独立的、困顿的、各有苦衷的

每到一个陌生地,我都喜欢先拜访独立空间,那里往往有着不同于大机构话语,更加鲜活的个人故事,也更容易看到一些具体存在的问题。落地的那个下午我马不停蹄地去了The REFERENCE位于首尔市中心的空间。这是一家结合书店、出版工作室,和展览空间的综合单位,以丰富的书籍资源和独特的展览品味广受好评。我抵达时刚好撞上艺术家Jihee Yeom和书店经理在展厅里拍摄,简单搭讪后我们就攀谈起来。两位带我去了楼上的书店,一摞摞图书整齐躺在书架上,忘了怎么的我聊起了国内独立出版面临的审查压力与生存困境。这些每一位内地工作者习以为常的压力在两位异国同行眼中却显得如此特殊而新鲜,不知为何她们不断追问的姿态让我无奈又尴尬,那感觉就像在初次认识的朋友面前褪去衣裳露出身上的刀疤。我岔开话题,换来的是对方的诉苦。在政府补助削减和逐年递增的运营成本面前,独立空间在首尔的处境并不算乐观,大家共享着相似的挑战与困境。临走前经理热情地赠送我一本Publishing As Metho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In Asia,34个出版项目的名称在封面依次排开,醒目的Art Book In China让我欲言又止。

另一天下午我去拜访了ALTERNATIVE SPACE LOOP。顶着寒风如无头苍蝇般在弘大错综复杂的小巷间摸爬滚打40分钟后,我终于站在了这座成立于1999年,韩国的第一家替代性空间。尖顶建筑在周围一片平房商店中显得格格不入,零星几部投影提供了展厅内所有的光亮---是很常见的影像展布局。过去大半年空间的实践都围绕“大地”、“环境”、“女性”等词眼展开,紧跟世界潮流,但也没什么新意。两位空间助理告诉我,这些由专业术语和前沿理论哺育的展览从未被纳入弘大地区不计其数的大学生、白领、游客的行程规划内。我自以为对于追求学术深度的小众空间而言,社区和大众的缺席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只是每次讨论起来都会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意义产生怀疑。不得不说,攥着一张单薄的A4介绍纸,不断调动大脑内各种理论话语试图理解这些深奥作品的过程,有点让我反胃。

同行交流自然少不了吐槽。两位助理用调侃的语气“抱怨”她们要承担空间80%的工作量,并自豪地展示了成果的一角---满墙尽心归档整理的书籍和空间历史档案资料。此刻的对话在身边一堆作品的映衬显得如此滑稽而讽刺---相较于艺术家围绕各种政治议题的长篇大论,基层工作者高负荷的劳作和不成正比的报酬问题从未被严肃全面地讨论。我能做的只是尴尬地苦笑。

ALTERNATIVE SPACE LOOP档案室一角

自由的、朴质的、难以明言的

一天夜里我和几位艺术家朋友去到江南的一家烧烤店吃宵夜。烤盘上的五花和牛肠滋滋作响,好不诱人。几杯烧酒下肚大家很快进入了状态。艺术家Boma Park向我展示了她最新的方案:做一盏巨亮的灯,把经过改造的奢侈品大牌logo打到江南大道两侧奢华精品店的外墙上。韩国人均奢侈品消费称冠全球,艺术家选择用如此复古朴素的方法作出回应,在今天愈发理论化、研究化的创作趋势下显得土土的可爱。谈话间隔壁桌一位大哥突然高亢的声音传了过来,声情并茂地讲着他三十载创业经历,仿佛汉江奇迹就是昨天的事。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特意去了Book Society。乍看之下这家独立书店和国内大多自出版空间无太大差异,但你总能在书架角落翻到一些狠货---神经兮兮的韩国武林宝典、因俄乌冲突导致停刊的艺术家杂志、汇总大小运动海报的图文集。我了解到书店未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上万本重要文献书籍的线上档案库。这必然是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浩瀚工程,但主理人的决心坚定:“书其实很贵,我们希望可以在保护作者产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开放更多资源给大家。”我不曾想到,在北村韩屋村的某个不起眼地下室空间里,酝酿着如此具有“野心”的计划。我在国内的机构工作,听过不少宏图展望。但面对如此真挚的热情,我还是头皮发麻,微感羞愧。

左:Lim Kyung yong & Helen Jungyeon Ku编, Publishing As Method:Ways Of Working Tohether In Asia, 2023  右:来自乌克兰的独立艺术zine, 《战争前的最后一顿晚餐》, 2022年2月21日

我陶醉于像老鼠一样游窜在首尔的小径深巷间,走进每一间个性鲜明的空间,尽情观察、交流、分享。草莽经验无法用语言字句明确记录,唯有亲身体会才能品尝其中滋味。对于久坐办公室,倦于上海商业小资情调的我来说,那些个野蛮、直白、不加修饰的人、事、物好似漩涡般将我卷入,令人无法自拔。如果说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免令人疲惫,那街头转角的鱼饼摊是最棒的加油站。清淡鲜甜,回味无穷。

精致的、都市的、似曾相识的

首尔市内的大型当代机构不算很多,彼此串联却又勾勒出截然不同于小空间活力的另一番景色。抛开出色的服务和精美的制作不谈,更有不少实践惹人注目。韩裔艺术家Gala Porras-Kim位于三星美术馆的个展《国宝》National Treasures有趣而深刻,共处一室的当代绘画与财阀私藏的国宝级文物述说着朝鲜战争复杂历史的冰山一角,顺带质问了文物编档(categorizing)背后的意识形态角逐。国立现代美术馆呈现的《郑然斗---百年旅行记》也叫人流连忘返,简单五件作品以剧场式格局邀请你走进百年前韩国-墨西哥移民的“心酸史”;移民后代的口述证词回响在纪念碑式的巨大仙人掌雕塑间,让在历史的固定叙事下隐藏的各种悖论和矛盾情况及混杂性的脉络浮出表层。我同样喜欢Kangseung Lee围绕跨国酷儿历史遗产展开的沉思行动。可爱的手指象形字,略微泛黄的信件档案,彰显肉体张力的表演影像,交相呼应,展览是生猛又矫柔,坚韧而易碎,我仿佛走入了某个仪式现场,属于边缘人群的创伤赤裸裸直接拍在我脸上,一瞬间任何智性经验全然失效。

由财阀或官方支持的项目值得细细评味,但免不了落入固定的结构范式之中。有关档案、迁徙,酷儿创伤的话语并不新鲜,即便它们确实为更多元的历史观奉献了重要燃料,千遍一律的前言行文仍照映了某种知识体系的霸权。就策展逻辑而言,可以感受到机构有在找寻韩国本土历史与全球艺术热点间的平衡,但这种努力多少透露出一丝刻意,让人出戏。离开国立现代美术馆的傍晚我顶着一脑袋思考走在街上,行至光化门广场附近人群熙熙攘攘格外热闹。我观察四周,几乎每个人都套着一件黑色大羽绒服,远远看去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不正是那几个大机构实践的样貌吗?---差异的内在之外,是一层厚厚的、如出一辙的外壳。

同质化或许不是首尔艺术图景独有的问题。很多时候,大都市土壤滋养的艺术共享着真正意义上跨地域的DNA,呼吸同一片空气。首尔的展览和北上的展览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很难评。但我想,大洋更远端的海水滚滚化作巨浪,终究在东亚岸边的礁崖上留下了难以褪去的印记。

2023年12月15日,Gala Porras-Kim,《国宝》展览现场,三星美术馆

2023年12月18日,《郑然斗---百年旅行记》展览现场,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

被人遗忘的

每一天,我都会和不同艺术家、空间主理人、美术馆导览员请教他们对首尔艺术环境的看法,“遗忘”是最多被提起的词汇。一位策展同行告诉我,首尔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论国际知名度,光州双年展遥遥领先;论历史神秘感与野生程度,非战区(DMZ)更胜一筹;哪怕论新鲜感与活力,越来越多创意都开始在首都圈之外的土地发芽成长。首尔就像一位年迈的舞者,衣官得体气质优雅,但终究无法长期占据舞台中央,无奈拄拐靠边。

作为PROJECT HASHTAH 2023最终获选的二组艺术家之一的lab B告诉我,年轻一代更喜欢田野而非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乏味重复的日常都可能是选择离开的原因。这个由四位姑娘组成的团体,最新的创作是跑去乡村种植大玉米。在位于首尔与果川交界处的临时工作室内,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堆劳作工具---铁锹、锄头、镰刀、营养土。脚下的木地板伴随我们走动嘎吱嘎吱响不停,木窗里的景是不远处的野山丘,几位艺术家的后花园。在和她们交流期间,几位国内乐于“上山下乡走田野”的艺术家名字在我脑中反复闪现。艺术家对田野的热情是否会导致城市在文化实践过程中被逐步边缘化?也许这是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暂且我给不了任何结论性的答案。

被遗忘的困境也许不应该简单归为地区间文化吸引力博弈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更大趋势发展导致的现状---如果我们承认,在后殖民与全球南方浪潮下,东南亚大概才是当下亚洲的艺术中心。我在韩国吹冷风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多数去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确,和热带季风滋润下炙热、土著、尚未被理论完全规训的创造力相比,首尔,乃至整个韩国的艺术图景还是稍显老陈单调,少了些凌乱、大胆、让人摸不着头的“暴力”与多样性。更多时候,你能感受到一切都遵照某种秩序,有条不紊地运作---韩国艺术早就被西方话语收编了,资本炒作的高潮也已经过了,诸如这样的话我不喜欢,哪怕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如果一定要选择,“不出错”也许是一个更加合适的修饰词。

Lab B的田园生活

真实又虚幻的

离开前的一天我彻底远离了艺术,在支离破碎的记忆残渣和小红书上的推荐帖的指引下四处溜达。在飘雪的清晨效仿网络梗,要上一大杯加冰美式一口闷,昏沉的脑袋瞬间清醒无比。随机走进一家小店点上一碗辛拉面,店家阿姨得知我们来自中国慷慨赠上大大小小的私家泡菜,刹不住车地聊起她那嫁去辽宁的女儿,言语神情颇复杂。跑进超市想买点海苔当土特产回国,翻遍货架不见踪影,营业员说本地人已经不怎么吃这玩意儿了,推荐我去机场买。还有市场小巷不住向外弥漫的蒸汽和炒年糕香味,地铁站五颜六色的换乘标识和安全门上的韩文诗歌,南山塔下密密麻麻的情侣锁和公交站零星散落的医美广告单。前几日被忽视的日常气息,现在报复性得把我包围,噼里啪啦全部炸开,在我眼前闪烁、耳边回响、鼻尖缭绕。

2023年12月18日,地铁安全门上的韩语诗歌

2023年12月18日,鱼饼摊头

最后一晚我和友人特意去了明洞商业街,在我印象中这里是最有首尔气息的地方。不太宽的道路两侧遍布各种美妆店,里面人山人海,外边的霓虹灯招牌则晃得我眼疼。小食摊头遍地开花,炸鸡、鱼饼、鸡蛋糕、炸土豆的气味混在一起,这是一股商区特有的油腻味。三层楼高的LED大屏上播放着某位韩星的视频,路人粉丝们排着队拍照打卡。我自认是个不喜欢热闹的人,但大概是前几日在白盒子里呆久了,如今这番嘈杂风景竟让我肾上腺激素飙升,不知所措。我自然明白这不过是又一幕为游客打造的奇观,但也索性放弃抵抗,任凭五光十色的商业符号把我掩埋,大脑深处由流行媒体塑造,模模糊糊的首尔印象,现在是愈发清晰,重现眼前。在离开前的最后一刻,我才感觉重新和这座城市打上了一次照面。

回酒店路上无意经过正在上演灯光秀的景福宫。夜色下,这座朝鲜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被照得发粉发紫,一言难尽的图案粗暴地攀附在城门上,遮盖了建筑原有的肌理。我杵在跟前,分不清这究竟是在活化,还是摧毁文化遗产。无节奏跳动的动画显得荒唐奇幻,却投射出首尔最真实的一面---沉甸甸的半岛历史包袱与跳跃的韩流文化共享一片土地,相互渗透。广场上,李舜臣将军雕像与年轻爱豆大海报隔空对话,是无法割舍的历史同永远在洗牌的时尚之间不会停下的谈判,结薄冰的喷水池反射出周遭现代机器的模糊身影,这是真实的虚幻,虚幻的真实。

高哲君在明洞商圈小巷

2023年12月19日,首尔,被灯光覆盖的光化门

结语

虽说这趟为期一周的首尔的艺术特种兵之旅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之久,我仍然无法完全理清途中的所见所闻。太多在地的遭遇难以用三两句话概括,栉比鳞次的实践无法仅凭几张照片还原。我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超出任何再现逻辑的经验都将暂且以“记忆”的格式存档在我体内,在它们被重新唤醒之前,这次旅程都不算结束。







莽原wildlands
一个漫长的艺术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