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山、躺河、躺湖、躺地、躺石头:童文敏与王澈聊“走青藏”

文摘   文化   2022-10-11 21:41   北京  

萨普冰川,比如县,2022年8月3日



(王澈:灰色字,童文敏:黑色字)

我们一起从北京出发到你从西宁回重庆,算起来正好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一趟走下来,现在还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简单纯粹,天地间;
类似死亡的平静感;
依靠,依靠山河。
如今回到城市,不适应,还没睡够天地!


一路上看你下车基本就是躺河、躺湖、躺山、躺地,或者下河、下湖,用身体接触你有什么体会?

很强烈想靠近它们。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雪山,中午在河边休息露营。那天我就想躺在河流边,然后我觉得我身体的一部分一定要融入河流,我就把左手放进去,睡觉。一个小时手从寒冷变得麻木,麻木后恢复一点感知,感觉有一点点温暖。那天太晚了,大家又决定不去雪山,我觉得有点遗憾。不过我觉得我已经去过了,我已抚摸过雪山的身体,那条河流就是雪山融化流下的。

我经常躺石头、山上,放完水(撒野尿)也要在旁边的大石头上躺一下。有一次我们看山里的佛,我就一个人跑去旁边的山,贴着它,佛我就只看了一小会儿,山我可以贴很久,很踏实,平静。


躺河、躺湖、躺山、躺地,躺石头是我这次行走才发现自己有这些行为,我就想靠近他们,躺在它们身边让我很平静,安心。其实一进入高原西藏,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平行死亡感,很沉重很宁静。我想融入山河。靠近山河,有点像弱者靠近强者,那段时间会觉得人很渺小,有种飘忽感。不管是流动的河流还是雄伟的山体它们都独立自主,在我看来像永恒………(其实一直微妙变化)

那这次行走与你在其他地域的自然里有什么感受上的区别吗?进入自然里的行为,你觉得和你的创作有多大的关联?
很不一样。第一次来高海拔青藏高原待这么久,高海拔,身体有些高反,大脑和身体都迟缓下来,茫茫草原好想奔跑,但是不行,客观条件不允许。前面在山西、陕西看到黄土高坡,黄土山坡里的窑洞,黄河水。山和水都是一样的“黄色”,这种黄色是那个地方土地的颜色,黄土在山里,在黄河水里,溅到我的白体恤上也是一样的黄色。
一进入藏区,我就有一种死亡的宁静感,很沉重,很祥和,这是我之前去其他地域没有的感觉。我好像悬浮着……一进入西藏地区,雄伟壮阔的山峦,世界变得纯粹。只有天和地,树都几乎没有,偶尔有点点缀:人,牛羊,草甸,艳丽的格桑花……。天和地也是揉合在一起的,山上的冰川,流下来是地上河,空气里干燥的水分,天上变幻的云,局部地区有雨,有龙卷风连接天地间。山是大石头,地也是石头,沙土也是石头,石头会“爆炸”(石头碎裂成小石头,山体滑坡落下石头,),有时看着满地散落的石头,我怀疑是不是下过石头雨。
之前我并不觉得我的创作都需要自然,现在你问我这个问题,我最近一直在找自然环境,就喜欢在自然里待着,很强烈!我注意到自己最近的这个变化,我也在想为什么。好像是从这次西藏行后引发的,之前在云南都没这么强烈。我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逃逸,我从西藏回来后还是喜欢躺地上,石头上,水边。我也不想想艺术的事。我就想时间空白。最近偶尔也想想记忆和历史的问题。我也在想自然里创作,风景(自然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比人强大,作为一个艺术家我需要积蓄能量才能勇敢面对它,使用它。但是我更是在亲近学习它,从它们那里获得能量(其实我也说不清获得什么,很复杂抽象,就说是能量吧)。我不想迎合她,不想就这样懦弱的拜倒在它的纯粹美和崇高永恒里,我需要发觉人的能动这部分。然后我在想更独立强大,忽视自然环境的另一种思考方式,这部分应该是非自然的。
你也许知道我这几年的项目基本是按地貌展开的,我们这次的青藏高原也是一种大的地貌特征,我觉得到一种地貌中一般是先会被这里风景冲击,躺下、跪下、想进入,都是景观引起的,人挺被动。现在我还有一些这种被动感,但更多的时候在心理是人和自然的平等状态上去考虑一些眼前的事物。还有就是对发起项目的地方我自己一般会有三部分,想象、体验、回忆,回忆挺重要的,看着当时有感觉的风景、场景、情景时拍的照片,可以更完整的思考一下,就像回忆你两次黄河支流里的行为,你的身体和眼前的河流发生关系都很直接,回忆你爬很多山头、冰川,进入湖里,被埋在石堆里,感觉你就是身体先行的方式,你平常想的多吗?比如计划、预设...
平时乱七八糟想得多。但是这次西藏行,我是刻意什么都不想,想看看会呈现的东西,我也是行走到一半的时候发现自己这次很喜欢躺在石头和河边,然后我才开始想为什我会有这些行为,它们意味着什么,如何和自己的艺术创作结合。我不喜欢从理论或逻辑推理出发(二手经验),也不喜欢刻意的行为表演,我比较珍视人闲暇放松状态下自然的行为反应。直接经验。它是和自身关系最紧密的,然后继续发展探索。但是它们也不能马上发展成作品,我还需要更多经验和思考沉淀发酵。我更喜欢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预设,又什么都可能发生,最后它终归会发生一点什么,时间会让它发生点什么……轻轻的。
这次回来后,我不想去回忆它,回忆使它失去了很多,我知道当时丰富很多,我遗忘了,我觉得很残忍,我不想刻意回忆西藏旅行,我想它就留在那段时间,完整的留在那段时空里,一回忆就破碎了。但是身体的经验是压抑不住,永远存在的,些许微妙感觉更加真实动人。回忆是一种对现实的改变,不尊重,我不想去改变真实,我是艺术家,我选择去创造。空间是有魔力的。
地貌包含承载了太多太多。人把自然对立,对象化的时候人是被动的,人太渺小了。但是当你进入和它的某种流通通道的时候,被动消失,两者活力被激发,人的能量散发出来,美妙的时刻。
你觉得回忆会对经历的过程覆盖上一层文化吗?这种文化不真切是吧。还有你觉得我把项目中我们经历的一切过程作为一部分结果是什么感觉?你怎么看这个“过程”。行走的弧线挺长的,有些东西不一定只在行走的那几天里,或许潜移默化在未来什么地方显现出来,时间和空间也和我们熟悉的城市里的时间和空间不一样,我觉得人是依靠空间来改变或者被改变的,一些不同空间给人的结果不一样,也像你说的互相激活,美妙得很。
不一定是覆盖一层文化,更多是个人视角不客观。它本来包涵很多有很多可能,回忆是丧失的,残忍得让人悲伤。这是个人的局限。怎么能用有限的视角和语言去概括无限的时空(这也只是我最近的感慨,每个人本来就是局限和个人的认知,所以世界才不一样,才有差异和丰富性,如果人成为上帝看到整体也挺无聊,不用活了)。文化这个问题我想了三年,不过好像什么也没想清楚。当时特别痴迷一个问题:行为表演中的文化生成。我都忘了当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但是最近我在想文化的问题时,我突然不想想文化这个问题,我对他的历史演变也不感兴趣了,我就想专注当下。
你把项目中我们经历的一切过程作为结果,我很喜欢的,很享受其中,让我很放松,没啥艺术家压力,让我可以尽情在闲暇的时光,不用逼自己做作品哈哈哈,这里要感谢你。也感谢你和其他朋友们帮我,在我想做点什么的时候。 这个行走过程,我真的很喜欢,我觉得它是发现之旅,发现世界,发现自己,远离“艺术圈”哈哈。
我觉得要发现点什么,首先得放松,还有就是艺术家肯定比作品重要,先认识艺术家再认识作品。你谈到发现,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种感受,一路上始终保持发现的状态,所以连续开车都不太困(这是我的秘诀),只需要打开身体,睁大双眼,对于路上遇到的一切都使劲看上几眼,生怕轻慢了这些陌生的价值,你有没有一路上对某个地方有特别的感觉?
某个地方想不起来了。好像大多都是流动的感觉,有很多具体细微短暂的特别感觉。
比如遇到那么多寺院,你有什么感觉?感性或者直觉上的感受也算。
去了好多寺庙,其实刚开始我有点失望,好像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秘伟大,宗教是当地人很朴实的日常生活里的一部分,不过我想这才是真实的。


大理河(黄河支流),2022年7月17日

曲什安河(黄河支流),2022年7月22日

巧格绒尕,2022年7月26日

吉曲河(澜沧江支流),2022年7月27日

吉曲河(澜沧江支流),2022年7月28日

措鄂,2022年8月5日

当琼措,2022年8月7日

玛旁雍措,2022年8月8日

沱沱河(长江源头),2022年8月11日



童文敏于玉树藏族自治州












莽原wildlands
一个漫长的艺术项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