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宋洁、封怀槿 | 老年数字健康服务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文摘   2024-09-07 23:48   中国台湾  


本文载于《科学·经济·社会》2024年第42卷第3期第53-68页

作者简介



王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要从事社会政策、老年社会工作、数字社会工作研究。

E-mail:wangyingever@lzu.edu.cn


宋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要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研究。

E-mail:s2356986165@163.com


封怀槿,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要从事数字社会工作研究。

E-mail:18805921301@163.com



老年数字健康服务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摘   要: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日益成为焦点。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探讨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挑战及创新方向。通过回顾自21世纪初以来老年人在数字化健康服务中的角色演变,指出老年人群在数字社会中的边缘化问题。进而聚焦现有研究中关于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可及性、用户适应性、伦理与安全、人性化服务等问题,提出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和社会参与度的解决策略和研究焦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老年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见解。






关键词:老年健康服务;数字技术;可及性;社会参与;数字素养



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浪潮在提升各个社会领域的服务和实践效果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1】【2】,特别是在健康服务领域,数字化的运用为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开辟了全新的机遇【3】。数字技术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被称为数字健康,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旨在改善人类健康、医疗服务和整体福祉【4】。这些技术通过新的方式连接患者、服务和健康数据,实现了医疗实践的高清晰度和个性化。技术类型包括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范围涉及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应用的远程监测和诊断、个性化健康干预、公共健康和疾病预防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全球性的浪潮对老年人群带来的是利益与挑战的双重影响,即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广泛的医疗信息和健康服务,也引发了对其适应性和可访问性的担忧【5】。而中国作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3030万,占总人口的2.1%【6】。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当前以及未来都会迅猛增长。


不仅如此,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中国老年人在数字技术的接触和使用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202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仅为1.04亿,占网民总数的10.9%,远低于60岁以下人口的比例。老年网民的上网时长、上网频率、上网设备和上网内容等方面都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存在较大差异【7】。这也意味着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体的数字鸿沟正在限制着他们获得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甚至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整体生活品质。虽然学界、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如何借助数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以及如何借助数字技术促进数字包容,但是当前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盲点。


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探讨数字技术在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挑战和潜在创新方向。通过深入分析已有研究,聚焦数字技术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揭示现有数字技术在应用中遇到的数字隔离、用户适应、伦理和隐私等方面挑战,以为老年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和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图源网络


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

的演变与创新


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演变展现了一段不断推进与深化的旅程,其中每个阶段都反映了特定时期数字技术运用的挑战、机遇和进步。


(一)从边缘化到包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2000-2010)


21世纪初期,我们见证了一个矛盾的现象: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而老年人却被边缘化。在这个阶段,老年人面临着主要是技术使用的障碍。例如崔(Choi)等的研究引起了公众关注,这不仅是对数字世界不平等的揭示,更是对老年人在数字化世界中被动地位的批判【8】


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推算,中国已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1月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能力、优化服务供给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9】。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供更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功能和服务,如微信推出了“老年模式”,支付宝推出了“亲情账户”,百度推出了“老年版”搜索引擎等【10】。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在积极开展老年人数字化教育和培训,帮助老年人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和自主性。这是否意味着老年人能够跨越数字鸿沟呢?这个问题尚未有确定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的数字化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社会议题,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有效地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实现老年人的数字包容和社会融合。


(二)数字技术的积极转变:老年人的健康促进(2010-2020)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学界的研究开始集中于探索这些技术如何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福祉【11】。其中布尔(Buyl)等的研究是一个转折点,它不仅表明老年人能够接受并受益于数字健康干预,还展示了这些技术在提升健康服务效率方面的潜力【12】。事实上,数字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为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例如,数字技术能够帮助老年人在血压、血糖、心率等诸多方面进行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够通过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接收定制化的用药、运动、饮食等方面的健康建议和提醒【13】,能够通过远程诊断、电子处方、在线咨询等途径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提高他们的就医便利和质量【14】。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社交媒体、在线学习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和心理健康【15】。这是否意味着老年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能够与数字技术和谐共存?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不确定。但毫无疑问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是一帆风顺的,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数字素养、数字设备的可及性、数字服务的可用性、数字环境的安全性等都是影响老年人数字化参与和社会融入的重要阻碍因素和研究焦点。


(三)向数字包容全面迈进:老年人的数字参与(2020年至今)


最近的研究不仅关注数字技术本身,更着眼于老年人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更好的服务和主动参与【16】【17】【18】。例如威尔(Wale)等2024年强调了老年人在数字化社会中的主动参与【19】。事实上,老年人的数字参与已经涉及教育、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例如,老年人可以使用在线课程、电子书、数字图书馆等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展新兴趣【20】;可以使用网络视频、音乐、游戏等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21】;可以使用政务网站、电子支付、智能交通等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等【22】。这是否预示了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正在形成,老年人不再是技术革新的旁观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个问题很有争议。但确定的是:老年人的数字包容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在数字参与程度上看,2020年来自美国的调查就发现,仅有20%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参与过在线社交聚会或与朋友和家人的线上派对。欧盟2019年的基本权利调查发现,只有五分之一的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偶尔参与互联网活动,相比之下,16至29岁人群的参与率高达98%。在数字技能方面,只有四分之一的欧洲老年人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而在35至44岁的人群体中,这一比例为三分之二。为了弥补数字技能差距,欧洲委员会提出2025年至少80%的16至74岁人口应具备数字技能的目标。在政策举措和项目实施方面,加拿大实施了数字银行计划以满足老年人在银行服务方面的需求,斯洛伐克计划在2023年至2026年间为9000名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基本数字技能培训【23】。但显然,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数字环境和服务的设计对老年人的人权进行保护,包括尊严、自主权、隐私权以及对数字技术使用的自由和知情同意。


图源网络


总之,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健康老龄化方面的作用,反映了数字包容在消除数字鸿沟和促进老年人数字参与的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涵盖了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从具体服务的提供到健康体系的创新等诸多方面,这都为我们理解和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和促进数字包容提供了思路。


数字老年健康服务的理论、

实践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技术可及性问题


数字可及性是人们能够轻松获取和使用数字技术和服务的程度【24】。有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有潜力使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照顾【25】;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可以让老年人轻松访问健康信息和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健康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通过数字工具和平台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能够更好地监控和管理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26】。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率,使健康服务的供应更加符合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27】【28】。也有学者指出低收入和发展中地区的技术使用率不高【29】;数字技术的不可及可能产生“数字分层”风险【30】。对于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居住在偏远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老年群体来说,数字技术遥不可及的问题不仅是物理距离上的隔阂,还涉及经济和知识上的壁垒【31】。因而,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如何推广和普及这些技术,以便所有老年人都能从中受益?在这方面,数字可及性研究仍存在很多盲点。


首先,尽管数字技术在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方面有巨大潜力【32】【33】【34】,但现有研究却忽略了不同老年人,特别是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老年人群的差异性需求研究。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包括但绝不限于技术访问难度和数字素养水平【35】【36】【37】【38】【39】。例如,虽然城市老年人更容易接触到数字技术,但可能面临技术复杂性和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提供简化设备和老年友好界面,以及组织数字技术培训课程可能更契合他们的需求。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不足和技术接触机会有限的问题,他们可能更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强网络覆盖)、低成本或免费的数字设备以及移动或巡回式的数字、现场教育。未来研究亟须全面、深入地研究老年人的独特需求,借助数字技术协助他们有效应对数字排斥(无法参与数字社会和利用数字技术)、数字鸿沟(不同群体之间的技术和信息获取的差距)、数字失衡(数字资源和机会的不平衡分配)的问题尤为关键。


其次,要有效解决数字技术可及性问题,除了数字技术本身的创新外,还需要在政策制定、社会支持和教育普及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可以分析如何开展跨代合作,通过家庭和社区活动,鼓励年轻人与老年人进行技术交流,共享技术知识。政府制定怎样的相关政策才能鼓励来自市场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制定怎样的标准化的老年友好型技术产品等推进数字技术普及。媒体和公共如何宣传提高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对数字包容方案的支持和参与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亟须加强。


最后,还应关注如何使数字技术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例如,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低收入的老年人是否可能获得政府提供补贴或通过企业捐赠计划来降低数字技术使用成本,或者是否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或社区中心实现免费互联网的访问。而中高收入的老年人可能更关注技术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因此,研究如何改进产品设计,使其更适合老年人使用,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更契合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总之,如何更好地解决技术可及性的问题,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增进老年健康和福祉的强有力工具不仅要求技术本身的创新,还需要政策、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以确保老年人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善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老年数字技术用户适应性的问题


数字技术适应性是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态度、接受和使用的能力和水平。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技术不熟悉,在使用新技术时可能会遇到诸多困境【40】【41】。例如,在使用远程医疗服务时,老年人经常遇到设备设置、网络连接、视频通话等技术困难,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地与医生沟通和接受治疗【42】【43】;经常因为视力、听力、认知等原因无法操作和理解数字技术的功能和信息【44】。此外,老年人还经常会担忧安全、隐私、伦理,而无法充分地利用和享受数字技术的价值和好处【45】


由此可见,关于老年人对新兴技术的接受和适应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这又需要深入、多维、全面地分析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等因素。例如,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年人认知能力可能会下降,这意味着未来研究迫切需要揭示技术产品和服务如何简化操作流程、使用直观的界面、设计大字体、清晰的指示标签、减少不必要的功能选项等【46】;空巢老人可能更依赖技术来与外界联系,因此更需要研究那些具备易于通信和社交功能的技术产品【47】;此外,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如何实现采用更加直观、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何通过图形说明、视频演示和亲身操作等创新方式使数字化学习更加直观易懂【48】


图源网络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未来研究需深入分析数字培训和数字素养教育问题。分析如何有效地帮助老年人理解和使用这些新技术是一个涉及教育方法、心理适应和社会支持的综合研究【49】【50】。例如,社区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可能是更适合老年人的技术培训场所。同时也更应该鼓励家庭成员、志愿者参与老年人的技术教育中,以增强老年人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一些对技术持保守态度的老年人,需要通过正面的宣传和示范来改变他们对技术的态度,通过讲述成功案例、展示技术带来的便利,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兴趣和接受度。


总之,当深入研究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时,不仅仅是在讨论技术的使用,更是在探索如何使技术成为增进老年人健康和福祉的工具。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而是一种对于人性、年龄和社会包容性的全面理解,是涉及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重大研究议题。


(三)数字技术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现有研究讨论了许多数字技术推动健康服务的创新应用。例如,在线冥想课程通过提供技能训练和情感支持来增强学生的韧性和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怀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且研究已经证明研发的在线冥想能显著提升服务的效能【51】;区块链技术在健康照顾中有很大的应用创新潜力。区块链技术具有的数据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和分布式账本等特点,可为健康照顾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平台。区块链可以用于患者健康记录的存储,可以确保数据完整性和隐私保护,同时可以促进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信息共享【52】【53】;智能助手和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照顾者的负担【54】等。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审视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时,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一方面,研究揭示数字技术在教育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在提高服务效率和可及性方面的潜力无可质疑【55】【56】【57】;另一方面,却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盲点,即这些研究往往缺乏对技术获取、访问、匹配、兼容在不同社会环境和多样文化情境中的人文考量。例如,虽然某些数字技术在数字资源丰富的地区或有较高数字素养的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可能极为高效,但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老年人可能因为无法负担智能手机或缺乏稳定的互联网连接而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服务。此外,许多数字健康服务往往假设用户具有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技术熟练度,这对于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就是一个障碍。同时,不同文化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存在差异。某些数字老年健康应用可能会提供与用户文化背景不符的健康建议或信息,导致用户难以接受甚至产生误解【58】【59】


这些例子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老年健康服务时,是否忽视了某些关键因素?数字技术的普及是否能够真正覆盖所有人群?如何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中更加重视那些位于数字鸿沟另一端的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数字技术对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影响如何保持对差异的尊重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细化以下方面的研究:理解和尊重多样性;确保数字技术不仅在技术上可行,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所有人群都可及;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采用用户中心的设计思维开发数字健康服务;保持文化敏感性,谨记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健康观念和习惯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帮助不同背景的用户理解和使用新技术;数字老年健康服务开发不仅要研究技术的创新,还要考虑到不同老年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和偏好【60】【61】。此外,考虑到低收入和欠发达地区数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问题【62】【63】,数字健康服务的开发应更聚焦适合低技术环境的应用程序。例如,在设计健康监测应用时,开发者可考虑通过简化应用的图形界面、减少数据使用量,或者提供离线功能等多种方式来匹配数字健康服务在带宽有限或硬件设备更新不频繁的环境中的运行能力【64】【65】。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数字技术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都应该使数字技术成为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福音。


(四)数字技术的伦理和安全问题


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在健康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伦理和安全问题。伦理问题涉及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数据的使用和共享,尤其是在涉及医疗记录、个人财务等敏感信息时是否严格遵循了道德标准【66】;服务、资源和机会是否公平分配,是否避免歧视和偏见【67】;数字决策过程是否透明,并对可能的负面影响承担责任【68】;考虑人工智能系统道德影响的评估,包括偏见和决策的公平性等【69】。安全问题涉及保护个人和资产是否免受伤害【70】;保护系统和网络能否免受未授权访问、攻击或破坏【71】;确保存储的数据是否安全,防止数据丢失、被盗或滥用;产品和服务在设计和操作中是否确保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等【72】


上述这些数字伦理和安全问题中,首先,数据泄露、滥用和隐私保护问题最为严重。例如,如果健康监测应用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共享老年人的位置、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可能导致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等信息泄露,私生活被公之于众,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如果老年人的医疗记录被泄露,诈骗者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诱导老年人购买假冒药品,或者非法获取他们的医疗保险。如果老年人的财务信息被泄露,诈骗者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转账或信用卡欺诈【73】。因此,这要求在设计和实施数字老年健康服务方案时,必须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采用先进的加密和认证技术,尊重老年人的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保证数据的最小化和最必要化【74】【75】【76】【77】


其次,算法偏见和歧视、不透明的人工智能决策、数字技术中的责任归属、虚拟环境中的行为规范、技术干预的伦理边界等问题在老年健康服务中也尤为突出。例如,如果健康服务的AI在数据分析时依据的是老年男性群体以往疾病预测和治疗建议上的数据而设置算法,那么可能会对老年女性造成偏见【78】;如果用于辅助健康诊断的人工智能系统推荐了某种健康干预方案,但缺乏透明度,没有提供足够的解释来支持其推荐,就可能引起健康干预对象的不信任和焦虑【79】;如果接受康复云训练的老年人在训练中出现事故,该由服务提供者、软件开发者还是康复云训练的操作者哪方承担责任呢?就会产生纠纷、推诿和责任逃避【80】;如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人匿名性进行网络欺凌或发布仇恨言论应该如何维护礼貌、尊重和正义的行为准则【81】,这些案例提示深入研究数字伦理和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换言之,当下我们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数字技术的潜力,还需要重视这些技术的应用对老年人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82】,更需要聚焦这些技术如何协助老年人应对这些数字技术的伦理和安全挑战。虽然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分布式账本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仍需深入研究这些技术如何与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和权益相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研究需要提出综合对策,深入分析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期望,保证他们的知情同意和自主选择;分析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和参与度,教会他们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研究如何监督和评估技术的效果和影响,及时纠正和改进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探索如何建立老年人、技术开发者、健康服务提供者、法律和伦理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共同探讨和解决伦理和安全问题;协助政府和监管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健康服务中的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其符合伦理标准和安全要求。


总之,数字技术的伦理和安全问题,既意味着不能拒绝技术的进步,以免错失技术的机遇和潜力,更需要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考虑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确保数字技术的应用更加公平、有效和符合多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需求。


(五)数字技术的高效性与人性化服务的平衡


在探讨数字技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时,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在追求高效服务的同时,保证老年人的人性化关怀?


有研究指出,机器人和自动系统无法提供人际交流的温暖和安慰。自动应答系统通常提供标准化的答复,无法根据用户的特定情况做出适应性反应【83】,复杂的菜单选项和命令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很多AI和大数据应用在设计时并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操作习惯、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这使得技术虽然看起来先进,但对不熟悉或不能适应这些技术的老年人来说,数字服务可能并不友好甚至难以接近【84】。尽管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建议可以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干预和社交活动【85】;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适合个人需求的治疗方案【86】。但总体上,现有研究对老年用户的特殊需求和体验,以及如何提升数字老年健康服务的人性化关怀的分析是不深入的。


图源网络


事实上,数字老年健康服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涉及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复杂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探索二者的平衡,即寻找在数字技术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人文关怀的方法,确保服务不仅高效,也能紧密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也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多个维度上进行创新和扩展:首先,需要从老年用户出发,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这意味着在数字老年服务的早期阶段,就应该纳入老年人的声音和反馈。例如,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和观察,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对技术的态度和使用障碍,进而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87】。其次,技术的设计和实施应当更加重视人文关怀的维度。这不仅涉及用户界面的易用性,也包括技术如何在促进老年人社交、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作用。此外,还需要分析如何通过政策和实践来支持这种平衡的实现,包括制定关于老年友好技术的标准和指南,或者在政府和社会层面推广对老年人友好的技术应用等【88】【89】


(六)老年人的数字素养与社会参与


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及其社会参与的重点不仅是探索如何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来优化他们对健康管理工具的使用,还在于探索数字工具如何协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数字包容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地触及社会公平和公正的问题。例如,低收入家庭可能因为无法负担最新的技术设备或高速互联网连接的费用,从而无法获取信息和参与数字社会【90】。还有,数字技能的获取往往与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紧密相关,没有足够数字教育资源的社区可能无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91】。此外,数字健康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往往以主流文化为中心,这可能会排斥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92】。因此,促进数字包容不仅要求技术创新,还需要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化差异、教育机会和政策制定,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首先,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清楚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可能需要从老年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数字教育信息和课程,以及考虑如何在社区层面提供教育支持和资源【93】【94】【95】。其次,需要思考如何使数字技术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减少社会隔离的工具。例如,可以设计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的社交媒体、虚拟社区和在线互动平台,这涉及技术的易用性,更涉及如何在设计中考虑老年人的社交习惯和文化偏好【96】【97】。此外,还需要探索政策层面如何促进数字包容,例如,如何通过政策激励和支持,鼓励更多的技术企业和开发者关注老年市场,设计出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和服务【98】【99】。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确保所有社会群体都能从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受益。


(七)数字老年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字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将见证海量创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将推动健康服务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些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健康诊断、健康干预方案制定、健康监测和生活方式管理方面将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医疗记录、生活习惯和环境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预测老年人的健康风险,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此外,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辅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甚至在早期阶段就能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100】。第二,关于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运用老年健康服务的研究。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将广泛使用,将使持续健康监测成为可能。这些设备可以实时追踪老年人的心率、血压和血糖水平等生理参数,并将数据发送至健康专业人员以供分析。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早期预警和紧急情况响应,还能通过跟踪活动模式和睡眠质量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质量【101】。第三,关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研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用于提供模拟社交互动,并作为物理疗法和认知训练的工具为老年人提供虚拟现实游戏机型大脑训练以延缓认知退化【102】。第四,关于使用大数据和预测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在理解老年人群体的健康趋势和需求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健康数据,预测、分析和识别疾病模式,并优化资源分配和制定老年健康策略【103】。第五,关于远程健康干预的研究【104】


总之,未来的技术发展将使老年健康服务更加个性化、高效和便捷。未来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应该是一个整合了高科技和高度个人化关怀的、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健康服务的系统,这些议题将是未来研究探索的重心。


结语


上述讨论尝试把握数字老年健康服务的脉络,这不只是在追踪数字技术的步伐,更是在思考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老年人群。我们的综述发现数字技术在提高老年健康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105】,这不仅是技术本身的胜利,更是对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工具来改善老年人生活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对那些居住偏远和健康资源匮乏的老年人而言,数字技术的引入,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服务可及、数字包容、社会和谐的新窗口,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老年健康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可及、适应、伦理和隐私、人性化服务、数字素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挑战。


数字老年健康服务正在逐渐超越传统的服务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服务体系,特别强调技术的可及性和用户体验。为了适应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视力下降、认知能力减退等问题,这些服务通常采用简化且直观的用户界面设计,如大字体、高对比度的颜色方案和最小化的菜单选项,以减少认知负担并提高易用性;考虑到老年人的手部灵活性可能下降,界面元素如按钮和触摸目标被设计得更大,以增强可读性和可操作性;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技术还包含特别定制的功能,如药物提醒、健康监测和社交功能,以满足他们的特定健康和生活需求。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在使用触摸屏设备上遇到困难,一些应用和设备提供了语音交互功能,从而提高了可访问性和便利性;老年数字健康平台和应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进行个性化调整和适应性学习,提供更加定制化的健康建议和服务。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通常会提供易于获取的技术支持,如在线帮助文档、视频教程和人工客服热线等;针对偏远或健康资源匮乏地区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简化且老年友好的设备和界面,组织针对性的数字技术培训课程,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开发适用于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个性化定制的健康服务,并考虑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可用性与可访问性。伦理和安全问题的重视也至关重要,包括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采用加密和认证技术,尊重老年人的数据所有权等,以确保数字老年健康服务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对于持续创新的服务模式的研究必不可少,包括如何加强技术与服务的融合,如何鼓励跨学科团队合作,如何将健康知识与最新技术趋势结合,以及如何推广数字素养教育以提高对新服务模式的认识。同时,关于政策制定的方向指引研究也尤为关键,包括如何推动全面的数字素养教育,确保数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重视文化敏感性,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关注数字健康服务的长期影响和效果评估等。


特别强调的是:尽管老年人在传统工业社会中可能被视为“生产力价值”较低的群体,但在追求和谐社会和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今天,老年人享有平等获取和利用数字技术进步成果的权力。这一转变要求政府、市场(企业)和老年人群体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以确保数字健康服务的普及和有效性。首先,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支持性政策、提供财政补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素养教育等多种方式为老年人使用数字健康服务创造有利的环境,确保制定包容性政策,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偏远或资源匮乏地区的老年人。其次,市场和企业则通过开发简化且易于使用的用户界面、提供针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定制化服务,以及考虑经济可承受性的定价策略等多种创新来响应老年人的特定需求。此外,老年人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参与者则可通过数字素养的提高,积极探索和使用数字健康服务,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


总之,实现数字技术与健康服务有效结合的关键在于政府、市场和老年人群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数字老年健康服务技术的高效性与人性化服务的平衡,确保数字老年健康服务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当然,我们也想强调:数字技术只是工具,它载负着人类的价值判断。数字老年健康服务是将数字技术人性化,而不是将人数字化。而且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技术并非万能”。尽管数字技术在增强健康服务的效率和扩大其覆盖面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数字技术却无法完全取代人的关怀和温暖。因此,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健康服务质量的同时,不应忽视研究如何维护和加强那些传统的、基于人类直接交流的关怀模式。两种关怀模式的平衡与融合,既利用了数字技术的高效性,又保留了人类情感交流的温暖和深度,对于全面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至关重要。


注释


上下滑动阅览

【1】Faye Mishna, Jane E. Sanders, Karen M. Sewell, et al.,“ Teaching Note-Preparing Social Workers for the Digital Futur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21, Vol.57, pp.19-26.

【2】David A. Wilkerson, Samantha N. Wolfe-Taylor, M. Killian Kinney,“ Adopting e-Social Work Practice: Pedagogical Strategies for Student Decision Making to Address Technology Uncertainty”,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21, Vol.57, pp.383-397.

【3】Sarah Pink, Harry Ferguson, Harry Ferguson, “Digital Social Work: Conceptualising a Hybrid Anticipatory Practice”,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2022, Vol.21, pp. 413-430.

【4】Patty Kostkova,“ Grand Challenges in Digital Health: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Front. Public Health, 2015, Vol.3, https://doi.org/10.3389/fpubh.

【5】Yixuan Wang, Qin Gao, Fei Pei, et al.,“ Innovative Technology-Enhanced Social Work Service during COVID-19:

How‘ Garden on the Balcony’ Promoted Resilience, Community Bonds and a Green Lifestyle”, Qualitative Social Work, 2023, Vol.22, pp. 321-339.

【6】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

t20210228_1817106.html。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2101/P020210112478226008041。

【8】Namkee G Choi, Diana M DiNitto,“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Low-Income Homebound Older Adults: Internet Use

Patterns, eHealth Liter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Internet Use”,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3.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2020-11-24,http://www.scio.gov.cn/ztk/

38650/42385/44362/index.html。

【10】《互联网应用,让老年人会用愿用》,中国政府网,2021-08-19,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19/content_5631990.html。

【11】Jie Wang, Ilan Katz, Jiajun Li, et al.,“ Mobil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People’s Access to‘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Implications from the COVID-19 Help-Seeking Cas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2021, Vol.31, pp.52-58.

【12】Ronald Buyl, Idrissa Beogo, Maaike Fobelets, et al.,“ eHealth Interventions for Healthy Aging: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 Informatics Journal, 2019, Vol.9, pp.1390-1406.

【13】刘娜、张晓梅:《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进展及思考》,《中国健康教育》2018年第11期,第1123-1127页。

【14】《电子处方、远程诊疗、手机缴费——在线服务让病人少跑医院》,2022-03-11,https://www.gov.cn/xinwen/2022-

03/11/content_5678414.html。

【15】Chris Noone, Jenny McSharry, Mike Smalle,et al., “Video calls for Reducing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in

Older People: a Rapid Review”,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0, Issue 5. Art. No.: CD013632.

【16】Chitat Chan, Steven Sek-yum Ngai,“ Utilizing Social Media for Social Work: Insights from Clients in Online Youth Servic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9, Vol.33, pp.157-172.

【17】Crystal Kwan,“Toward an Inclusive Digital Economy for All: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ocial Work Len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23, Vol.66, pp.798-816.

【18】Olivier Steiner,“ Social Work in the Digital Era: Theoretical, Eth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21, pp.3358-3374.

【19】Alesha Wale, Jordan Everitt, Toby Ayres, et al.,“ A Rapid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for Addressing Digital Exclusion in Older Adults”, MedRxiv, 2024-03.

【20】肖雪:《国内外老年人数字阅读研究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14 年第8期,第139-146页。

【21】谢立黎、杨璐、胡波等:《社交软件使用对中老年人社会网络的影响》,《人口研究》2022年第5期,第91-103页。

【22】雷军、李彦宏、杨元庆等:《数字时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老有所安”——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调研》,《中国科学报》2021年3月9日。

【23】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on Older Pers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2021, https://www.ohchr.org/Documents/Issues/OlderPersons/DigitalAge/A_HRC_48_88.pdf.

【24】周向红、林松涛:《可及性视角下老年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弥合路径研究》,《上海城市管理》2023年第6期,第9-17页。

【25】Y. Zou, X. Zhang, F. Meng, et al.“, Digital Health for Empowering Rural and Low-income Communities in China: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pp. 3517.

【26】Y. Chen, X. Li, J. Liu, et al.,“ A Smart Home System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EEE Access, 2019, p.7.

【27】覃朝晖、黄文昊:《“适老化”服务下的数字健康技术:供给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卫生软科学》2023年第10期,

第22-27页。

【28】叶少芳、刘婵娟:《智能时代数字医疗的伦理进路——基于“道德物化”理论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第114-120、160页。

【29】袁徽文、高波:《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相关检验》,《科技进步与对》2022年第10期,第61-71页。

【30】易艳阳:《社区老年服务数字生态中的风险及治理》,《电子政务》2022 年第4期,第73-81页。

【31】姜山、蒋潮鑫、任强:《数字卡斯、社会资本与老年心理健康——基于中国社会老年追踪调查的相关研究》,《治理研究》2022 年第5期,第25-34页。

【32】Yixuan Wang, Qin Gao, Fei Pei, et al.,“ Innovative Technology-Enhanced Social Work Service during COVID-19:

How‘ Garden on the Balcony’ Promoted Resilience, Community Bonds and a Green Lifestyle”, pp. 321-339.

【33】潘旦:《正向老龄化理论下老年社会工作智能化发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64-73页。

【34】唐立、汪鸿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空间与构想》,《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第146-152页。

【35】Kathy Lee, Holly Dabelko-Schoeny, Byron Roush, et al.,“ Technology-Enhanced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New Direction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19, Vol.55, pp. 294-305.

【36】Cynthia K Sanders, Edward Scanlon, “The Digital Divide Is a Human Rights Issue: Advancing Social Inclusion Through Social Work Advocacy”,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Work, 2021,Vol.6, pp. 130-143.

【37】Chitat Chan, Steven Sek-yum Ngai,“ Utilizing Social Media for Social Work: Insights from Clients in Online Youth Services”, pp. 157-172.

【38】Crystal Kwan,“ Toward an Inclusive Digital Economy for All: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ocial Work Lens”, pp.798-816.

【39】Olivier Steiner,“ Social Work in the Digital Era: Theoretical, Eth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2021, pp.3358-3374.

【40】黄传武、邓丰丰:《“知沟”视域下我国弱势群体数字生存困境与应对》,《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40-46页。

【41】李佳忆:《困境与弥合对策:智能时代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治理——基于山东省临沂市某村访谈研究》,《老龄化研究》2023年第1期,第27-38页。

【42】廖生武、朱宏、谭碧慧:《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困境及对策》,《中国全科医学》2019 年第7期,第770-776页。

【43】Sara J Czaja,“ Long-term Care Services and Support Systems for Older Adult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6, Vol.71, pp.294-301.

【44】Shannon Ang, Emily Lim, Rahul Malhotra,“ Health-related Difficulty in Internet Use among Older Adults: Correlates and Mediation of Its Association with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The Gerontologist, 2021,Vol.61, pp.693-702.

【45】Marie-Pierre Gagnon, Patrice Ngangue, Julie Payne-Gagnon, “m-Health Adoption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016, Vol.23, pp.212-220.

【46】姜涛、叶思雨:《“银发一族”数字鸿沟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消弭路径》,《传播与版权》2023年第17期,第85-87页。

【47】杨玲、汪然、彭希哲:《孤独终老还是积极终老——空巢对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23年第5期,第88-102页。

【48】何铨、张湘笛:《西安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融合策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431-436页。

【49】Crystal Kwan,“ Toward an Inclusive Digital Economy for All: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ocial Work Lens”, pp.798-816.

【50】Olivier Steiner,“ Social Work in the Digital Era: Theoretical, Eth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p.3358-3374.

【51】Jie Wang, Ilan Katz, Jiajun Li, et al.,“ Mobil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People’s Access to‘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Implications from the COVID-19 Help-Seeking Cases”, pp.52-58.

【52】唐立、汪鸿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空间与构想》,第146-152 页。

【53】赵万林、张洪英:《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现状与前景》,《学术论坛》2019年第2期,第93-99页。

【54】刘思雨、戴付敏、王留义等:《社区共病智能家居应用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研究》2020年第4期,第647-650页。

【55】Rosemary Vito, Alice Schmidt Hanbidge, “Teaching Social Work Leadership and Supervis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On-Campus and Online Forma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21, Vol.57, pp.149-161.

【56】Lars Bo Andersen, Michael Christensen, Peter Danholt,“ The Role of Digital Data on Citizen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Peter Danholt, 2023, Vol.53, pp.848-865.

【57】陈为智、齐铱、吴欣怡:《慢性病科技养老实践前沿进展、评价及展望》,《中国公共卫生》2018年第7期,第1055-1060页。

【58】Chitat Chan, Steven Sek-yum Ngai,“ Utilizing Social Media for Social Work: Insights from Clients in Online Youth Services”, pp. 157-172.

【59】Sheila R. Dennis, Katherine M. McCarthy, Susan L. Glassburn, “Grievers, Skeptics, Pragmatists, Converts, and Champions: Social Work Educators’ Transition to Online Teachi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23, pp.544-557.

【60】Jie Wang, Ilan Katz, Jiajun Li, et al.,“ Mobil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People’s Access to‘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Implications from the COVID-19 Help-Seeking Cases”, pp.52-58.

【61】Amy B Smoyer, Kyle O’Brien, Elizabeth Rodriguez-Keyes,“ Lessons Learned from COVID-19: Being Known in Online Social Work Classroom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20, Vol.63, pp.651-654.

【62】Elsa Ngai Hung, Terence Tat-Tai Lee, Johnson Chun-Sing Cheung,“ Practising Social Work Groups Online: Practitioners’ Reflection on the COVID-19 Outbreak”,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21, Vol.64, pp.756-760.

【63】Samta P. Pandya,“ Online Meditation Program Builds Resilience and Competencies Among Social Work Students Working with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22, Vol.58, pp.63-75.

【64】Eleni Kosta, Jo Pierson, Daniel Slamanig, et al.,“ Privacy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 Age of Big Data: 13th IFIP WG 9.2, 9.6/11.7, 11.6/SIG 9.2.2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Vienna, Austria, August 20-24, 2018, Revised Selected Paper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9.

【65】Tia Simanovic, Ionuţ Cioarţă, Cara Jardine, et al.,“ Social Work Education During COVID-19: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Vol. 9, No. 1, pp.131-141.

【66】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第38-59页。

【67】李名亮:《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年第1期,第76-84页。

【68】莫宏伟:《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思考》,《科学与社会》2018年第1期,第14-24页。

【69】蒋路远、曹李梅、秦昕等:《人工智能决策的公平认知》,《心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1期,第1078页。

【70】盛小平、郭道胜:《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安全治理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20年第1期,第25-36页。

【71】白茹:《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电子通信与计算机科学》2023年第1期,第114-116页。

【72】张铁赢、靳小龙、程学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杂志》2015年第1 期,第221-228页。

【73】刘思奇、罗月、付晶晶等:《积极的老龄化背景下包括数字健康素养现况及对策研究》,《中国护理研究》2021年第1期,第250-254页。

【74】Eleni Kosta, Jo Pierson, Daniel Slamanig, et al.,“ Privacy and Identity Management,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 Age of Big Data: 13th IFIP WG 9.2, 9.6/11.7, 11.6/SIG 9.2.2, 2019.

【75】Jie Wang, Ilan Katz, Jiajun Li, et al.,“ Mobil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People’s Access to‘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Implications from the COVID-19 Help-Seeking Cases”, pp.52-58.

【76】Athirah Azhar, “Motivational Factors among Social Work Undergraduates in Online Education during the Post-COVID-19 era”,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23,Vol.66, pp.259-263.

【77】Uschi Bay, Marcelo Maghidman, Jacinta Waugh, et al.,“ Guidelines for Using Simulation for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Time of COVID”,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021, Vol. 49, pp.128-135.

【78】Joy Buolamwini, Timnit Gebru,“ Gender Shades: Intersectional Accuracy Disparities in Commercial Gender Classif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2018, pp. 77-91.

【79】Brent Daniel Mittelstadt, Patrick Allo, Mariarosaria Taddeo,“ The Ethics of Algorithms: Mapping the Debate”, Big Data & Society, 2016, Vol.3.

【80】Ryan Calo,“ Robotics and the Lessons of Cyberlaw”,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15, Vol.103, No.3, pp. 513-563.

【81】Reuben Binns, Michael Veale, Max Van Kleek,“ Like Trainer, Like Bot? Inheritance of Bias in Algorithmic Content Moder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 2017, pp. 405-415.

【82】Wiebke Bleidorn, Christopher J. Hopwood, Aidan G. C. Wright,“ Using Big Data to Advance Personality Theory”,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2017, Vol.18, pp.79-82.

【83】Andreas Holzinger, Kizito Ssamula Mukasa, Alexander K. Nischelwitzer,“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Thematic Sessi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Usability for Elderly (HCI4AGING)”, Computers Helping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8, Vol.5105, pp. 18-21.

【84】Drew Williams, Mohammad Arif Ul Alam, Sheikh Iqbal Ahamed, et al., “Considerations in Designing Huma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Elderly Peopl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 2013, pp. 372-377.

【85】Rosemary Vito, Alice Schmidt Hanbidge,“ Teaching Social Work Leadership and Supervis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On-Campus and Online Formats”, Vol.57, pp.149-161.

【86】Nirmalya Thakur, Chia Y. Han,“ Framework for a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ssistant to Elderly People fo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cent Trends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JHCI), 2019, Vol.9, pp.1-22.

【87】【93】Jie Wang, Ilan Katz, Jiajun Li, et al.,“ Mobil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People’s Access to‘ Internet plus Social Work’ Implications from the COVID-19 Help-Seeking Cases”, pp.52-58.

【88】Chitat Chan, Steven Sek-yum Ngai,“ Utilizing Social Media for Social Work: Insights from Clients in Online Youth Services”, pp.157-172.

【89】【94】Crystal Kwan,“ Toward an Inclusive Digital Economy for All: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ocial Work Lens”, pp.798-816.

【90】胡扬名、罗隽、宫仁贵:《社会经济地位、数字素养、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社区智慧养老支付意愿——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年第7期,第494-499、535页。

【91】 Mary Godfrey, Owen Johnson,“ Digital Circles of Support: Meet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Older Peopl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9, Vol.25, pp. 633-642.

【92】 Joseph R Betancourt, Alexander R Green, J Emilio Carrillo, et al.“Defining Cultural Competence: 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Racial/ethnic Disparities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Public health reports, 2016, Vol. 116,pp.293-302.

【95】Olivier Steiner,“ Social Work in the Digital Era: Theoretical, Eth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p.3358-3374.

【96】【98】Chitat Chan, Steven Sek-yum Ngai, “Utilizing Social Media for Social Work: Insights from Clients in Online Youth Servic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9, Vol.33, pp. 157-172.

【97】Rosemary Vito, Alice Schmidt Hanbidge,“Teaching Social Work Leadership and Supervis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On-Campus and Online Formats”, pp. 149-161.

【99】Crystal Kwan,“ Toward an Inclusive Digital Economy for All: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ocial Work Lens”, pp.798-816.

【100】Fei Jiang, Yong Jiang, Hui Zhi,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2017, Vol. 2, pp.230-243.

【101】Sumit Majumder, Emad Aghayi, Moein Noferesti, et al.“, Smart Homes for Elderly Healthcare—Recent Advance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 Sensors, 2017, Vol.17, p.2496.

【102】Gerard Jounghyun Kim,“ A SWOT 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Virtual Reality Rehabilitation and Therapy”, Presence, 2005, Vol.14, pp. 119-146.

【103】Wullianallur Raghupathi, Raghupathi Viju,“ Big Data Analytics in Healthcare: Promise and Potential”, Health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2014, Vol.2, pp.1-10.

【104】Richard Wootton,“ Telemedicin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 2008, Vol.14, pp.109-114.

【105】Crystal Kwan,“ Toward an Inclusive Digital Economy for All: Perspectives from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ocial Work Lens”, pp.798-816.




编辑 | 李琪儿

审核 | 刘 今、李玮农


完整原文(含注解)请点击阅读



科学·经济·社会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科学·经济·社会》于2023年重点推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含“两个结合”“两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等专题)、跨学科研究与理论创新、心智与智能、计算社会科学、科技与哲学/伦理、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栏目,及智慧养老、农业伦理等专题,本刊唯一投稿网址为:

http://kjsh.cbpt.cnki.net/

欢迎海内外同仁赐稿!

《科学·经济·社会》始终坚持严格的学术规范与标准,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并对采用文章支付相应稿酬,绝不以任何名义收取诸如版面费或审稿费等费用,敬请广大作者与读者们注意。

《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于2022年起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曾是“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品牌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和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


科学经济社会
《科学·经济·社会》创办于1983年,系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突出问题意识,聚焦学科交叉,刊登学术论文、海外译稿、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2022年起从季刊变更为双月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