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小径,才是回家的路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5-11 09:30   安徽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是石一磊的第221篇原创文章


森林公园,我走了无数次,但是好友上次来昆山时,我们一起徜徉在各条无名的小路,走走停停。


沿途细细观察着森林中的各种植物,驻足于“有声森林”书屋,垂涎于乌桕落叶后的枯枝以及乌桕籽挂满枝头的丰硕,水边的羊肠小道不断变换拍照的角度……同样是森林公园的步道和小径,给我的感受大不相同。


同样的路,为什么感受大不相同?我不禁回想,是否脑海中还曾有类似的感受。不想不觉得,一回想才发现还真的有各种片段浮现眼前。



某年国庆节,我返乡看望老父亲,徜徉在乡间的小路,听着乡邻唤着儿时的乳名,偶尔停下脚步,蹲在田埂,与正在忙活的叔伯拉拉家常,问问作物的生长情况;抬眼望去,远处的家山在袅袅炊烟的缠绕下,显得尤为伟岸。


那时真切感受到:每次回家,路再堵也不堵心;每次返乡,再疲惫也思如泉涌。彼时彼刻,深深感受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故乡是灵感的源泉。所以,每次回老家,脑海中总能自然而然地蹦出很多打油诗。


同样的感受,在出差奔波的途中,也偶然会获得。


记得有一年深秋,出差到河南济源。和客户小聚之后,我和同事便决定沿着蟒河边随意走走。


彼时的深秋,几两白酒下肚,让原本就乍暖还寒的夜色变得更外暖意融融。沿着北蟒河边的小路没有走出多远,就来到了一处公园,公园的门头很大,足有三层楼高,形似大牌坊的牌匾上赫然写着“清趣园”三个大字。


我们信步进入公园,公园内的布局和公园门口的大牌坊风格迥异。越往深处走,越是各种材质铺就的小径,道路约一米宽,来往的行人相汇时要侧身尚能通过。


彼时彼刻的公园,稀稀拉拉的,仅有少部分情侣在园中漫步。远处偶尔听到小孩的声音:“妈妈,我们回家了,明天还要上学”。


小孩从我们身边跑过时,看见我们手上拿着的“娃娃头”雪糕,马上回头向妈妈跑去,牵着妈妈的手,撒娇地一边摇着一边嘟囔:“妈妈,叔叔们在吃雪糕,我也要吃。”



我看着孩子刚跑过我们身边的样子,又刺溜地回到母亲身旁可爱妮妞的身姿,不由得马上想起二宝曾经写过的一篇小练笔:《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


“叮铃铃一一”下课了,安静的校园顿时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像燕子一样,飞出“燕巢”,在老师规定的区域玩起了游戏。


同学们有的人玩起了捉迷藏,有的人在玩老鹰捉小鸡,还有的人在愉快地聊天……千姿百态、自得其乐。


玩捉迷藏的人最多,他们先猜拳,谁输了谁就来找人,找的人会给那些藏的人60秒的时间找地方藏起来,时间到了就开始正式找人。


刚开始不久,找的同学就发现有个人从一个地方跑出来。他大喊:“我已经找到你了,你不能再玩了”,那个人就只好跟在他的身后一起找人。


很久,他们都还没有找到剩下的几个人,于是找的就说道:“游戏结束了,你们快出来吧!”他刚说完这句话,其他的几个人就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蹦出来,把他们俩吓了一跳。


玩老鹰捉小鸡那边也很热闹,老鹰在母鸡的前面晃来晃去,弄得母鸡头上有星星似的,搞得母鸡和小鸡团团转。最后老鹰的计划终于得逞了,他抓住了一只小鸡。


没有参与到游戏中的同学则三三两两,围在一起一边聊着天、一边观赏着捉迷藏和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一会儿,他们对着捉迷藏的同学捂着嘴笑,一会又为玩老鹰抓小鸡的同学们加油助威。


课间十分钟,操场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突然,“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个个迅速地跑回教室,认真地开始了下一堂课。


真心期待下一个课间十分钟。



同样是路,同样是操场,同样是公园,在孩子们的眼里和脚下,和我们大人大不相同。


孩子就是这样,玩起来和我们大人不一样,走路也和我们大人完全不同。孩子走路是跑来跑去的,三步并做两步的,跌跌撞撞,以及流连忘返的。


“跑来跑去”很好理解,孩子们走路并不是起点到重点,有可能是走十步退五步,也有可能是走五步退五步,他们很少强迫性地绕大圈,而是以自己的身体和高兴为中心,绕小圈或者以花坛为中心追逐。大人则不同,A到B,或者有规律地转圈锻炼身体。


就“三步并作两步”而言,成年人强调节奏、呼吸、心率,尽可能做到呼吸与步幅协调,孩子们则不管这些,心里想跑,脚步就启动,即便有摔跤的风险,孩子们也全然不顾,大不了摔倒了弹一下灰尘爬起来再继续。大人则不行,对于大人,摔倒了那是天大的时,受伤是一方面,事关面子、兹体事大,万万不可跌倒。


“跌跌撞撞”,就更好理解了。孩子走路屁颠屁颠的,眼睛也不正视前方,还时常一步三回头,或者左顾右盼,在此过程中也常常会撞上东西。如果撞疼了,就大哭一场,如果不疼,就蒙头蒙脑地继续前进。大人则不同,步履沉稳,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目视前方,规划好路线前行,遇到障碍物老早就避开,万一要是不慎跌倒了,赶快看看四周,幸好没人,快速拍拍衣服,起身继续前行。


最后说说“流连忘返”。回想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哪怕是去上学,都会绕道邻村的菜地里“顺”根黄瓜吃(并没有上升到大人眼里的“偷”,只是出于调皮);走到山脚下,会为了山边上的野果子而结伴努力,想办法摘到野果;或者纯粹就是为了一朵野花,又或者是一截自己心仪的树枝……。但等我们长大后,我们不再会“顺瓜”,野果子、野花、树枝都不在我们的关注之列。我们只是为着某个目标而匆匆赶路。


人到30岁,走路变成“通勤”或出差赶路;到了40岁,走路变成健身活动;到了60岁,走路变成社交活动。这些年龄段的我们都把走路搞复杂了,忘了行走的原貌。


孩子的行走对大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行走本身不该变成一种工具,它可以既不是通勤,也不是健身,它可以是生活本身,或者就是游戏。


人生路越走越辛苦,跟成年的我们现实且又狭窄的生活态度紧密相关。



我们小的时候,流行一首齐豫演唱的歌曲,叫《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曲还入选了苏教版五年级的音乐教材。


歌词优美,歌曲动听,摘抄歌词如下: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呜喔呜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


小路于我而言,是扎根在内心深处的成长记忆,是通往心灵深处的曲径。

小路能入诗,比如“山深微有径,树老半无枝”“苍苔满山径,最喜客来稀”,这些诗句都令人充满遐想。



湖北作家刘醒龙说“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我对这个观点情有独钟。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乡下的小路都是由田埂演变而来。田埂在大人的眼里是区分两块田地权属的分界线,但在我们儿时的眼里,她是我们劳动、嬉戏和探索的舞台。


在田埂上,我们可以打猪草,还可以放牛,更可以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地玩耍,或者一起去上学,又或者去隔壁村庄看露天电影……


田埂是我们走向外面世界的通路,她一年四季充满生机;小径,更是我们回家的路。




- End -

觉得有启发或帮助,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关注, 互动交流您的看法!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石一磊
生命中很多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以你始料未及的方式不期而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