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石一磊的第208篇原创文章
突然问你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和“我可以”,你选哪一个?你会不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
别急,我们先来一组这样的比对,再邀请你来选择。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老板不那么独断专行……”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有这么烦心了……”
与之相对应的如下:
“虽然我学历低,我可以更加勤奋地学习,并且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虽然老板独断专行,我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尝试着……”
“虽然很忙,我可以利用早起、零碎时间、工作之余……”
“虽然还贷压力很大,我可以加倍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多的奖金……”
此刻,如果我再请问读者诸君:“如果”和“我可以”,你怎么选?想必大家思路就更清楚了吧!
如果你还难以选择,那我们先来听两个故事。
故事一,关于埃及宰相约瑟的故事。
约瑟在圣经中是雅各与拉结所生的第十一个儿子,排行十一。他在年轻时因为故乡迦南遭遇饥荒,随父亲前往埃及居住。在那里,他与前来埃及买粮的弟弟们相认并和解,最终与他们一同被称为以色列十二列祖。约瑟以其智慧和能力成为了埃及的宰相,并在晚年与在埃及的同胞团圆。
但是据《旧约》介绍,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顺利。
约瑟17岁就被兄弟卖到埃及,成为埃及法老的护卫长波提法的奴隶。面对这样的遭遇,任何人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和奴役自己的人满腔怨愤,但是约瑟却能够积极处世,专心磨炼自己,不久便倍受信任,帮助主人打理家事,掌管财产。
后来他遭人诬陷,深陷囹圄达13年之久,皆因他坚持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他依然保持积极的态度,他从自身做起,时刻想着“我可以”,而不是“如果”,化悲愤为动力,没多久就掌管了整座监狱,后来又掌管了整个埃及,成为一人(法老)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故事二,关于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故事。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1930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弗兰克尔的研究领域包括神经学和精神病理学,特别是抑郁症和自杀倾向。
弗兰克尔是犹太人。二战时期,在纳粹占领维也纳期间,弗兰克尔和他的家人遭受了极大的磨难。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都在集中营中丧生,只有他和妹妹幸存。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他提出了“意义疗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生意义和个人目标的心理学治疗方法。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期间,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
在遭遇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弗兰克尔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和能力。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他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遭遇(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而弗兰克尔提出的“意义疗法”,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好了,两个故事分享完了,如果再让你做选择,你还难以选择吗?!
这两个故事虽然说不上家喻户晓,但相信对多数热爱阅读的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之所以要分享这两个例子,是在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同时,有了这个想法的。因为这两个故事都被作者史蒂芬·柯维引用到了原书中。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用弗兰克尔的发现和定义,为我们着重介绍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除此之外,人类还有的三种天赋: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的根本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想象力: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
良知: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语正确与否的能力。
独立意识: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作者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拥有这四项能力,其他动物即使智慧高,也不具备这些天赋。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发展自然极其有限;但若能加以锻炼和开发,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弗兰克尔虽身陷囹圄,但却在牢狱中发现了这个基本原则,并将其绘成了一幅地图(如下图),由此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所以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更多的是向内心探寻,用我们传统文化的提法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读书笔记写到这里,让我想起十几年前,老同事江同学从办事处转制自己做时,和我分享的一个小故事。
江同学在决策自己做之前,非常犹豫,是继续在体制内好好把办事处的工作做好,还是大胆地迈出自己做这一步。在他拿不定主意之际,他和行业前辈丁总的一次聊天,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江同学告诉我,当时丁总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给他:你永远不要相信或重用这种人,总是说“我没有做好……,是因为……;如果给我某些条件……,我就能怎么怎么样……”。
此刻,我似乎理解了史蒂芬·柯维为什么把“积极主动”作为重要习惯,列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之首,并作为“个人愿景的原则”。
最后摘录柯维在本章节的开篇语,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分享给读者诸君: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 End -
觉得有启发或帮助,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关注, 互动交流您的看法!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写作观念,为爱前行——《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七 文章修改,回归初心——《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六 文采提升,软装定位——《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五 写作排版,硬装房屋——《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四 写作标题,吉日封顶——《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三 写作框架,明细结构——《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二 卡片写作,打好地基——《写作七课》学习心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