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凡墙皆是门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6-15 19:57   江苏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是石一磊的第226篇原创文章


在苏东坡传记的诸多版本中,我比较喜欢纪云裳的《苏东坡传:我只是个有趣的凡人》。


你如果对苏东坡的诗词感兴趣,可以选择林语堂版或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如果想了解苏东坡的哲学思想、史学、美学地位,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是不错的选择;对于追求真实历史细节的读者,李一冰版可能更适合;而想要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可以选择盖龙云版或《苏东坡:一个快乐的天才》;但我,独爱纪云裳的版本。


本书作者带领读者用现代的个人主义视角,和苏东坡本人的轻松人生态度,如同欣赏一件造物者的艺术品一样,来接近苏东坡的趣与才。看苏东坡如何在起起落落的人生里,把庸人的苟且,乐呵呵地活成了极有品位的诗与远方。


筑城造堤、党争流放、作诗做饭、酿酒制墨、画画瑜伽、调侃自嘲,在他人心中有千钧重量的种种大事小情,都是东坡眼里的人间欢愉。因为,当一个人内心丰满了,外界万物便都可任他随手赏玩。


正如作者在书的封面所描写的:从微笑琐碎,到千钧重量,都是他眼里的人间欢愉。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本书作者分五个章节,通过对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描述,从一个凡人的角度来着笔,更加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是如何活成“有趣的凡人”的。


苏轼画像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中,读到“平安蔬菜杀头鱼”这一段时,我是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八月十八日,苏轼因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党争,遭人诬陷,被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入狱后,苏迈每天都会去给父亲送饭,父子之间为了传递监狱外面的情况,约定了一个“平安蔬菜杀头鱼”的暗号。


但有一天,苏迈要出城借钱,便托付亲戚去给父亲送饭。那个亲戚并不知道送饭的奥秘,只知道苏东坡是个“吃货”,还特意给他送去一条精心烹制的鱼,怎料苏东坡一顿饭竟吃得双手颤抖,亲戚也不知缘故,只能回来把情况告诉苏迈,此时的苏迈才拍腿而起,但也只能是干着急。


而狱中的苏东坡却是夜不能寐,不禁在关押他的深井中,仰天长叹。遂写下了两首绝命诗,托人寄给子由(他弟弟)。愿有来世,再与君为兄弟,续夜雨对床之约。

《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好在,狱卒梁成是个仁义的好人,更是苏东坡的铁粉,在乌台监狱,他每天都会给苏东坡打洗脚水,更不用说把绝命诗帮忙送出监狱了。


只是,后来子由拒收这封家书,后人猜想他是希望这两首诗被皇帝(宋徽宗)看到,因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苏东坡没有对不公平待遇的抱怨、没有对被关一百多天的吐槽,有的只是作为兄长的担当与情谊、有的更是对妻儿的怀念和身后事的嘱托。


所幸,这封信后来果真辗转到了皇帝手上,如子由所料和期望,皇帝在诗中看到了一个臣子的忠义和磊落,不禁被深深触动了。加上后来苏东坡的众多朋友(范镇、张方平、吴充、王安礼、章惇等)和光献太皇太后的求情,尤其是曾经的死对头“政敌”王安石都上书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一个人在为难之时,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并不稀奇,但如果昔日的敌人也为他求情,说明了什么?皇帝动心了。


这场无妄之灾,让苏东坡在乌台的枯井里待了一百零三天后,终于重回人间。


苏轼 《治平帖》卷 现藏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出狱后,并没有因为乌台诗案而挫伤他写诗的锐气,依然下笔如神、整齐如刀;也没有影响到他对生活的热爱,更没有影响他作为一枚吃货的本色。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也是在他被贬黄州后才创造出来的菜肴。


据考,他出狱的当天正好是除夕,几杯酒过后,他在《出狱次前韵两首》中写道“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此等豁达,该要何等的“乐观”才能配得上?


确实,苏东坡没救了,乐观得没救了,大度得没救了。


卡夫卡说:“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苏东坡何尝不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呢?


但是,他自己的这个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底色呢?我思索良久,不得其解。


苏轼行书墨迹《归去来兮辞》


正巧,前几周,罗胖在做《文明之旅》节目过程中,特意从西安驱车赶往四川眉山三苏祠加了一期直播节目《罗振宇在三苏祠夜读苏东坡》。他在这期节目中,引用了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这句话就是:凡墙皆是门。


那一瞬间,觉得这个词形容苏东坡特别合适,但又说不出具体好在哪里,于是我便去查找这句话的出处。


有的版本说,这是一句禅语,来源于佛教故事,寓意着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的、苦难的、阻碍的事件,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蜕变的契机、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


也有人说,这句话出自于加缪,与我们古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异曲同工。如果我们,都能有把横亘在面前的墙视如门的智慧,则人生之路尽是通衢大道。


还有的观点认为,凡墙皆是门表达的是两层含义。一层是禅语,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看似阻碍的事物实际上提供了通往另一面的可能性;另一层,表达的则是从生物学和生命哲学的角度,用来描述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并演化出新物种的过程。


无论哪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都强调了转变视角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都传递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或挑战,都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你看,这不正是苏东坡的写照吗?正如他自己在《春渚纪闻》所说:“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而这样的基调,在《定风波》中则发挥到了极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凡墙皆是门,凡障皆为路!





- End -

觉得有启发或帮助,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关注, 互动交流您的看法!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石一磊
生命中很多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以你始料未及的方式不期而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