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日常的深处(之三)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8-11 18:23   江苏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是石一磊的第233篇原创文章



很多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这个场景,怎么这么熟悉,好像曾经发生在我身边过。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常常有这种感觉。反正,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或者是随着开始留意身边的小事,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频次也越来越多。


接下来的两个细节,完全不经意,却瞬间让我回想起了儿时的记忆





 A 

"嬉水与水上学"



202483日,晴,星期六,30-40

小区里面有一片文化石和草坪组成的景观,草坪的中间种了一棵迎客松,松树边上有个大石头,草坪的四周用青石板整齐地砌好了一圈水沟,水沟里面的地面是用带孔洞的不锈钢铺起来的。


这个亲水景观工作日的时候不放水,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便会注水,既增添节假日氛围,又方便孩子们玩耍、嬉戏。


吃完晚饭,下楼倒垃圾时,正在玩水的兄妹俩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们分别穿着半高的靴子,在水中不停地蹦跳着,玩到尽兴处,妹妹更是直接把靴子脱下来当勺子用,直接装水往岸上的地面上倾倒。孩子的父亲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他们,见我驻足观看,朝我会心地笑了笑,我则报以回忆童趣般地回应。


看着眼前兄妹俩的嬉水戏耍,我瞬间想起了我儿时上学的路。


那时候,村里的学校只能读一、二年级,三到五年级则要去大队的中心小学就读。


从村里到中心小学大约两华里半的路程,去学校的路线有很多条,但无论走哪条,都要路过一条港(大约宽5-10米的水渠)。


平日里,我们都沿着常规路线,路过张家洲,走最近的路线。但是张家洲村后过港的桥面非常低,只要涨水则必淹。


比张家洲过港的桥面略高的就是杨模畈村头的桥,但涨水如果略微厉害的时候,也会淹没。


剩下两座较高的桥分别在张家洲的村口和杨模畈的村后面,这两条路线上学都绕道较远,如果不是遇到特别大的洪水,我们一般不走这两条路线。


所以,在夏天的涨水季节,我们蹚水过河去上学,就成了常态。


每当涨水季节,父母也知道,我们蹚水过河是必然。那时候的家长不像现在这样,送孩子们上学,家长有忙不完的农活,孩子们放养才是常态。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蹚水过桥的技巧和团队配合精神。每当要涉水过河的时候,大家脱掉鞋袜,打着赤脚,夹紧脚趾头,一步一步挪动着步子,沿着水流的上沿,从石板桥上,手牵着手一起过河。


这样,既不容易打滑,又能互相有个照应。一般走在两头的都是比我们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


此刻,看着两个孩子尽情地在水里跳着、蹦着、用靴子装水又倒水……各种嬉水的快乐与童趣,想着我自己小时候与同伴们蹚水过河去上学的经历,这都是我们真实的童年,快乐的童年





 B 

"家法与挨揍"



2024810日,晴,星期六,30-39


我正起身,端着刚吃完的饭碗从餐厅往厨房走的时候,吧台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我探头一看,见是父亲打来的,顾不得放下手上的碗筷,赶忙接听了起来。


“在哪里呀,吃饭了没有?”父亲每次打电话过来,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开场白,因为他一般都是在吃饭的时候,尤其自己弄了几个好菜的时候,一准会给我打电话过来。


“在家里呢,刚刚吃完饭。”就这么简短的两句话,我已经知道父亲又没有佩戴助听器。我一边把碗筷放下,一边提高嗓门回应着父亲:“你晚上吃了什么呀?”


“我煮了粥,炒了青菜,还有中午没吃完的肉。刚刚吃完晚饭,丽萍又送来了好多米粑……”


“哦哦,这个时候做米粑,是不是家里人看她难得回来,特意做给她吃,解馋的吧?”我一边回应着,一边问父亲。


“我刚刚给你二姐打电话了,才知道是丽萍的三女儿一周岁了。”父亲接着说:“开始不知道,前几天丽萍带了老大、老二过来玩都没有说,要不然就该给老三也带个红包。”


“哈哈,你这个老太公,心意到了就好,以后过年再包也一样的。”我宽慰着父亲。


父亲多年养成的习惯,虽然他已经快90岁了,但是因为我长年不在家,家里的人情往来,依然是父亲在张罗安排。


老人就是这样,手背手心都是肉,那个娃、那个子孙辈,他都惦记着。


我把父亲的这点心意转告丽萍,她则给我分享了另外一个关于“米粑”的儿时故事:


“11岁的时候,清明节期间,我妈妈做粑,叫我拿一碗送过去马间桥给外公吃(那个时候外公在马间桥卖化肥),结果我不愿意去,给我妈一顿胖揍。我记忆犹新,现在只要吃米粑,我就想起这件事。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我妈只打过我这一次。给糖吃全忘记了,打一次记一辈子。”


我听完她分享后,调侃道:


“原来是记得这个揍带来的连锁反应:米粑、没送给外公、挨揍;米粑、送给外公、要不然还要挨揍……”


我们不禁感慨,以前的教育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我调侃她,是不是现在应该准备三根棍棒,老大、老二、老三每人一根,而且把名字也取好,要有特色、且有纪念价值,比如:金箍棒,米粑棒,11棒,……娃娃们需要接受传承教育的时候,就请家法。


不料丽萍告诉我,已经有了,是一把戒尺,而且美其名曰“家法”。现在老大老二如果犯了错误,就自己主动请出“家法”。


极好,极好,看来“米粑棒”传承下来了。


我们这一代,谁小时候还没挨过几根“棍棒”呢!



写在后面: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嬉水、淌水都是天真烂漫童年的必备内容,家法、挨揍不一定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必修课。


无论哪种亲子玩乐,无论哪种教育方式,无论圈养、无论散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


若干年后,当某个场景突然浮现在眼前时,能激起我们的记忆,无论是美好的、痛苦的,又或是甜蜜的、苦楚的,不管怎样,这都是专属我们自己的,一切都值得铭记。




- End -

觉得有启发或帮助,点个“在看”,转给朋友们



欢迎关注, 互动交流您的看法!




- 推荐阅读 -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石一磊
生命中很多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以你始料未及的方式不期而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