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情感常常被认为是个人化和主观性的体验,但实际上,情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化和结构化过程。这篇文章通过探讨情感如何作为反映和持续强化国际关系的场域,论证个体情感如何在国家间的政治互动中被生产。文章将情感视为个体与结构交汇的重要讨论空间,揭示情感是如何被社会化和政治身份影响、建构和塑造的,并进一步规范为“允许的”或“不允许的”。情感作为建立“我们”和“他者”之间边界的手段,通过强化群体内部认同和对外部的排斥,将情感赋予特定的社会意义,从而塑造集体的身份与对立关系。在战争、冲突和国家间的历史争端中,情感如愤怒、悔恨和恐惧,常常被用作建构国家身份和维持集体记忆的工具。例如,战争纪念活动不仅是在哀悼逝者,铭记史实,也是在通过情感维系国家的政治叙事和集体认同。在多重权力结构框架与个体的复杂关系中,我们为什么、如何以及在何种场景下表达或被期待表达爱或恨、愤怒或内疚?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星标 “Political理论志”
不错过社会科学前沿精彩信息哦
具体操作如右 →
谁应该感受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情感政治解析
谁应该感受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情感政治解析
摘要:
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的大量文献探讨了情感如何影响政治认知(political perceptions)和行为,以及国际角色如何试图操纵、利用或展示情感以达到政治目的。然而,较少的研究关注政治斗争也会集中在个体身上:谁可以或应该感受什么情感,以及谁的情感更重要。本文提出了情感的分配性政治(distributive politics of emotion)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可以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争议逻辑。第一种形式是情感义务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obligation),涉及行为体感受并表达特定情感的义务;第二种是情感权利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entitlement),关注行为体被允许感受或不感受某些情感的权利;第三种是情感优先等级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deference),规定了哪些个体的情感应该受到优先考虑。本文以这些形式为框架,探讨情感政治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开,并强调这些斗争对国际关系的潜在影响。
作者简介:
Karl Gustafsson 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关系系
Todd H. Hall 牛津大学国际关系系
编译来源:
Gustafsson, K., & Hall, T. H. (2021). The Politics of Emo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o Gets to Feel What, Whose Emotions Matt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65(4), 973–984. https://doi.org/10.1093/isq/sqab043
本文作者:Karl Gustafsson 和Todd H. Hall
本文提出了情感分配政治的理论框架,强调情感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中心。这种情感政治可以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是情感义务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obligation),即行为体感受和表达特定情感的责任或义务;第二是情感权利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entitlement),关注行为体感受或不感受某些情感的权利;第三是情感优先等级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deference),探讨哪些情感应被优先考虑或尊重。这三种形式反映了情感政治的不同维度和逻辑,它们分别涉及义务的履行、权利的保障以及等级的设定。
尽管情感政治在日常微观层面的政治互动中无处不在,我们认为,这些动态也同样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关系的宏观层面。例如,在国家之间的互动中,情感义务、权利和尊重等级的争论常常以政策辩论、外交声明和社会规范的形式展现。这些争论不仅反映了国家之间的权力博弈,还揭示了情感在塑造国际秩序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我们希望更深入地理解情感如何在国际关系中成为一种分配性资源,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国际政治的意义。
情感与国际政治
情感(emotions)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内在体验,更是一种具有社会结构性意义的现象。它们是人类互动的核心元素,同时深深嵌入到政治行为和文化规范之中。在国际政治中,情感不仅塑造国家行为体的认知和决策,还成为政策争论和外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感受模式,这些模式以特定的社会命名和逻辑出现,比如愤怒(anger)、自豪(pride)或羞耻(shame)。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共识性意义”(consensus meaning),情感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内在状态,而是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建构和重构的产物。情感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赋予情感的意义,最终被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从而显得具有稳定性和客观性。这些情感具有社会赋予的意义和功能,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或心理学上的现象。无论情感是否为普遍的生物学现象,或是通过认知与情感成分构成的社会建构,情感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其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引导性功能上。
在国际政治的框架下,情感并不是直接可以分割或分配的资源,而是通过表现形式(representation)进入社会和政治领域。情感表现使情感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呈现,因为我们无法直接接触他人的内在情感体验,只能通过他们的表情、话语和行为来理解这些状态。这种表现不仅包括具体的情感表达,还包括抽象意义上的情感调用、场景假设,以及为特定群体赋予的情感价值。
在情感政治中,感受规则(feeling rules)起着核心作用。感受规则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对语言和非语言情感表达的适当性所作的社会规定。这些规则通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反映了社会共享的情境理解,包括其中的权力关系、等级结构和价值判断。感受规则可以提供一个关于某个行为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和表达的逻辑预测。当情感表达与感受规则的要求发生偏离时,可能会引发对行为者内在状态(interiority)的质疑,包括其信念、态度、价值观和欲望是否与现有规范一致。
因此,感受规则不仅塑造了行为者向他人表达和叙述情感的方式,还规范了他们对自身情感的管理。它们使情感的生活化和表现形式在外部——甚至是内部——得到评估。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政治主张提供了逻辑基础,决定了在某种情境下哪些情感是应该的、合适的、可被接受的,或者潜意识中应该被感受到的。
当个体级别的行为者共同接受并遵守感受规则时,这些规则的影响可能显得无关紧要,或者被视为自然存在的。但感受规则的存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显现出来:对偏离行为的社会暗示和制裁、对规则模糊性的辩论、当感受规则的期望发生分歧和冲突时,或当行为者公开反抗这些规则时。感受规则不仅规范了情感的社会表达,还在情感政治的争论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三种情感政治形势
情感义务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Obligation)
情感义务政治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政治,其核心在于要求特定群体或行为者感受特定情感的责任或义务。这种政治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种规范性预期,使某种特定情感成为在特定情境、背景或问题中被期待(或必须发生)的情感反应。例如,这种情感可以是负面的(如愤怒或内疚),也可以是正面的(如满足或自豪)。
情感义务政治最具争议的地方在于每个个体和标准之间的情感期望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对情境或问题的解读不同,也可能是由于不同个体与期待目标在价值观、信仰或关注点上的内部差异。此外,情感义务政治可能质疑某一目标的情感能力,认为其无法感受到应有的情感,或者没有正确表达这些情感。例如在国际政治领域,一个在隶属侵略者国家的个体没有表现出内疚的行为者可能被指责为没有正确理解情境,或者被视为情感能力不足。
尽管情感义务的目标是让目标群体真正感受到某种情感,但由于内心状态无法被直接观察到,情感义务政治往往更加注重外在展示的行为和话语表现。行为者需要通过外部表现来符合期待的情感规则,并避免任何与此规则不一致的表达。对于那些无法满足情感要求的目标,可能会被指责为“表面表演”或出于政治目的的两面派行为。在极端情况下,情感义务政治可能更严格地要求个体提供其情感真实性的证明。
情感权利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Entitlement)
情感权利政治是一种基于权利的政治,其核心在于争取感受或不感受某种情感的自由。它围绕行为者认为其有权感受某些情感的主张展开,并且通常以保护情感自由为目标。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政治的推动者可能试图废除某些感受规则,或者要求从这些规则中获得豁免。他们可能批评现有的价值体系、社会规范或文化叙述,认为这些压制了他们自由或正常的情感表达。例如,他们可能主张,自己有权感受不同于主流期望的情感,或者以与现行规范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另一些情况下,推动者可能直接将目标对准某些外部条件或行为,认为这些因素阻碍了他们感受期望中的积极情感,或者强迫他们承受不想要的负面情感。例如,一个群体可能要求改变某种霸权意识形态或社会环境,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外部因素剥夺了他们感受自豪或安全的权利,或者强迫让他们感到羞耻或恐惧。
这些主张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可以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个人或群体自由抒发情感的条件。因此,情感权利的主张往往伴随着要求现实世界发生特定改变。与此同时,也可能出现反对声音。这些反对者可能认为,推动者过于敏感,要求的改变没有必要,或者针对的目标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他们还可能以竞争性主张回应,例如提出另一群体的情感优先权,来与推动者的要求形成对抗。总的来说,情感权利的政治是围绕情感自由展开的一场较量,它不仅是对外部规范的挑战,也是对自身情感生活主权的维护。
情感优先权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al Deference)
情感优先权政治关注的是哪些情感应该受到优先考虑或尊重。其核心是确定在社会、道德或政治上,哪些群体的情感具有更高的优先性,并因此需要更高的重视。
这一形式的政治通常通过道德诉求展开,例如补偿牺牲(compensates service and loss)、回应不公正的痛苦(undeserved suffering and victimhood),或承认某些群体的情感生活在道德上具有更高地位(greater moral status)。情感优先权的政治通常依赖于道德上的优先考虑诉求。它可以基于一种道德经济的逻辑,通过优先权来补偿服务和损失,试图解释不应得的痛苦和受害者身份,或者回应因自我牺牲而产生的道德债务。它还可能诉诸于社会共同认可的关切等级,将某些群体的情感生活赋予更高的道德地位,例如儿童。它常常通过以下语言表述:“我们必须尊重某某群体的感受”或“这一决定会对某某群体造成怎样的情感影响”。
围绕情感优先权的争论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核心,也可能扮演辅助角色。它可能是更大范围认同斗争(recognition)的组成部分,在这些斗争中,情感优先权与对尊重、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其他要求相伴而行。或者,它可能被用来为某一特定的政治立场或政策提供正当性,成为政治行为者可以利用以谋取自身优势的一种资源。
身份、民族国家、与集体记忆
情感的国际政治(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Emotion)深刻嵌入于身份(identity)、民族国家(the nation-state)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交汇之中。身份类别不仅是集体认同的基础,还为围绕情感义务、权利和优先权的主张提供了依据。在国际政治中,民族国家作为一种集体身份形式,常常成为情感争论的重要场域。
民族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形式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通过想象、表达和行为得以存在(如“想象的共同体”)。尽管如此,民族仍然经常被叙述为具有情感经历的群体,其成员因为被赋予共同特征而被链接在一起。这些情感既可以是正面的(如自豪、喜悦),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屈辱、哀悼)。归属于一个民族往往与感受该民族的情感密不可分。
现代民族国家形式将国家的合法性与其表达、保护和提升民族情感的能力紧密相连。国家通过与民族的联系主张政治忠诚,同时成为民族情感和民族感受规则的培养者、保护者和倡导者。国家可能通过塑造公民或主体对民族的情感义务来建立忠诚纽带,例如促使其感受爱国主义、自豪感或悔恨感。此外,国家可能在国内外推进情感优先权,以承认民族英雄主义、牺牲和受害的叙事。
情感义务、权利和优先权不仅在国内产生争议,也在国际层面上塑造国家间的互动。例如,一个国家可能试图将其情感义务施加于另一个国家,或者捍卫本国国民的情感权利不受外部干扰。此外,国家可能寻求国际上的情感优先权,要求国际社会尊重其民族情感,同时也可能回应或拒绝他国提出的类似诉求。
这一过程中,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集体记忆不仅是关于过去的叙事,还关乎情感的传递和分配。记忆中的事件可以影响国家身份,并为情感义务与权利提供历史依据。例如,某一历史叙事可能赋予某些群体感受自豪或愤怒的权利,同时对另一些群体施加感受悔恨或羞耻的义务。记忆的争夺与叙述因此成为情感政治的核心,而这种政治又进一步形塑了国家间的关系及其历史遗产的认知。
总之,情感的国际政治通过身份、民族国家和集体记忆的框架展开,其争论不仅反映了历史遗留问题,也揭示了权力和情感在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交织关系。
结论
政治行为者不仅争夺资源和思想,他们也争夺情感。我们提出情感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emotion)的概念,其核心围绕“谁应该或能够感受什么情感(who should or can feel what)”以及“谁的情感重要(whose feelings matter)”展开。这种争论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策略,包括试图定义和强加感受规则(feeling rules)、质疑情感主张背后的理解和解读,以及挑战某些群体情感被优先考虑的基础。
情感政治不仅局限于特定的历史争端。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情感冲突中看到它的表现。例如,围绕受害者情感尊重(deference to the feelings of victims)的政治争论,可能涉及9/11事件中遇难者及其亲属的感受;在国际争端中,它可能表现为对某些文化或群体情感表达的压制或挑战。情感政治也贯穿于对殖民主义、奴隶制、大屠杀和内战遗产的处理之中,这些问题通常涉及谁的情感在塑造纪念活动、纪念物及其象征意义时更为重要,谁有权感受自豪或愤怒,以及谁有义务感受悔恨或羞耻。
我们在此提出的概念框架,旨在揭示并使这种持续存在的情感政治斗争的逻辑清晰可见。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微观层面的情感动态,还揭示了情感政治在国际层面如何展开,特别是在国家行为者之间的互动中。
此外,情感政治的框架对身份、民族主义、认同(recognition)以及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领域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它揭示了这些领域中的争论如何因情感分配后果的关切而被强化、激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驱动。展望未来,这一框架对于国际关系中关于等级制度(hierarchy)和抵抗(resistance)的讨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围绕情感义务、权利和尊重等级的政治斗争既是权力关系的延伸,也是其对抗的场域。
更广泛地说,这一框架为我们重新理解政治的本质提供了工具:关于“谁可以或应该感受什么情感”以及“谁的情感重要”的问题,本质上是深具政治性的议题。通过关注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