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老刘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八)(上)

文化   文化   2024-06-22 13:03   辽宁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放在《孟子》七篇的最前面,是因为圣王之道以仁义为首,所以把梁惠王问利国,孟子以仁义应对,放在七篇之首。本篇共二十三章,分为上下两卷。

王说(悦),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作“悦”,孟子就“以羊易牛”这件事情,肯定齐宣王是一位有仁术的君王,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忖[cǔn]”是推测,揣度;“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大意是说别人有什么心事,我都可以揣度出来。“夫子”指孟子。“戚戚”是内心有所感动的样子。

齐宣王听了孟子关于“以羊易牛”的一番话,心中非常高兴,于是说:“人心是难以测度的,惟有真正相通相感才能共情共知。《诗经·小雅·巧言》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的正是夫子您呀。以羊易牛这件事情是我做的,但反求吾心,对于以小易大的缘故,是茫然不知的。夫子您能由这件事推究出真正的缘故是见牛不见羊,心中至诚恻怛之念发动回想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堂下因恐惧而颤抖的待宰之牛,不忍的初心发动,才有后面以羊易牛这件事情。夫子您的一番话,简直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让我非常有感触。但这一点点心动,在我看来是极其微小的,能济得了什么事呢?夫子您却说此心契合于圣王之道,以此可以王天下,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还请夫子仔细说一下。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复”即“禀白”,指对下位者对尊长报告表白等。在此处是“告诉,回答,回覆”的意思。“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秋毫”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秋毫之末”指这种细毛的尖端,非常细微且难于看清楚的部分。“舆”是载物的车厢,“舆薪”即装满车厢的薪木。“恩”字本义是好处,即《说文解字》所谓的“惠也”,在此处指情义、厚待等。“不为”指不愿意去做;“不能”指超出能力范围而做不到。

孟子就齐宣王的不明之处,予以引导解释,举例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的重量,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薪木。’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人不可能具备举重物的力量却不能举起轻物,亦不可能具备看清楚微小之物的视力却看不见庞然大物。”

孟子接着说:“大王既然知晓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也就知晓了保民王天下并不是什么难事。道理很简单,禽兽和人不是同类,恩及禽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民众与我是同类,恩及百姓则是容易做到的。大王您能做到不忍一牛之死,这是恩及禽兽,恩泽的程度相当于‘举百钧、察秋毫’;而这样的恩泽不能施加到百姓身上,这相当于是‘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恩泽能施加在困难的地方,却不能施加在容易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举得起百钧的人说拿不起一根羽毛,那是他肯不用力,如果肯用力,又有什么难的呢?眼力可以看清楚秋毫末端的人说他看不见整车薪木,是因为他不肯用眼力,如果肯用眼力,又有什么难的呢?百姓不能感受到君王的恩泽,只是因为君王不肯如此而已,如果君王肯保民济世恩泽天下,又有什么难的呢?所以说,君王可以王天下而没有做到王天下这件事,是能为而不为,并不是不具备王天下的能力。如果肯为,只需要以爱牛之心推而广之,保民王天下又有什么难的呢?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齐宣王问孟子说:“夫子您说我没有做到王天下,是因为‘不为’而不是‘不能’,‘不为’的情形和‘不能’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回答说:“泰山如此巨大,北海如此宽广,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挟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这是真的不能,而不是不为;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为,而不是不能。不为和不能的区别只是如此。大王您有不忍之心,以此自然可以保民济世王天下。不能王天下,并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这样完全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而是像‘为长者折枝’这样完全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王天下显然是因为‘不为’,而不是因为‘不能’。恩泽天下只是由心中之仁爱恻怛之念扩充推广而已,人皆有此仁爱恻怛之心,只需顺应此心而发用流行,即是王天下之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老吾老”的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指敬老事老;后一个“老”和“人之老”皆指父兄尊长之类。“幼吾幼”的第一个“幼”字也是作动词用,指抚育幼小;后一个“幼”和“人之幼”皆指子弟后辈之类。“运于掌”指浅近易行,治理天下如掌中物一样是可以轻易把控操纵。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刑”是“正”,“寡妻”是谦称,即寡德之妻,按照《白虎通·嫁娶篇》云:“天子诸侯一娶九女”,一个正妻,八个妾,“寡妻”指文王的正妻;“刑于寡妻”即“正于寡妻”,意思是周文王以自己的至诚之德扩充推广,先是影响自己的正妻,使之得正。“御”字在此处是“进”的意思;“以御于家邦”即以此德推广扩充推进到家和邦国。这句诗的意思和《大学》中的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差不多,即周文王以己之至德(明明德)推广扩充开来,自近而远,从正妻开始,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扩大来教化整个的家族(明明德于家),乃至于整个邦国天下(明明德于邦国天下)

“以大过人者”即“以大,过于他人者”,譬如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等,在己德和功业上,能够大大地超越别人,使他人望尘莫及的人。

孟子接着说:“王天下这件事情是非常容易的,只是把心中至诚仁爱扩充推广而已。譬如自己有父兄尊长,自己能做到尽心尊敬事奉,以自己‘老吾老’之心扩充推广开来,使百姓以自己为榜样,效仿自己‘老吾老’之心,都能尽心尊敬事奉自己的父兄尊长;自己有子弟后辈,自己能做到尽心抚育爱护,以自己‘幼吾幼’之心扩充推广开来,使百姓以自己为榜样,效仿自己‘幼吾幼’之心,都能尽心抚育爱护自己的子弟后辈。这样一来,天下无论老幼,皆能被自己的至诚仁爱所泽及。以此治理天下之大,就如掌中物一样是可以轻易把控操纵,王天下又有何难呢?

《诗经·大雅·思齐》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周文王以至诚仁爱之心,扩充推广至家则家齐,扩充推广至国则国治,究其根本,只是本心之运用而已。所以,为人君能把自己本来具备的至诚仁爱之心扩充推广出去,其恩泽足以覆盖四海之大,保民济世王天下又有何难呢?如果不能扩充推广出去,则难免众叛亲离,即便枕边的妻子,也很难能安养保护,更何况保四海之民呢?

古代那些功业隆盛的人,譬如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等,在己德和功业上,能够大大地超越别人,使他人望尘莫及。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本领,他们不过善于扩充推广自己的至诚仁爱之心而已。今天大王您能以至诚仁爱之心恩及禽兽,而不能以此恩泽及百姓,与古圣先贤的善于扩充推广刚好相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的这段话,是重复强调不是齐宣王“不能”,只是“不为”而已。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刘长志
刘长志,儒学学者,知名作家。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以循理恬愉为务,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其志以正本清源为己任,甘为木铎,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