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卦梳理
此前在石家庄游学活动中分享的内容是履卦学习体会。分享包括三部分内容:学易注意事项、履卦的义理、孔子的履道。
一、学易注意事项
1 儒家角度学习《周易》
刘老师在《易经》开班课时提到:“吾辈学习《周易》,目的就是洞悉天地万物所依循的法则和秩序,并在这个基础上顺应天命之性,以一腔浩然之气坦坦荡荡行于世间,做到真正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段话阐述的儒家角度有三点。
第一,《易经》是万经之源,谈天道和人道,阐述人如何法天则地,是儒家的源泉。
第二,《易经》不离“为己”的根本,不可尚玄好奇,不可追逐事功,谨防“智者过之”。
第三,学习《易经》的落脚点是入世治世、修己安人,努力朝着《礼记》所言“夙夜强学以待问”,朝着孔子所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方向努力。
2 思维不可固化
易与天地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凝结圣人智慧。不可懂一点就沾沾自喜,也不能陷入固化思维。
首先,学习站位是居于天道,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加入感情色彩,不陷入好坏判断。对卦从阴阳消长盈虚的方向理解,对爻从时位关系的变通理解。《易经》涵盖象数理,要有想象能力,要有逻辑思维,更要回到心上体会义理。以心学为基础理解,不可拘泥于象数。人生路比作大道,《阳明心学》是驾驶手册,《易经》是路况说明。
其次,学习要有次第,遵循“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参考刘老师建议,先学王弼的《周易略例》,对卦、象、彖、爻的概念和关系全面梳理,再进入具体卦学习会少走弯路。以乾坤为易之门,再系统学习各卦,再学《系辞》逐步贯通。就一卦而言,卦名和卦象是第一步,名字的准确理解体现在一卦的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履卦的履字是践履,讲入世践履的一卦。卦象是上天下泽,定位清晰。入世践履的法宝就是用礼来区分尊卑秩序,各正其位,故说“履者,礼也”。然后是卦辞,卦辞一般简洁抽象,不好理解。孔子作彖辞,从卦名、中爻和卦体这些角度对卦辞进行阐明。明彖以后就能对一卦有整体理解。再进入爻位,理解六爻的关系道理,这里要有想象能力,但始终围绕卦的大形势。爻辞一般从具体场景解读,但不可拘泥于场景,要举一反三,这是明爻通变。
象也者,像此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效有正效,也有反效。一阴一阳之谓道。爻辞已经告诉我们凶、吝、厉这类情况,就要引起注意,思考该如何调整。爻辞是游走于私欲和天理之间的表达。比如乾卦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就要注意无位之地不可亢,注意功成身退,亦可善终。
再说一下意、象、言的关系。《周易略例.明象》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根本在于打通义理,对于言和象都是通向义理的路径。举例,如果没见过大象,再多的文字和照片都不如看到大象所感知的真切;如果没尝过榴莲,再多的文字和照片都不如吃一口所感知的真切。真正的明理是心上明白并能践行,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易为君子谋
学易的目的是为己,提升认知,改善生命质量。人情事变无不包含在64卦384爻之中。创业在屯卦,教育在蒙卦,恋爱在咸卦,夫妻在恒卦,争讼在讼卦,断案在噬嗑卦,打仗在师卦,等等。吉凶悔吝,得失之象。吉凶不是简单的自以为的得失,而是基于大道的本然如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高高在上,谨记自己也身处道中。学易明理,可以趋吉避凶,但更重要是行道以德。文天祥、史可法不占而知必死,但留取丹心照汗青,求仁得仁,对个人而言身死为凶,但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这对中华民族是吉。
风天小蓄卦的九三爻辞说,舆说辐,夫妻反目。不是说一定就要反目,而是提醒我们下乾三爻走到尽头,九三阳居刚位,难以做到复而吉,易被邪曲小人带偏,面对乘刚蓄止的六四,力量相反,所以反目。很多君王开始励精图治,有一定成果后就飘了,唐玄宗是个例子。很多企业草创之时,坚守使命取得成绩,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忘掉初心,唯利是图,小人乘虚而入。所以对于九三爻辞所言“夫妻反目”,可以理解为君臣失位,小人当道。如果君王以此为诫,不忘初心,对蓄止自己贤臣从谏如流,就能继续正室正国。
同理,乾卦九三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做不到努力且惕,就会有咎。小蓄卦和乾卦虽然形势不同,但下乾的九三爻都是危机四伏,这是三多凶的道理。
《系辞上》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传习录》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从体用关系理解,易之用不离万物,只有在易之用当中去体会义理。君子和小人都可以学易,都可明理。但区别在于用世方向是天理还是人欲,是公心还是私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屡卦的义理
《说文》:履,足所依也,履字本意是践履、走过的意思,比如履约、履职、如履薄冰、履霜坚冰至。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甲骨文是敬神的器物,礼仪礼器都是工具,关键是让百姓心有敬畏,循理而行。这是理解礼的关键。
《礼记》:修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的范畴从个人到社会,小到吃饭合影的坐次礼让,大到阅兵典礼和国事访问的外交礼仪,主要目的让人心存敬畏,节制欲望。
《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是天理在人类社会的彰显。天和泽上下定位,自然本就如此,风云草木之动代表天道而动,泽中涟漪倒影相呼应。圣人据此区分人伦秩序,制定礼法,节制欲望,导正民心。父子君臣的秩序是位决定的,要注意我们礼敬的是那个位,否则一旦对方德行不足,很容易被贪嗔好恶带偏而失礼。正如日常开车行使在路上,各自行驶在道上,遵守交规,当遇到路口错车汇车,当礼让为先,交通秩序才能畅通和谐。
履卦在小蓄卦之后。《序卦传》曰:“物蓄然后知礼,故受之以履”。小畜与履都是一阴五阳之卦,小畜卦六四阴爻在上卦,以柔畜刚;履卦六三阴爻在下卦,以柔履刚。小蓄是一个组织有所成就和积蓄,欲望牵引,就要进入履卦,节之以礼。例如,商末积重难返,周文王以比卦九五之德,励精图治,经营西周,富以其邻,天下三分有其二,尝试蓄止纣王,结果德盛被疑,囚禁羑里,幸以推演《周易》传世。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周公制定礼法,完成履卦,为八百年周朝打下基础,影响至今。
2 卦辞和彖辞
下面看一下卦辞和彖辞。
履卦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
彖辞: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周易略例》说:治众者,至寡者也。故主爻是六三阴爻,六三下乘九二刚爻,上承刚健乾卦。卦辞用履虎尾之象,先看下图感受,踩老虎尾巴怎么才能不被咬?
唯有保持敬畏,以礼相待,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面对威严的父亲,儿女以孝礼相待,和颜悦色,父亲也能以慈爱相接。《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家中面对父母,哪怕父母有不妥之处,依然礼敬为先,语气委婉,注意时机,保持耐心,修己安人。面对强权领导,下属尽忠职守,外尽其礼,领导一般没有发作理由。彖辞解释能不咥人的关键是悦而应乎乾,六三上应上九,兑卦以阴柔之德上承乾卦阳刚,悦而不被伤,故得亨通。刚中正,是说九五有中正之德,行事刚健但以天下为公自然无疚,德业能显著于四方。文王说自己履虎尾,孔子说文王履帝位。
3 象辞
象辞说的是如何效法卦义,居天道入人事,一般用先王、后、君子作为主语。先王仅指君王,后包括君王和诸侯,君子包括君王到布衣,说的都是有教化之德的人。不同的卦采用的大象的主语会有区别,因为做有些事情需要有位置。比如《比卦》大象是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显然后和君子是干不了建万国的事情,所以用先王。
《履卦》大象: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上天下泽是尊卑上下各得其所之象。“仓廪实”之后容易纵欲牵引,外求不止,利字当先。君臣父子也有反目,逐渐沦为禽兽。君子效法履卦制定礼法,让人们守住上下之分,伦理秩序彰显,则民心安定,社会和谐。法也是礼的一部分,目的也是定民志,否则不法分子猖獗,人人自危,无法安定。儒家治世,礼乐治天下,政刑辅之,不能忘记礼乐是德之彰显,德之本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否则礼乐流于形式,就会借礼害道。《论语.八佾》讲的就是这些。
4 爻辞和小象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素,指没有装饰做作。初九是制礼之初,质朴为本,故用素。往是前进,阳居初位,没受外部诱惑影响,保持本色,素位而行,故无咎。
小象说独行愿,对应《中庸》的“不愿乎其外”,也就是君子坚守礼之根本,不被繁文缛节带偏。《论语.八佾》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其戚。”
这里的俭和戚,就是礼之本,内心本有,不需装点。《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把礼比成绘事,礼可以五花八门,素的本色是一样的,这跟初九的义理是呼应的。从治世角度,社会分工需人人在各自位置履行好责任,才可健康稳定运转。整个社会而言,普通百姓都处无位之地,要遵循素履之道。指点江山,越位越级,是需警惕的。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幽人是内明而外不彰显的贤人。九二是有位之地,但刚居柔位,被六三乘刚,受到压制和干扰,跟九五也不应。但居中能行于中道,不会索隐行怪,不耍小聪明,不特立独行,不标榜高尚,坦坦荡荡行于世间。九二说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持守正固,故能得吉。
《论语.泰伯》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这些看似好的品质一旦没有礼的约束,就会偏离中道,让人辛苦、害怕、作乱、刻薄,常好心办坏事。如地方官员或企业主管,能力比较强是能有所作为的,但不能标新立异,不能沽名钓誉,要做一个恬淡自守的幽人,在居中守正,自然就会得吉。子贡据金和子路受牛,是理解中庸之道很好的例子。虽然子贡不要奖赏不是为了标榜,但从治世来讲,道德水准太高,一般人做不到。反而子路救人受牛,引导普通人知恩图报和助人为乐,对治理是很好的。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至刚也。
六三是履卦主爻,有警示意义,印证三多凶。六三居位不当,能力不足却自以为是,盲目自信,腿脚不好还要走,眼睛不行还要看,就像踩到老虎尾巴被咬伤而得凶。武人是指没有自知之明的莽夫,跟幽人形成对比。
《系辞》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说的就是本爻,爻辞跟卦辞有了呼应,卦辞从卦德的内悦外健而言说不咥人,但六三爻从爻位不中不正且乘刚而言说咥人。也就是整个卦义是柔履刚不咥人,但具体爻义中有咥人的风险。类似小蓄卦卦义是密云不雨,就是蓄止而不得,但上九既雨既处,会有暂时的蓄止。
这一爻参考《师卦》六三爻辞“师或舆尸,凶”来理解,都是质柔爱刚的象。这一爻提醒我们,位极人臣或企业高层,要有自知之明,保持敬畏,忌刚愎自用,做德不配位的事情。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九四下有志刚的六三,上有刚健的九五,也有履虎尾之象。但九四阳居柔位,能如履薄冰,战栗而行,深知“伴君如伴虎”,对九五能柔顺事君,力挺九五,得到九五信赖,故终吉。小象说志行,是指得到九五支持,自己的志向得以实现,这跟初九的独行是不同的,因为九四是有位之地。
身居高位的诸侯或企业领导班子,能对上对下都尊礼而行,可以得吉。汉高祖时期的萧何和韩信的不同结局,也可以对照本爻。萧何位高权重,为不被猜疑宁愿自毁名誉,韩信居功要封齐王,最终命丧未央宫。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平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再造之功,但能如履薄冰,对上低调守弱,进退合宜,对小人敬而远之,常怀愬愬之心,功高不震主,得以善终。企业里面也是一样,身居高位,无论对老板还是对后生可畏的年轻人,可参考本爻。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九五是有刚正之德的老大,能决断大事。如是一国之君,可以征伐无道,制定礼法。但为何贞厉?因为履道尚谦,九五之位定制度无可厚非,如偏激独断就有后遗症,特别是没有征求各方意见,强制落实的话,就可能有危机了。就算考虑周全,但没有征求意见,下面人的面子没照顾到,明面上不敢违背,背地里执行也会打折扣。这就是贞厉的意思。这就是小象所说的“位正当”带来的麻烦,你是老大没人敢当面反驳,但活是下面人干,没有上下共识,就会出现麻烦。所以九五启示,身处君位之人,在制定礼法的时候,一定要包容兼听,哪怕心有笃定方向,也要想法共识,以谦逊的态度礼贤下士,获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这样礼法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来到上九,履道已成,开始复盘整个过程。视履考祥,就是审视履道实施情况,比如受礼和违礼的情况,以此来考查祸福征兆。《论语.八佾》描述的礼崩乐坏都是祸患征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有背后道理,需要根据发展调整和修订。旋是反复周旋,让礼法反复落实到日常五伦之中应对人情事变,故有大吉。能让礼法成行,泽被百姓,是值得庆祝的。
《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代之礼各有不同,但都有继承。礼法的传承是中化文化的绵延不绝。这也是“大有庆也”的理解。
简单小结一下六个爻,履卦的义理是柔履刚为主要基调。柔位的二、四、六爻都是得吉,因为戒惧以柔履刚,符合大形势要求。但三、五爻的武人和夬履分别是凶和厉,这是用刚的麻烦。初九虽无咎,也容易出问题,混得好周边人易记恨,依然要有潜龙的心态。这就是履卦各爻给我们的告诫。《系辞》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生活中处处有“虎尾”,视听言动都需要依礼而行,非礼勿履,否则就有“咥人凶”的后果。面对长辈、孩子、爱人、领导、客户等的时候,要明确彼此的位,结合不同场合随时切换,妥当应对,始终有个敬在心中。
生活中很多矛盾都可通过礼让来化解,特别是家庭这个场合,有时候往往越是亲近的人,熟悉而少了敬畏,越不在意礼的运用,音量态度不对,有时好事变坏事。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到社会和国家是一个道理。履道有成以后,就可以进入泰卦了。
三 孔子的履道
我们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在家能温润如玉,得到家人信任,在朝堂能恭敬严谨,坚守原则,始终围绕一个礼字。这是真正的心有敬畏,内尽其忠,外尽其礼,竭尽其力。这启发我们,家里是以情为主,少说多做,要保持温良恭顺,这是我要时刻反省的;单位是以事为主,厘清边界,注意名正言顺,谨慎小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回顾一下孔子正名的故事。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多次提到这个父子争国的故事。子路当时在卫国做官,想了解孔子的想法。当时,卫出公辄在面对逃亡的父亲蒯聩回来争国,子路希望孔子留在卫国做官支持卫出公。显然子路对孔子不够了解,看到的更多是“形而下”的事功。
孔子提出先正名,原因是上位者要按履道做到正己,才有教化的可能。这个故事中蒯聩和辄的关系是君臣父子的混杂,对理解礼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孔子希望引导父子礼让先回到父子有亲的人伦大义。结局很遗憾,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双双客死他乡。
兄弟让国的故事也多次出现《论语》,包括伯夷叔齐、泰伯三让,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人,以泰伯为至德。显然圣人对礼的重要性排序是在具体的事功之前的,这就是履卦大象的“辨上下,定民志”。
《传习录》44章,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阳明先生跟孔子心心相印,对孔子的角度做了解读。出发点还是回到人伦天理,先理顺父子之情。卫出公辄以礼迎回父亲,然后负荆请罪,说当年自己不得已接手国君,现在父亲回来完璧归赵,请父治罪。这份诚意感动父亲蒯聩,得到百姓支持和挽留,辄不得以率臣民尊蒯聩为太公,自己继续干国君,这样君臣父子全部理顺。名正言顺则礼乐刑罚顺利实施,百姓心有所定。这就是履卦彖辞的“柔履刚,悦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句概括了儒家的为政之道。无论是节之以礼,还是和之以乐,还是辅之以政刑,都是道之以德的工具,为了导正民心,完成修道之谓教的大方向。
以上就是关于履卦梳理的全部内容,贵在践行,同道共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