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放在《孟子》七篇的最前面,是因为圣王之道以仁义为首,所以把梁惠王问利国,孟子以仁义应对,放在七篇之首。本篇共二十三章,分为上下两卷。
八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权”是秤砣;“度”指尺子;“王请度之”的“度”指称量。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抑”是语气词,相当于“难道”。
孟子反问齐宣王说:“大王您的爱物之心又重又长,爱民之心反而又轻又短,以这样的标准度量治世,显然会因物欲遮蔽而导致判断失准,难道真的要动用甲兵,发动战争,驱使战士武将陷于危亡之地,与诸侯结下怨仇,那样就快乐开心了吗?”
齐宣王回答说:“当然不是,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这三件事都不是好事,我又怎么可能快意于此呢?这些都是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的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之所以要这么做,只是想实现我心中最大的愿望而已。”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bì音必]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便嬖[pián bì音变弊]”指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等。“莅[lì音立]”指居上临下。“缘”是“攀援”,“缘木求鱼”指攀援到树上去捉鱼,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的。
孟子听齐宣王谈及心中最大的愿望,于是探问说:“不知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说出来听听吗?”孟子心里是知晓齐宣王心中所想的,故意这么问,是希望齐宣王能自己说出来,然后再因势利导。
齐宣王对自己的想法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笑而不言。
孟子见齐宣王笑而不言,就又设问说:“大王最大的愿望,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或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汲汲以求就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回答说:“当然不是,你说的这五件事都是小事,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接着说:“既然大王您不是为了这些小事,您最大的愿望我已经知晓了。大王是想开疆拓土,让秦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称臣朝贡,君临天下并安抚四夷,使天下大一统,这样大王的愿望就得以实现了。但是这样的大愿望,需要有大道相合。想通过‘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兴兵征战方式来达成,就像攀援到树上捉鱼,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齐宣王听孟子这么说,心中觉得孟子有过分夸大的嫌疑,于是对孟子说:“缘木求鱼必然是徒劳无功的,我打算兴兵征伐以实现我的愿望,虽然不至于马上就能达到目的,也不至于像你说的那么严重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是怀疑我的话过分夸大了,事实可能会更加严重。攀援到树上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也不至于有什么后患和灾祸;而兴兵构怨的行为,尽心竭力的去推进,到最后非但徒劳无功,必然会招致残民破国这样的大灾祸降临。”
听到后果如此严重,齐宣王想知晓害处究竟有多大,于是对孟子说:“可以详细说一说吗?”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知晓二者的胜负之数,可见战争的胜负不在于具体的刀兵相接,而在于彼此之间的实力差异。如果实力悬殊很大,必然是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这是常理。现在海内之地,拥有千里之地的邦国有九个,而齐国只是其中一个,现在大王您打算用九分之一的实力打赢其他九分之八,以一敌八,显然是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和邹国主动进攻楚国有什么区别呢?结果必然是不能胜利的,之后的残民破国之祸,无可避免。大王您想要君临天下臣服海内,完全可以反其本而求之,以至诚仁爱之心行仁政,以此为根本,何愁不能君临天下海内臣服呢?”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