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老刘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八)(中)

文化   文化   2024-07-21 14:14   辽宁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放在《孟子》七篇的最前面,是因为圣王之道以仁义为首,所以把梁惠王问利国,孟子以仁义应对,放在七篇之首。本篇共二十三章,分为上下两卷。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权”是秤砣;“度”指尺子;“王请度之”的“度”指称量。

孟子继续引导说:“物有轻重,具体重量需要用秤来称一下才能知晓;物有长短,具体长度需用尺子来量一下才能知晓。没有不用秤称重就知晓轻重,或者不用尺子度量就知晓长度的。人心与生俱来,其中的天理亦是如此,凡是应事接物的时候,都会有个权衡度量在,有这把能度量的尺子,才能分清利害得失和轻重缓急,应事接物才不会颠倒错乱。如果心中的没有这把度量的尺子,事到面前就会茫然无措,不知晓该如何应对,更不知晓其间的分寸如何界定和把握,应事接物必然是颠倒错乱的。大王您不忍于一牛而忍于百姓,这是因为您的爱物之心重于仁民之心,这显然是差缪的。请大王扪心自问,在自己心中民和物孰轻孰重?爱民和爱物,孰轻孰重?这点想清楚了,心中的尺子也就清晰明了了,以此度量人和事,恩泽的次序也就清楚了。”


注:人心中的尺度,正是一个人用世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把尺子刻度清晰准确,用世才会有序不乱。从治世者的角度来说,只有心中尺度清晰准确,才能斟酌治道,识人用人,赏罚分明,举措得当。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抑”是语气词,相当于“难道”。

孟子反问齐宣王说:“大王您的爱物之心又重又长,爱民之心反而又轻又短,以这样的标准度量治世,显然会因物欲遮蔽而导致判断失准,难道真的要动用甲兵,发动战争,驱使战士武将陷于危亡之地,与诸侯结下怨仇,那样就快乐开心了吗?”

齐宣王回答说:“当然不是,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这三件事都不是好事,我又怎么可能快意于此呢?这些都是实在没有其他办法的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之所以要这么做,只是想实现我心中最大的愿望而已。”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bì音必]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便嬖[pián bì音变弊]”指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等。“莅[lì音立]”指居上临下。“缘”是“攀援”,“缘木求鱼”指攀援到树上去捉鱼,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的。

孟子听齐宣王谈及心中最大的愿望,于是探问说:“不知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说出来听听吗?”孟子心里是知晓齐宣王心中所想的,故意这么问,是希望齐宣王能自己说出来,然后再因势利导。

齐宣王对自己的想法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笑而不言。

孟子见齐宣王笑而不言,就又设问说:“大王最大的愿望,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或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汲汲以求就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回答说:“当然不是,你说的这五件事都是小事,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接着说:“既然大王您不是为了这些小事,您最大的愿望我已经知晓了。大王是想开疆拓土,让秦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称臣朝贡,君临天下并安抚四夷,使天下大一统,这样大王的愿望就得以实现了。但是这样的大愿望,需要有大道相合。想通过‘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兴兵征战方式来达成,就像攀援到树上捉鱼,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齐宣王听孟子这么说,心中觉得孟子有过分夸大的嫌疑,于是对孟子说:“缘木求鱼必然是徒劳无功的,我打算兴兵征伐以实现我的愿望,虽然不至于马上就能达到目的,也不至于像你说的那么严重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是怀疑我的话过分夸大了,事实可能会更加严重。攀援到树上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也不至于有什么后患和灾祸;而兴兵构怨的行为,尽心竭力的去推进,到最后非但徒劳无功,必然会招致残民破国这样的大灾祸降临。”



注:齐宣王晚年,兴兵割据了燕国一小块土地,后来被燕国乐毅连下七十余城,几乎亡国。

听到后果如此严重,齐宣王想知晓害处究竟有多大,于是对孟子说:“可以详细说一说吗?”

孟子回答说:“这个事理非常明显,只是大王您没有留意思考而已。譬如邹国这样的小国与楚国这样的大国开战,以大王来看,谁会取得胜利呢?”

齐宣王回答说:“二者实力悬殊,必然是楚国胜利。”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知晓二者的胜负之数,可见战争的胜负不在于具体的刀兵相接,而在于彼此之间的实力差异。如果实力悬殊很大,必然是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这是常理。现在海内之地,拥有千里之地的邦国有九个,而齐国只是其中一个,现在大王您打算用九分之一的实力打赢其他九分之八,以一敌八,显然是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和邹国主动进攻楚国有什么区别呢?结果必然是不能胜利的,之后的残民破国之祸,无可避免。大王您想要君临天下臣服海内,完全可以反其本而求之,以至诚仁爱之心行仁政,以此为根本,何愁不能君临天下海内臣服呢?”



注:从军事角度来说,仅仅掌握了出奇制胜的原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能用,养精兵强将是需要花钱的,强军的前提是国富,国家想要富裕必须顺应大道,以正治国,才能国富民强,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敌人才不敢觊觎。所以,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有一支精兵强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实力过于悬殊,必然会败亡。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sù音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商贾”都是做买卖的生意人,居则为商,行则为贾。“愬[sù音诉]”同“诉”,指诉说,倾诉等。
孟子告知齐宣王说:“我说的‘反其本而求之’,并不是要您去外部求取,只需从自己本心的至诚仁爱出发去行仁政就可以了。如果大王您现在就把此能爱物之心扩充推广,行保民济世之仁政,就会有兴利远害,厚生正德的功效。不但本国之民会因为感受到恩泽而心悦诚服,随着仁政影响的扩大和延伸而出,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能达到的。那个时候,必然会天下归心,谁又能挡得住呢?
天下凡是做官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效命于有道之君,以施展自己心中抱负,必然会投效于大王之国;天下凡是务农的,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仁政爱民体恤百姓的邦国安居乐业,在大王的仁政感召下,必然会纷纷投奔而来,心甘情愿做大王的国民;天下凡是经商行贾的,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秩序稳定轻税薄赋的环境中营商,在大王治下,社会和谐稳定,公序良俗得以彰显,这些人必然会争相来到我国,在此安居乐业,经营自己的买卖;行旅的人都希望旅途顺利安全,在大王仁政治国之下,行旅之人不会被刻意刁难或阻碍,自身安全也有充分的保障,这些人必然愿意行旅于大王之国。天下凡是君王暴政虐民的邦国,其治下之民必然满腔愤懑无处倾诉,都希望向大王您倾诉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苦难,希望大王能解民倒悬,救民于水火之中。
民心归仁的大趋势无人可以阻挡,就像溃堤之水沛然而下,又有什么能够阻挡的呢?大王只需行保民济世之仁政,则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尽归于大王,至于‘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刘长志
刘长志,儒学学者,知名作家。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以循理恬愉为务,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其志以正本清源为己任,甘为木铎,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