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本章是以舜帝为例,说明中庸之道是能“知”能“行”的。
圣人治理天下的大知,决不是能听取不同意见、广泛收集民意这么简单。对于天下民众的声音,“合而听之则圣,散而听之则愚”(《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九 鲍若雨录),圣人治天下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到“合而听之”。从这个角度来说,舜帝的大知不仅是见闻之知,更是德性之知。舜帝的大知,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能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体现,是民胞物与的境界。参考《大学》首章理解本章,舜帝居天道治人道,既能包于大道(明明德),亦能通过问听,真正知晓天下民情民意(亲民),合内外之道明明德于天下,这正是圣人“止于至善”在治世中的具体彰显。所以孔子称赞舜帝有“大知”。
“察”指通过仔细地审察;“迩[ěr]言”指浅近之言,常人之语;“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指舜帝不会先入为主的想当然,而是通过常人浅近之言,审察深究背后隐含的真相。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舜帝仁爱天下平易近人,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有“如保赤子”之心;二是指舜帝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不自恃高明而自以为是,更不会有意必固我的毛病。本句可以参考《孟子•公孙丑上》的“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对照理解。
“隐”是隐匿,“扬”是传播,广而告之。“隐恶而扬善”指舜帝访谈于人的时候,对所言不当理的,只是不予采纳,不会四处宣扬这件事,即为说话的人保密,避免挫伤其积极性;对所言当理的,不但会采纳使用,而且还会嘉许赞扬,让大家都知晓,既表明自己察纳雅言的态度,也能促进和推动社会大风气。
从接人待物的角度来说,“隐恶而扬善”是对善者嘉许认可,对不善者包容爱护。这样,善者就会越来越积极主动的为善;不善者亦不会因为过往的事情自惭[cán音残]形秽而不敢说话。如果因为一个人说的话不当理,自己就四处宣扬这个人的不是,这个人必然会感到惭愧和受辱,以后就算有话也不敢对自己说了。要容许别人的成长和改变,普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看事情不全面,想事情幼稚的阶段,或者某个阶段困于一己之私不能公心公道等等,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听人言要有包容爱护之心,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尽心尽言,自己才能以人为镜知己之得失。
舜帝聪明睿智,能合天下之知为一人之知,而不是刚愎自用,自恃聪明而自大。所以舜帝的知越来越大,如果只是安于一己之知,就不可能到达“止于至善”的境界。舜帝能做到“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 è ]而扬善”,这是舜帝的“大知”所在。
相反,愚蠢的人本来就缺乏自知之明,又做不到求人之知来滋养自己的知,甚至盲目自大的自以为是,这是自暴自弃的任由自己更加愚蠢。所以,智者因为能做到虚怀若谷,以求人之知达到己之知愈大;愚人则自用其愚,不求人之知而愈来愈愚。
“两端”指“过”和“不及”;“过”和“不及”的判断要根据“两端”,不能事先设定一个“中”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过”与“不及”,如果那样,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子的自欺了。
“执其两端”的“执”字,相当于俗语说的“把住两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能理解成凡事按照过和不及的两端取中间值,而是要循理为先,简单粗暴的折中显然不符合中庸之道。
“循理”即是《大学》说的“厚”“薄”,天地万物都是按照天理运行,从道理上来说,自然有“厚”和“薄”的区分。就像路上跑的车,是需要有秩序的,所有车都按照交通规则行驶,车与车之间才不会互相影响,整个交通系统才能顺畅运行。上坡的车要让行下坡的车,不是因为下坡的车就比上坡的车重要,只是因为这样更合理,如果不这样就容易出事故;轻车要让行重车,不是因为重车比轻车重要,而是因为重车惯性大,不好刹车和转弯,开小车的碰到大水泥罐车,只要不缺心眼,肯定都会让行,不会和水泥罐车抢道。身体上的器官都是平等的,遇到危险,都是用手护住头,没有用头护住手的。草和马都是有生命的,用草喂马,并不是因为马的生命比草的生命更重要,这么做不是因为心里没有恻隐,而是因为天地万物的道理本来如此。
至亲和路人同样是自己所爱的,如果只有一点食物,只够救一个人,得到的就能活下来,得不到就死去,二者不能两全,救至亲而不救路人,难道自己心中就忍得吗?显然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先救至亲,而不是路人。这不是因为自己心无恻隐,而是天理本来如此。天地万物只有各安其位,各司其政,才能秩序井然,才能生生不息。
所以,《大学》上所谓的“厚”“薄”指的是自然条理的不可逾越,条理就是次序,这就是“义”。顺着这个道理,就称之为“礼”;知晓这个道理,就称之为“智”;始终遵循这个道理,就称之为“信”。
在治世中,譬如有人立功应当给予赏赐,有人说应该赏万金,有人说应该赏千金,有人说应该赏百金,有人说不必给予赏赐。赏万金是至厚,不赏是至薄,究竟该赏赐多少需要全面权衡轻重,把具体情况和未来影响都考虑进去,而不是直接折中就认为是“取中”。
“斯”是此;按照《谥法》云:“受禅成功曰舜。”又云:“仁义盛明曰舜。”显然“舜”字表示道德圆满。“其斯以为舜乎”即舜帝道德圆满,完全配得上“舜”字的谥号。
注:圣人是生知安行的水平,大部分人都是困知勉行的水平,圣人做事也是要按照事之常理次序的,不能想当然的觉得圣人做事就能超越常理,不需要按照常理来。这就像千里马和普通马的区别,普通马要用四条腿走路,千里马也是要用四条腿走路,只是千里马走的明显快一些。如果千里马不用走路而用飞,它就不是马这个物类了。要清楚,圣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