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易经实解》(老刘说易经)——乾卦彖辞(下)
文化
文化
2024-11-11 17:30
辽宁
“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性”指天生之质,譬如刚柔迟速等差别;“命”指万物所禀受,譬如贵贱夭寿之属。“各”指各从其类,没有混淆夹杂;“正”即不偏,在此处指万物各得其宜。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说,万物跟随乾道的变化,把各自的性命正当出来。无论是人,是树,亦或其他器物等,惟有依循天理,与时偕行,才是正道。用大白话说,生为一棵树,就按照上天赋予的性命,依循天理常道,做一棵真正的树;生而为人,就要按照自己的天命之性,做一个俯仰无愧堂堂正正大写的人,这就是“各正性命”。世上万物包括人都一样,唯有合道而行,才能正当出个性命。 “保”指常存而不减;“合”指会聚而不散;“太和”指阴阳会合的中和之气。纯阳刚暴,如果没有和顺,则万物既不能得其利,也会失其正。天以阳刚之德生成万物,必然以常存而不减;在会聚不散的中和之气辅助下,才能渐成万物,让万物既得其利,亦不失其正。譬如从秋天到冬天是个渐变的过程,立秋开始有凉风,之后是白露,继续霜降,然后才会下雪,这是逐渐而不暴终;如果从大暑就直接下雪,万物又怎么可能有成呢?不能有成,又如何利贞呢?“庶”指天下万民,“首出庶物”即“首出于庶物”,圣人上法乾德,拱首于天下万民之上,乘变化而御大器,效法乾道资始,任用群贤,奉行圣化,使物各正性命,自然天下太平。
“万国”指天下所有的国家,“咸”是“都,全部”,“宁”即安宁。“乘龙御天”是圣人治世的王道之始,“万国咸宁”即“为天下开太平”。《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君子中庸”指君子用中为常,所行合于常理;“小人反中庸”指小人不能用中为常,所行非中庸,却以为自己所行符合中庸之道。“中庸”是无过无不及的常理,虽然所有人都具备这种常理,但惟有君子能体会此常理常道,并能身体力行,应用于日常之中。小人做不到以中为常,所以日常行为和中庸的道理是相违背的,这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时中”即“时措之宜也”,即因时制宜,指根据时机变化应对合理妥当。《论语·里仁篇》第十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说的就是“时中”。“适”指对某件事情一定要怎样做;“莫”指对某件事情一定不要怎样做。比如面对一件具体的事情,心里先有个一定要做的想法,这就是“适”,这样很容易犯轻率妄为的错误;对于这件事情,心里先有个一定不做的想法,这就是“莫”,这样就很容易犯迟滞不通的错误。君子为人处世应该理明而悉,不先入为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宜的就做,不合宜的就停,不轻易下结论,做不做,怎么做,以是否妥当合宜为原则。这个地方注意,“时中”应结合《周易•恒卦》的“恒”字去领会,《中庸》二十六章云:“至诚无息,不息则久”,“时中”即“至诚无息”,能“恒”才能“时中”。如果把“时中”仅仅理解为“时时合乎中道”,就会丢失“时中”恒常持久的涵义。“恒”字表示心如一日,久而不变。“恒”指大方向和基本原则不变,即常道不变;但在具体操作和应对层面是与时俱进的。不要把“恒”等同于僵化不变,那就完全理解偏了。譬如天地之道是恒久不变的,落实到具体每天就是昼夜交替往复,落实到每年就是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人的养生健康是长久不变的,但面对具体的春夏秋冬一日作息等等,具体的应对行为都是不一样的,但养生健康的主线是不变的。从用世的角度来说,能持守常道才能持经达变,持经的目的是“恒”,达变的目的只是让“恒”终始不变。《孟子•万章下》中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时”指的就是“时中”。圣人行事今日“时中”便从,明日不“时中”则去。譬如孟子辞齐王之金而受薛宋之馈赠一样,都是随时变易的,只是持守常道长久而已。注:“中”和“正”是有区别的,“正”侧重善恶分别,“中”侧重妥当合宜;“正”即符合道德,强调正义性,“中”即恰到好处,强调妥当性。
![]()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