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游学主题分享】传统文化自信的底层逻辑浅析

文化   文化   2024-08-19 19:01   辽宁  

传统文化自信的底层逻辑浅析

我分享的题目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底层逻辑浅析》,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总提四个自信,其中一个就是文化自信,那么我们讲文化自信,不是光动动嘴喊喊口号,应该是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从骨子里自然而然焕发出来的敬意和自豪感,而这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准确、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学而学,也不仅仅是要补齐知识短板、拓宽知识结构,而是为了实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知识海洋中找到解决我们的困境、获取人生幸福感、实现人生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密码,这是我这次分享的初衷考虑。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就是传统文化是什么,二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三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点,也就是我们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一方面,传统文化被视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根基和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艺术、哲学和道德观念,对于塑造民族性格、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人认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革。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和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石家庄游学——刘鸿)

跟着刘老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的初心就是想在传统文化中探寻解决当下困境、获取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任何一种历史文化能够焕发出蓬勃生机、不被历史潮流淹没的重要条件之一,一定是能够指导当下、指导实践。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坚、历久弥新,传承几千年,一定是有它在每个时代迸发出来的旺盛生命力,以及彰显出来的时代价值。

二十大上,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怎么结合?契合点在哪儿?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两者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结合,一定是在本源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我认为其最核心的观点是辨别、证明的认识观,也就是实事求是。以辨别、证明的认识观实事求是认识事物,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员在他的选集里也说过“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传统文化讲什么?通过一路跟着刘老师学习先秦典籍,我谈谈个人认识。

易经: 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必学的著作。因为我们是易经民族,易经是群经之始、群经之首。

【认识观】易经讲述了天地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强调从整体角度认识和把握世界,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我通过系辞中的几段文件说一下自己的理解。1.《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圣人用易,能够仰观俯察天地之道,明了有形之物,通晓无形之理,也就是看清事物真理真相,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生生之谓易。万物阴阳变化绵绵不绝,也就是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所处时位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要适时而变。我的理解,其实这就相当于教员提到的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因为万事万物无一刻而停息,经过变化后特点不一样,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要完全复制模式,那就是理想主义了。

【方法论】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能够看清吉凶得失之象而知进退,以此之故,君子观象而知其所处,且能安静居之,这就是易位之次序。《易经》64卦384爻,每个卦每个爻都囊括了我们所处的形势、时位,并给出了不同时位的行动指南。比如,如果我们居在乾卦初九爻,初九爻爻辞为“潜龙勿用”,则安在勿用。初九爻表示的是这一爻所处的境遇、环境及条件,这个时候处于小人道盛、君子道消的状态,也就是道不明、道不行,礼坏乐崩、人伦秩序混乱的阶段,虽然我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冒头,一旦冒头就会被小人所害,寡不敌众、弱不胜强,所以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时机不到的时候,不可妄动,这是智慧。如果居在乾卦九三爻,则安在乾乾(自强不息)。九三爻处下卦之极、处上卦之下,处于从下经卦往上到上经卦的变动性很大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我们要定的住,要做到慎独的功夫,时刻不忘戒慎恐惧、自强不息。所以我们能够无所不居而安者,就是我们能够看清所处的时位,然后找到在易经中的卦和爻位,然后按照卦辞爻辞给出的智慧和方案,知晓我们该如何行动而最终能无悔、无咎、坦然。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君子能够奉尊易象,以居处其身,也就是遵循一个道、规律,那么你都跟着天地的规律而行事了,老天也就不可能罚其身、刑其神,那么肯定是不会有凶害了。

素书:素书是一部韬略之书。

【认识观】韬—知道以明物,解除遮蔽,跃迁到更高层次。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跳出问题来看问题。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道的理解,跟着刘老师学习,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学习,刘老师将道分为三个部分:至道、天道、人道,道是万物之本源,万物无道不能生。道给天地万物设定运行的法则秩序,人所行之道必须合乎天地正理,三者是系统性整体性的,综合而言我认为就是天地的规律。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德的理解,人依循道的规律而行,也就是与天地准,那么就能得其正理,也就是刚才说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仁和义,体现的是体用一源,一个侧重于发端、形而上,一个侧重于行为、形而下,发心动念和言行举止皆合乎于道。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即是天理在人伦秩序上的彰显,即是天理之发见可见处。

【方法论】略—行道以转物,出离到事物之外,不掺杂个人私欲的影响,客观地从外部和整体对低层次的事物进行一览无余的洞察,也就是像镜子一样如实观照事物,然后进行迎刃而解的操控和改变,当然,这个操控和改变一定要合乎于道,否则,如果与道相违背,早晚会被反噬,也就是刑其身、罚其神。

四书——儒家之学:

【认识观】儒学是一脉相承的,儒学说的是内圣外王,也就是修己到安百姓,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明明德于己到明明德于天下。《论语》的仁,《孟子》的义,《大学》的明德、《中庸》的性,其本质都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因不同的用,做不同的延伸和呈现。《论语》的仁,《孟子》的义,与素书中仁义内涵一致,不再赘述。《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是做复其本体的心性功夫,亲民即是明明德于民,就是修己安百姓,止于至善即是合道循理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这句话也就是先明己之明德,再到亲民,最后内外一贯到达至善。《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人刚来到世间,没有外部沾染,与生俱来发自天性本然的属性,即是赤子之心,能够依循此属性而行,不违背不偏离,就是大道所在。

【方法论】儒家之学是为己之学,讲的是一以贯之的实修工夫。慎独、向内求、反求诸己、必有事焉、不可须臾离、博文约礼、戒慎恐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止定静安虑得、五伦关系、学而时习、善养吾浩然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儒家以己为锚,时刻求诸于己、修己最终达己的实用功夫。

阳明心学:

【认识观】跟着刘老师学习,阳明心学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理论的系统性,构建了阳明心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心即理,强调心乃天地万物的主宰,不是说我们是老大,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找准了心与万物发生交互关系时心的定位。从心即理的角度,我们应该感谢万物,不论好的坏的,因为万物的各式各样不同的状态,我们的心在与万物交互时才能活泼泼。所以在应对万物时,我们首先应该去掉立场,人一旦有了立场,我们的认识就有可能有失偏颇,这也是个人情绪的起源。出离立场,我觉得就是孔子说的耳顺,没有自我的代入感,那么听什么看什么,都是顺的,而这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点。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之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致良知,身之主宰是心,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本体是知,意之所在为物,心无时无刻不在感知万物,心自然会知,心之一念发动,是否攀附私欲,私欲即是过或不及的欲望,过或不及,知自然不良,致良知即是知觉时刻都妥当合宜,无过无不及。

【方法论】事上磨。事上磨即是格物,就是在心与物产生的交互体系中,不断祛除人附加上去的私欲,归正客观物体投射到心中的映像,使映像还原物体的客观真实情况。随着工夫的纯熟,通过事物的真实情况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能够直指本质,感知并把握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

【综述】我认为,传统文化总结凝练到最关键的几个核心词,就是自我的不断升华以及对当下规律的认识。而这,也就回答了最开始提到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契合点,以及时代价值。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解决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4月13日,刘老师在京津冀读书会上做了坤卦的授课,其中提到:

儒家的人生观:人皆顺天命之性而生,应该尽性知命而生,君子能做到俯仰无愧,对天能尽天命之性而没有丝毫愧疚之处,对人能尽己性之诚而没有丝毫惭愧之处,内省无恶于志,外感不疚于心,覆载之内,皆旷然顺达,以一腔浩然之气坦坦荡荡行于世间。

儒家用世行事强调“穷则独善其身(志向),达则兼济天下(事功)”,先明道后行道,即先志于道,以道存心,之后才是建功立业和自身的安富尊荣。

吾辈学《周易》,目的就是洞悉天地万物所依循的法则和秩序,并在这个基础上顺应天命之性。以一腔浩然之气坦坦荡荡行于世间,做到真正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点



个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核心关键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立志。用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读懂弄通文言文版的传统文化,非常之难。只有志向坚定,我们才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二是心即理。物欲横流的当下,能够不被货色名利所影响,最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看世界的角度,找到心的定位,用“心”去看世界。三是事上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做两脚书橱,而是要让传统文化真正为我们所用,指导我们当下的人生实践。

(一)立志

阳明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坚心守志,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跟着刘老师正本清源,最终下学而上达,由见之变知之,由知之变成之。

(二)心即理

不诚无物,心不诚,世间皆虚妄之物。心无体,以感知万物为体。心与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交互关系,在交互过程中,会攀附我们的七情六欲。如果情欲不会影响我们,即不会出现身有所忿懥、恐惧、忧患、好乐,那么我们的心就是正的。如果情欲过了或不及,就是私欲,那么心就不正了。因此,反求诸己的工夫,实际上就是转变看世界的角度,从心出发,无时无刻不内求,以自己的心为锚出发看世界,并在与世界的交互中反观觉照自己的内心,时刻导正知觉,确保心体不被私欲攀附。

(三)事上磨

儒家之学是入世治世之学,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要古为今用,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的。所以,当我们转变了心即理看世界的角度,然后再不断地跟着刘老师学习传统文化,逐步构建我们的认知,再通过知行合一行将出去,我们就会发现,淡定从容、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同时,刚才学习的目的里面,明了道后,我们还要行道。“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我们要学会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发展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态势、形势、趋势与大势,依据自身的时位,将道落到处理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素位而行。

最后,再次感谢刘老师的正本清源,也感谢能与同道们携手共进,同道为鉴,共同进步。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刘长志
刘长志,儒学学者,知名作家。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以循理恬愉为务,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其志以正本清源为己任,甘为木铎,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