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面筋,面包、蛋糕、拉面中的有何不同?

美食   2024-07-02 10:00   上海  



来源 | 四川烹饪杂志(ID:scprweixin)

文 | 川烹编辑

原标题 | 如何让面筋蛋白形成严密网络?


蓬灰是正宗拉面必用之物,“ 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不过,还是有人很好奇:“蓬灰”虽然来自于“天然植物”,可是它毕竟是一种草灰,加到拉面里干什么?其实,蓬灰加到拉面里能使面筋蛋白形成严密的网络。这里,我就先从各种面食的特性说起。


01



各种面食的差别


在世界各地,面粉都是主要的粮食之一。人们用面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面食制品,并且这些面食在风味、口感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里,我就把蛋糕、馒头和面条这三种普通面食的口感来做一番对比。



做过蛋糕的都知道:蛋糕从“生”到“熟”,体积会大大增加。放凉之后,蛋糕的体积虽然会减小一些,但依然很“蓬松”,即便把蛋糕揉成一团再嚼,也还是很“散”很“软”,完全没有“筋道”的口感。与蛋糕相比,馒头的体积在变熟过程中的膨胀就要小得多。上佳的馒头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撕开”,而蛋糕就很难想象如何把它“撕开”,只能用“掰”或者“切”。换句话说,上佳的馒头有一些“韧”的口感。不过,若是揉面时碱加多了,馒头的体积就会变得更小,吃起来还很硬,并且颜色发黄。


面条尤其是“碱面”,从口感上来说就像加多了碱的馒头——硬而“筋道”,而生面条煮熟后,体积变化也很小。此外,碱面会呈现出淡黄色,这可不是染出来的颜色,而是货真价实的“原生态”。


同样是用面粉做出来的食物,为什么口感差别这么大呢?除去制作工序不同的原因以外,仅就面粉本身而言,是由于“面筋蛋白”的缘故。在不同的面食里边,面粉中“面筋蛋白”要么是先天生来就不相同,要么是后天受到不同的处理而变得不同。总之,面筋蛋白是导致这三种面食口感差别的关键因素。


02



面筋蛋白的含量、运用和营养


跟淀粉相比,蛋白质在面粉中的含量并不高,而小麦的品种、种植环境以及加工条件都会影响面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说来,面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在8%~16%之间,而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后,面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甚至去除。


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人们把面粉划分为低筋面粉、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低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低于8.5%,高筋面粉一般高于12.5%,中筋面粉则介于二者之间。



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有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这两种,它们都不溶于水,但谷蛋白能溶解于稀释的酸或碱中,醇溶蛋白就能溶解于酒精中。不过,把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再放到水里搓洗,淀粉就跑到了水里,而蛋白质分子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互相连接起来,就成了面筋蛋白,也叫麸质蛋白、谷胶蛋白等。


面筋蛋白在中国传统食物里地位不低,因其质地跟肉比较接近,所以很多“素肉”就是用面筋蛋白做成的。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植物蛋白肉”最常用的原料就是大豆蛋白和面筋蛋白。大豆蛋白的优势在于其氨基酸的组成与人体需求很接近,在营养方面被称为“ 优质蛋白”。而面筋蛋白在营养方面虽然乏善可陈,但它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够产生肉的质地和口感,所以在加工性能上比大豆蛋白更胜一筹。


面筋蛋白中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比较少,对人体来说,属于营养不均衡的蛋白质,但这种缺陷可以加别的蛋白质去弥补。


03



面团为何筋道


面粉中的淀粉占据绝对优势(含量85%以上),不过它们之间很难形成紧密的联系,只是“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自然难以对面食的口感有什么影响力。而面筋蛋白虽然不多,但分子之间能够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严密网络,也就能够决定面食的特性。


面筋蛋白中的谷蛋白对面食的口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谷蛋白中含有许多半胱氨酸,它的上边有一个巯基,就是硫原子上带了一个氢原子的基团,而这个氢原子不太老实,成天想着“ 离家出走”。在揉面时,如果两个巯基碰了面,各自的氢原子很可能成功出逃,而剩下的两个硫原子就会发生资产重组,建立“战略同盟”。一旦两个大基团因为利益“共价”结成联盟后,要打开可就不容易了,两个面筋蛋白分子就连接成了一个更大的分子。因为每个面筋蛋白分子中都有多个这样的半胱氨酸,每一个都有可能与其他面筋蛋白分子结盟,最后就结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面团里的蛋白质网络在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手捏、牙咬等)时,就能够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断开,就像是拉一个网兜。而这样的网络越紧密,面食的口感就越“筋道”。


面筋网络的强弱与面粉中面筋蛋白的含量有很大的关系。高筋面粉中的面筋蛋白含量多,形成的面筋网络就强大,而低筋面粉中的面筋蛋白含量少,形成的面筋网络就比较稀疏。蛋糕除了用低筋面粉外,还要加用鸡蛋液、白糖和油脂搅拌出大量泡沫的液体去阻断或减少面筋网络的形成,而当它烘烤时,产生的大量气泡就很容易冲破稀疏的面筋网络,形成松软的质地。馒头用的是中高筋面粉,产生的气泡没有那么多,面筋网络又比较紧密,因此“撑开”得有限,也就不像蛋糕那么松软,而是有一定“韧性”。



面条用的是高筋面粉,因工艺的原因它本来就不产生气泡,与蛋糕和馒头相比,质地很“硬”,形成的面筋网络又很紧密,需要很大的外力才能让它变形,并且还可以拉得很长而不断开,这就是所谓的“筋道”。


除了面粉中面筋蛋白的含量对面筋网络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以外,面筋蛋白本身的“素质”也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谷蛋白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蛋白,它是由分子量大小不同的许多“兄弟姐妹”组成,而分子量最大的那些谷蛋白所组成的面筋网络,其能力也最强。所以蛋白质含量相同的面粉,其面筋蛋白的组成不同,产生面筋网络的能力也会不同。


不过,对于制作食品的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相同的面粉,有没有办法操控面筋蛋白形成网络”,于是“碱”就隆重登场了。


04



碱的魔法


所谓“操控面粉里的面筋蛋白”,就是改变面筋蛋白所处的环境,使得它们自愿或非自愿地听从人们的指令。其实,面筋蛋白跟其他蛋白质一样,属于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软骨头”,只要周围的酸碱度、盐度、温度等发生了变化,它们就会放弃“自我”。


比如,当面团的pH值升高(即碱性增加)时,面筋蛋白中巯基上的氢原子就更加容易离家出走,从而使得面筋蛋白之间的交联更加容易发生。古人利用某些湖水或泉水的“天然碱性”使面条变得更加筋道,就是这个道理。而在当今的食品科学研究中,要探讨面粉改性剂的作用,碱水往往会被拿来作为比较的基准。



碱面的特征是硬、筋道、浅黄色、特有的“碱面味”。据化学分析,碱水中含碳酸钾或碳酸钠,具有弱碱性,加到面团里,可以把面团的pH值升高到9~11之间。在这个pH值下,面筋蛋白的交联程度会明显增加,因而面团更硬、更“筋道”。面粉中还有一些天然的色素,它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环境里无色,而在碱性环境里,就会呈现出浅黄色,这就是碱面总是发黄的原因。做馒头时,如果碱加得过多,pH太高,就会导致面筋蛋白网络太紧密,产生的气体难以膨胀,得到的馒头也就很“死”,并且呈现出黄色。至于面团在这个pH值下为什么会有“碱面味”,还没有很好的解释。不过,对于公众来说,知道“碱面味”的产生跟pH值有关也就够了。


见过市场上卖的馄饨皮,就会发现有的是黄色,有的则比较白。黄色的可以做得很薄,而白色的都很厚。这是因为黄色的馄饨皮加了大量的碱,更加筋道,延展性更好,可以做得薄而不破。而白的馄饨皮,面筋蛋白交联度比较低,就只能靠增加厚度来保证完整性了。


05



蓬灰的局限性


回到文章的开头,蓬灰在拉面中的作用跟“碱水”完全一样,起到了“面粉改良”的作用,人们把它叫做“拉面剂”。蓬灰是燃烧干枯的“蓬草”得到的灰烬,其主要成分也是碳酸钾。古人在没有化学知识指导的情况下,能够找到把草灰加到面粉里去改善面团性质的办法,让人不得不感叹民间的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蓬灰中的碳酸钾去帮助面筋蛋白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那就无法拉出纤细而筋道的面条。


蓬灰拉面虽然很“地道”,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因为大量种植蓬草来燃烧制取“蓬灰”,可以算作是一种很浪费自然资源的做法;其次,质量不可控,因为天然植物中还可能存在砷等有毒元素。虽然蓬灰作为添加剂在拉面中的使用量并不大,其中的砷等有毒物质不会达到有害的地步,但人们对于这类完全有害无益的物质,总是希望“能避免则避免”。


06



高科技的拉面剂


生活中的许多“经验”确实充满了智慧,但经验毕竟只是经验,难以举一反三,也难以触类旁通。如果把“经验”当作研究对象,使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搞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就能够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并避免局限性。


在操控面筋蛋白形成网络方面,拉面剂是最值得研究的一种。市场上销售的拉面剂除了“天然蓬灰”以外,还有科研人员按照蓬灰的有效成分,用碳酸钾等物质配制而成的“蓬灰替代品”。这样的替代品可以精确控制组成,并且降低无效成分和有害杂质的含量。如果要把拉面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质量稳定、成分可控的“蓬灰替代品”就是一种必然需求。


用碳酸钾等物质配制出来的拉面剂还只是一种简单模仿。当我们明白了拉面剂和面筋蛋白的关系以后,就会设想:除了加碱,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够增加面筋蛋白的交联?感谢生物化学的发展,答案是:有,而且还不止一种。


如果说蓬灰的作用是让面条更筋道,那么基于现代科学开发的“面粉改性剂”,则可以让我们随心所欲地控制面食的口感:想让它筋道,它就得筋道;想让它蓬松,它就得蓬松。


前面已经说了,升高面团的pH值可以促进二硫键的形成,而二硫键的形成是一个氧化过程,也就可以使用“氧化剂”去实现。比如,用碘酸钾就可以氧化“巯基”,去掉氢原子,让它们连接起来。相反,如果希望面食更松软,就要防止面筋蛋白之间的交联,这需要加入“还原剂”去实现。比如,用谷胱甘肽就可以让巯基上的氢原子老老实实地呆着,而只要巯基保持完整,二硫键就无法形成。因此,若是嫌蛋糕不够松软,就可以加入一些谷胱甘肽去改善。


更有趣的是抗坏血酸,也就是维生素C,它本来是一种抗氧化剂,按理说应该保护巯基上的氢原子。可是,当把抗坏血酸加到面团里后,却起到了碘酸钾那样的氧化效果,减少了巯基,增加了二硫键,使面团更加筋道了。原来,抗坏血酸自身很容易被氧化,当它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就成了“脱氢抗坏血酸”。而面粉中有一种“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顾名思义就是给“脱氢抗坏血酸”加上一个氢原子,让它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酶的专一性很强,它是从谷胱甘肽身上夺取氢原子。实际上,这种酶的真名是“谷胱甘肽脱氢酶”,而面粉里本身含有的一些谷胱甘肽,被这种酶“脱”去了氢原子,也就失去了保护巯基的作用。理论上,加谷胱甘肽可以使面团更蓬松,而减少了它,自然也就使面团更加“筋道”了。也有学者认为,脱氢抗坏血酸可以直接夺取巯基上的氢原子,从而促使二硫键形成。无论何种机理,对于通常作为抗氧化剂的维生素C来说,居然在面团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上述那些面粉改性剂都还只是围绕着二硫键的形成做文章,而另一种更强大的改性方案,则是让其他氨基酸发生链接。有一种强大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它可以把任何蛋白质中的谷氨酰胺和赖氨酸拉到一起,强行让它们“联手”。前面讲面筋蛋白的营养时,提过它的赖氨酸含量比较低,不过那是针对人体的氨基酸需求来说。而对于让面筋蛋白发生交联来说,其中的赖氨酸和谷氨酰胺足够丰富了,并且这种“强扭的链接”同样非常坚固。


但不管是加入蓬灰还是加入各面粉改性剂,都应该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要求。




CIB烘焙技术研究所
CIB致力于专业烘焙应用技术研发和食品工业创新,为行业内各类企业提供烘焙应用技术解决方案、行业咨询顾问等服务。我们将通过内容平台分享国内外烘焙科学资讯与市场产品信息,期待更多优质烘焙产品成为国内消费者日常的选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