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南到北,辣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无限放大又被聚焦浓缩的辣,燃起人们的口腹之欲。唇舌之间,是街头巷尾,也是纵情生活。
——《中国辣度》
○《中国辣度》
辣在全国的风靡,速度之快令人称奇。中国人食用辣椒的历史不过三百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浪潮下的人流迁徙和随之而来的饮食商品化,辣味这一味型的全国普及被按下了加速键,并在饮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成为品牌发力的焦点。
在「2023 年度烘焙趋势」「夏季是烘焙淡季」中,我们都曾提及,辣味产品作为情绪食品,已然是全球化的食品趋势。辣作为让人沉醉的痛觉感官体验,不仅可以舒缓情绪,还能带来放松的愉悦感。
○番茄辣松恰巴塔,邻里烘焙坊
今天,我们就围绕「辣」,从辣味在世界各地势如破竹的表现,拆解背后的“集体自虐”心理,以期给到大家一些烘焙品开发的方向灵感👇:
01
当辣成为席卷全球的趋势
辣,几乎一统中国
从餐饮赛道来看,1978 年,全国餐饮营业点不足 12W 个,对比 2017 年全国餐饮门店数量则高达 800W 个。在外就餐,已经成为人们的饮食常态。而在餐饮市场扩充的进程中,火锅依托免去厨房复杂操作、节约成本、主料食材可被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叠加社交氛围、辣刺激消费者食欲等因素,早已成为国内餐饮市场中份额居于榜首的细分品类,对于辣的普及推广可谓功不可没。
○中国烹饪协会
2010 年,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国人的饮食状况调查显示:川菜以 51.2% 的投票位居受欢迎榜首,而口味中,喜欢“辣”的人最多,占 40.5%。
在休闲食品赛道,辣味零食的比重也逐年攀升,从 2015 年的 18.3% 升至 2020 年的 20.3%,零售额高达 1570 亿元。而从原料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辣椒消费国,同时辣椒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从下图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辣椒在我国的产量规模一直在持续扩大。
○数据来源:FAO | 制图:农小蜂
辣,也在横扫世界
不单国内如此,在其他国家吃辣亦盛。根据《2018 全国调味品行业蓝皮书》数据,全球吃辣人群达到 25.24 亿人,辣椒全球交易额已超 2873 亿元。辣味调味也一路攀升,占所有调味品的 30.88%。
比如在美国,辣酱自 2000 年以来逐渐从杂货店边缘食品的位置走出来,慢慢成为主打,更具体的数据佐证则是——美国市场上辣酱销量增长了 150%,超过其他所有调味品(番茄酱、蛋黄酱、烧烤酱等等)的总和。
扩大至整个食品领域,根据英敏特的数据,2017-2020 年,美国推出的辛辣风味食品数量增加了 16.5%。零食巨头乐事在《2022 年零食口味预测》中也无比看重辣味在零食口味中的潜力。自疫情至今,根据 Spoonshot 和诸多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也纷纷指出作为情绪食品的辣味食品仍是大势所趋。
02
无辣不欢的背后是良性自虐?
上面简单了解了辣味在全球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及规模,接下来再拆解下辣为何能征服大家的味蕾/大脑👇:
食辣带来独特的进食体验
今天,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辣不同于酸、甜、咸、鲜等基础味觉,而是一种痛觉的化学感受。化学感受的核心功能是检测摄入的物质是否有害,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为了保护人体。
吃辣产生的化学感受是温度感受器和疼痛感受器在辣椒素(辣椒的代表成分)的刺激下产生的综合感受。我们身体内可感知辣椒素的受体是 TRPV1。TRPV1 既是疼痛感受器也是高温感受器,所以吃辣后我们不仅会感觉到痛,还会感觉到热,并伴随发热、流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身体反应。
此外,TRPV1 被激活后还会释放和消耗大量神经肽物质,使神经细胞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脱敏化反应,既而起到镇痛作用。同时,辣椒素还会促使大脑分泌出内啡肽,产生愉悦感。
良性自虐
上面解释的吃辣后的生理反应,简直就是“痛并快乐着”最贴切的表现。科学家们也据此提出了许多假说来试图进行说明,广为人知的就是「良性自虐(benigh masochism)」。
当身体将食辣解读为危险,但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损害时,我们的身体反应和认知的差异会带来兴奋感。食辣这种灼痛的体验(还包括 massage 的疼痛等),也被 Rozin 归为了八类良性自虐经验的一种。同过山车的失重、超重,运动之后的力竭反而带来愉悦感一样,食辣体验中可预知的辣痛、流汗等身体反应也演变为刺激的享受。
○图源 freepik
结合「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当食辣的刺激频繁出现,我们也会对其产生偏好,即熟悉导致喜好,这也是学界广泛认可的用来解释爱吃辣的学说之一。
社交与文化背景
除以上提及的,吃辣的流行背后也有社交和文化转变做注脚。
正如开头引述,“辣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如今,吃辣也变成一种社交方式,一方面人们并不吝啬展示自己吃辣忍受疼痛的能力,一方面吃辣伴随的流汗、发热等反应也是大家彼此拉近距离、建立信任的方式,类比喝酒共饮。
○《中国辣度》
在过去,辛辣的食物张扬、刺激、刚猛,是外向的带有“暴力感”的味觉感受,与传统文化修身的含蓄、收敛、清净高远等气质相悖,所以一直被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拒之门外。但随着改革开放后,许多食辣人群社会地位的上升,吃辣开始摆脱阶级烙印,并随着年轻群体愈发追求自我表达的社会氛围,完成了一场“庶民的胜利”。
03
面包中的辣
聚焦在烘焙品,辣的运用也带来了新鲜的饮食体验。
甜辣
有意思的是,解辣的有效方法除喝全脂牛奶,利用酪蛋白与辣椒素结合来消除灼烧感之外;还可以借助淀粉能够像海绵一样吸附辣椒素,缩短辣味持续时长,以及蔗糖作用于口腔内的受体,干扰对辣味的感知等方式来有效缓解。
○喝牛奶比喝水管用,HOUSTON Methodist
因此将辣运用在面包、蛋糕等烘焙品中,不仅自带解法,还可以运用近年全球范围流行的甜辣风味趋势(sweet+spicy=swicy)的普世性,匹配出更为大众化的辣度,进行产品开发。
在地化的辣
烘焙产品的在地化也一直是我们倡导的方向。作为舶来品,只有结合在地化表达,才能更长久、丝滑地嵌套进我们的饮食体系。
而每个区域的在地化饮食,都有许多对于辣精妙绝伦的演绎。譬如四川地区对于辣的运用,并非直给,而是融入到豆瓣酱、泡辣椒、红油之中,与发酵进行融合,从而降低辣度,让辣变得内敛、沉淀与厚重。因此在涉及辣这一“味型”的产品开发时,不妨与这些扎根于本土的辣的演变和驯化进行结合。
○豆瓣酱生产,四川在线
与其他味型的搭配
除了上面提及的两个方向,还可以从基础的味型搭配出发,借由辣提供多一层的点睛体验。
比如在甜辣、咸辣之外,还有酸辣、麻辣、香辣等味型,结合香料的馥郁风味,实现水乳交融的复合饮食体验。
以上,就是今日分享了。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爱吃辣、且大家对辣的耐受程度不一,因此针对区域化市场,在辣味烘焙品的开发方向上需要进行在地化调整。近年,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在这个方向上许多有趣的产品,实现了很不错的味觉体验的表达。也期待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吃过还不错的辣味面包、辣味蛋糕哦❤️~
最后,若您有任何面包、蛋糕等烘焙产品开发需求,也可以联系「大所:cibtsh01」,CIB 具有专业的研发能力,可以提供定制化产品开发和提案服务🍞~
文 | Mogu
图 | 网络
参考文献:
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学问题 | 傅于玲,邓富民,杨帅,徐玖平
40年舌尖上的改变:餐饮业市场规模增长超700倍 | 人民日报
辣上头的食品饮料,辣上瘾的消费者 | FDL数食主张
“无辣不欢”的流行,是一场“庶民的胜利” |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