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血型系统
Rh抗原:常见Rh抗原有C、D、E、c、d、e,虽从未发现过d抗原及抗d活性,但仍保留“d”符号。因此,Rh抗原只有5种,这5种抗原中D的抗原性最强,对临床最为重要【记忆】俗称抗大D。临床上,习惯将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将虽有其他Rh抗原而无D抗原 者称为Rh阴性。
Rh抗体:免疫型IgG为主【理解】
从血清学角度分析,属于Rh阴性血的是(2013/2015初级师)
A.CcDee
B.ccDEe
C.ccdee
D.ccDee
E.CcDEe
答案:C
①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凝集,无非特异性凝集。
②效价: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均在1:128以上。
③亲和力:我国标准要求抗A对A1、A2及A2B发生反应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分别是15s、30s和45s;抗B对B型红细胞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为15s。凝集强度为3min时,凝块不小于1mm2。
④冷凝集素效价:在1:4以下。
⑤无菌。
⑥灭活补体。
全血输注缺点有:全血中所含血小板与白细胞可引起的抗体,可在再输血时引起反应;对血容量正常的人,特别是老人或儿童,易引起循环超负荷。目前,全血输注已逐渐减少,而代之以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优点:
①疗效高: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而得到高效价的制品。
②反应少:可减少输全血引起各种不良的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
③合理用血液成分:将全血分离制成不同的细胞及血浆蛋白成分,供不同目的应用。
④经济:既可节省宝贵的血液,又可减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红细胞输注:①少浆血。②浓缩红细胞。③代浆血或晶体盐红细胞悬液。④少白细胞的红细胞。⑤洗涤红细胞。⑥其他:冰冻红细胞、年轻红细胞、照射红细胞等。
主要用于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适用于:
①任何原因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因对血容量影响较少而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
②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可输入代浆血。
③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的患者。
④少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
粒细胞输注: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因为粒细胞可引起输血副作用。
主要适应证:①用于治疗:当患者白细胞少于0.5x109/L、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h无效5x109/时。②用于预防:当治疗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时,输白细胞有感染的危险,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
③新生儿败血症,可明显减低其死亡率。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和Rh同型的血液,若HLA血型相配则更为有益。
血小板输注:①富含血小板血浆。②浓缩血小板。③少白细胞血小板。
输血小板的适应证:①血小板数减少:一般血小板数<20x109/L,且合并出血时应给输血小板;若血小板减少还需要做手术或侵入性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50x109/L者须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药物或肝肾功能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等。
血浆及血浆蛋白输注:血浆适应于:①患有导致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如DIC等。②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倾向时。③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过量等。
血浆白蛋白:主要用于补充血管内或血管外白蛋白缺乏。扩充血容量是使用白蛋白的重要指征,如:血容量损失50%~80%者、白蛋白丢失(烧伤等)、体外循环、失代偿肝硬化。
免疫球蛋白输注:
①预防某些传染病和细菌感染,如麻疹、传染性肝炎等,可使用正常人免疫球蛋白。
②代替异种血清制品,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以避免不良反应。免疫缺陷疾患、新生儿败血症等,可用正常免疫球蛋白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凝血因子制品输注:
①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患者。
②VIII因子浓缩剂:可用于甲型血友病止血治疗及出血的预防。也可用DNA重组技术。
③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剂:是一种混合血浆制成的冻干制剂,含有维生素K依赖性的II、VII、IX、X因子。可用于血友病出血的治疗。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免疫性
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荨麻疹、非心源性肺水肿、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后紫癜、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蛋白的同种(异体)免疫等。
2)非免疫性
高热(有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理化性溶血、空气栓塞、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钾中毒、血液酸化、高血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栓性静脉炎、疾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输血传播性疾病
常见的有:乙型、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献血者有EB病毒感染,黑热病、丝虫病、回归热感染时,均有可能通过输血传播。此外,如血液被细菌污染,可使受血者由此引起菌血症,严重者可致败血症。在由输血引起的疾病中,以肝炎和艾滋病危害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