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而起:汉服在青少年群体中兴起的原因
彰显个性的文化消费实践
汉服并非我们生活中所穿着的普通服饰。它的外观通常精致而华美,而这种具备特殊性的服饰,正好能够与青少年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相契合,成为青少年彰显个性的衣着符号。对喜欢汉服的孩子来说,“与别人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理由,也是彰显个性的需要,促使着青少年参与到汉服的热潮之中。
媒介赋权下的汉服文化破圈
汉服文化最早诞生于互联网平台上的亚文化圈层,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汉服文化。抖音、小红书等社交互动平台,以视听为中心,加快了汉服文化的裂变式传播,使得汉服文化突破了原本的小众圈层,逐渐大众化。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年龄段为19—25岁的青少年汉服消费者中,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和接触汉服的人数超70%。青少年通过社交平台了解汉服,又通过汉服进行新一轮的社交分享,推动着汉服文化的破圈发展。
除了网络媒体的传播,汉服文化也被主流媒体所认可,是一种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我国主流媒体曾多次报道过有关青少年掀起“汉服热”的现象,在主流公信力的背书下,汉服文化也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
传统复归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曾言:“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汉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青少年喜欢汉服、分享汉服,在本质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外在表达,尤其是在与他国文化的碰撞中,更能够进一步地凸显出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朋友的女儿就是汉服爱好者,还把汉服推荐给自己的家人。朋友曾问她女儿:“怎么不买点不一样的衣服,比如公主裙?”女儿回答:“公主裙也喜欢,但还是更喜欢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往往形成于耳濡目染之中,而汉服则成了一个入口,带动着传统文化的复归。
面对青少年“汉服热”,家长应如何引导
主动科普:与孩子一起学习汉服文化
汉服热潮虽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兴起,但是汉服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少皆宜的,我们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同学习汉服文化,共同增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亲子交流机会,孩子喜欢汉服是没有错的,我们要去引导孩子学习和认识汉服背后的传统文化,比如,了解汉服的形制和历史发展脉络等。此外,家长还可以多陪孩子一起参加与汉服相关的活动,比如,汉服节、汉服展等,在线下亲身体验汉服的多重魅力。
我的朋友就是被自己的女儿拉入汉服圈的,她告诉我,自从女儿爱上汉服之后,不仅跟她一起深入了解了汉服文化,现在,孩子还对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汉服,其实可以作为青少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契机,丰富孩子们的文化底蕴。
交流实践: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
大多数青少年在正式工作之前,对金钱的观念比较模糊。首先,他们的钱来自家长,而不是自己的劳动。非劳动所得的金钱,在青少年的眼中是缺乏明晰概念的,他们会觉得钱来得非常简单。加上互联网平台上形形色色的汉服分享和眼花缭乱的价格标签,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钱仅仅是作为数字,而它背后所承载的重量往往会被忽视。
我们应当多与孩子们交流,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劳动工时来换取金钱的方式,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赚钱”。这个钱,最好是现金,而非数字。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去超市、便利店等购买生活用品,建立孩子对于物价的概念和认知,比如,300块钱可以买一套汉服,也可以买45斤大米,够三口之家吃一个月。金钱观念的建立一定要基于生活实际,不能停留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树立自信:鼓励孩子坚定自我意识
青少年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随波逐流,跟风他人审美观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坚定的自我意识,大部分跟风的青少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常常会走上“弯路”。因此,需要家长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对自己充满自信,才会越发坚定自己的选择,不会随波逐流。
阿欣就曾因自己的汉服不是时下最流行的那种风格,而一度闷闷不乐,吵着想买一套新汉服。爸爸就问她:“为什么一定要买最流行的汉服?”阿欣说:“因为大家都觉得好看。”爸爸就告诉她:“潮流会一直改变。今天你买了这套,明天可能大家又喜欢其他的了。人不能一直跟着潮流走,而是要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他鼓励阿欣,要对自己有信心,不是不能买新汉服,而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如今,青少年所掀起的这股汉服热潮,使得大众对于汉服的理解和包容度日益提升。汉服不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出现在限定的展览场所中,汉服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对汉服的喜爱,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汉服的热潮,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兴趣爱好,陪伴孩子一同学习和成长。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文章作者:曾海芳 丁雯琦(浙江传媒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郑珂欣
欢迎订阅
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