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FAMILY EDUCATION
盘串儿的“佛系”孩子,持续焦虑的“鸡娃”家长,频频“暴雷”的亲子关系,无一不在对家长的灵魂进行拷问。如果说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则是自己。孩子仿佛是一座桥,借由这座桥,家长回到自己,完成自身生命的圆满。
盘串儿的“佛系”孩子
据媒体报导,现在的“90后”流行算命看运势,“00后”流行上香求佛,“10后”的娃娃们流行的是边写作业边盘串。“下课盘一盘,解压又好玩。做作业盘一盘,再难的题也不烦。” 孩子们念念有词,一边盘串,一边写作业,让大人们有些哭笑不得。当问及这些小学生为什么要盘手串儿时,他们的回答是“解压”,因为同学们之间太卷了。这说明孩子们是真的“压力山大”。来自家长的期盼、学校同龄人之间的相互较劲,似乎已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与此相呼应的是,家长们口中的各种“佛系”小孩也多了起来。家长所谓的“佛系”,大致是淡定和无欲无求的意思。“佛系”小孩常常对什么都没兴趣,干什么都无所谓。
孩子变成“佛系”族,原因有很多。有的孩子本身能力有限,面对学校生活的一摊大小事,常有挫折感;信心一旦被打击,就开始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索性“摆烂”。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者家长总是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丧失主动性,只好采取“你高兴就好”的态度和行为来回应家长。
持续焦虑的“鸡娃”家长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自上而下也是有目共睹的。“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两年多,家长却又出现了新的焦虑和迷茫。主要是担心“双减”后,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孩子的升学竞争力。其次是担心其他孩子抢跑,自家孩子被淘汰性分化,未来在社会竞争和阶层划分中处于不利位置。最后是担心经济负担比以前更重。因为课外集中补习取消后,只能采用费用更高的自行组班辅导方式。“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智识、家庭教育心态,以及家庭教育投入等都带来新挑战。
在实际应对策略上,家长们则是一边痛斥教育太过内卷,一边继续奔跑在“鸡娃”的路上不敢停歇。
频频“暴雷”的亲子关系
孩子们选择“佛系”躺平,令“鸡娃”路上的家长们越发焦虑。因为学习或作业问题而引发的亲子关系频频“暴雷”。有关调查表明,因写作业而发生过亲子矛盾的比例高达75.79%。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又一场的蜕变,除了面对自身身体变化的挑战,还要经历来自学业以及同伴社交的压力,家庭理应成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庇护之所。然而有调查表明,在青春期亲子沟通中,有69.07%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所以现实生活中亲子冲突愈演愈烈,亲子关系日渐紧张,亲子日常相处成了随时随地都会遭遇的战斗,令家长和孩子双方都筋疲力尽。
儿童身心健康最需要的是家长所能提供的情感支持,有情感支持才能形成最基本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儿童发展中最基础的心理屏障。现代社会中由于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在家的时间已然减少,已经导致与儿童进行有效陪伴时间减少;在有限的共处时间内,家长又不得不当起课程学习的监督员,以至于亲子冲突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
亲子冲突处理得不恰当,就会积累很多怨愤,双方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语或者行为,导致互相伤害。这会使父母和家庭不仅不能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港湾,反而成为另一种伤害,令人扼腕。因父母的耳光而纵身一跃的孩子,是在用生命发出呐喊和反抗,让家长们不得不心惊肉跳地扪心自问:到底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对“鸡娃”家长的灵魂拷问
比起讨论孩子们流行起“佛系”盘串儿,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按说当下儿童生活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裕的社会之中,理应拥有更幸福和快乐的童年。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抑郁比率却持续上升,因身心健康问题无法持续学习甚至休学的现象并不鲜见。
有孩子表示,在遇到压力感到愤怒时去捏捏压力球,在感到焦虑时抚摸毛绒玩具,都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样的解压方式,应该是比堵在心中无处发泄,或者走极端来得积极。
但除了减压玩具,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关怀,让孩子有人可以倾诉,有地方可以依靠,有渠道可以释放压力。这就需要家长特别用心地去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在人际中建立良好关系,需要用存在标准而不是行为标准去看待人。简单地说,爱一个人,是爱这个人的存在本身,而不是因为他做了让你开心的事。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具体到育儿上,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做了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才去表达爱意,而缺乏对孩子存在本身的感恩,也即无条件的爱。其实只要设想一下,假设孩子遇到生命危险,这时候家长根本不会管孩子曾做了什么事,而是只要孩子活下来就无比高兴。
既然孩子们都开始了盘串儿,在此,也请家长们能踏准孩子们的节奏。不妨借用下佛家话语,对自己育儿中的“贪、嗔、痴、慢、疑”进行灵魂拷问。比如自己对教育成功的过度追求,期望儿女成龙成凤,这是不是一种贪心? 把孩子和人家的攀比,当自己孩子不如别人时,就对孩子发脾气或生闷气,这是不是一种嗔怒?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必须比自己好,这是不是一种愚痴?责骂孩子或者不尊重孩子,这是不是一种怠慢?经常担心孩子,怀疑他的能力水平,不相信孩子,是不是疑心太重?
“佛系”家长修炼手册
人常说,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孩子仿佛是一座桥,借由这座桥,家长回到自己,完成自身生命圆满。
一要去除过多的“贪念”
天下父母莫不希望孩子样样都好。希望孩子上好学校,在学校里出类拔萃,有个好的前程。这当中一旦孩子偏离轨道,家长就会产生诸多不满。可以说,渴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是一种最漫长的等待或者折磨。育儿中的教育常识之一,就是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家长对孩子既不要无所作为,也不要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而且,大多数孩子终将平凡。接受平凡,让孩子学会在平凡中享受生活,这是与孩子和解的基础理念,也可以说是放下自己的“贪念”。
二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嗔心”
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似乎是家长们的通病。育儿中的教育常识之二,是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智力、情感以及心理发展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不要迷信别人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人家比,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很难复制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当我们再起分别心,羡慕起别人家的孩子时,不妨也常想想自己小时候,那些淹没在父母嘴里的“别人家孩子”的至暗时刻。请不要重复自己父母犯过的错,让孩子活在别人的人生坐标里。
三要清理一些不合实际的“痴心”
除了希望孩子样样都好,很多父母还希望孩子要比自己强,江山代代新人出嘛。自己的父母没读过大学,自己上了个211大学,那么孩子怎么着也得上个985大学。似乎每个父母都有同样的雄心,认为只要未雨绸缪,只要安排妥帖孩子的每一步,孩子定会有比自己更光明的未来,因为孩子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起飞的。
可是,孩子的未来岂是家长决定得了的?人生际遇实在是风云变幻,相较于家庭和父母的影响,个体的发展更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来自外部的社会变化,又岂是父母可以安排得了的?就比如对于现在的青年人就业,几年前家长拼命“鸡娃”时谁能想到,985大学毕业可能也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四要克服对孩子的“怠慢”之心
日常生活中父母由于有体力和心智的双重优势,难免不尊重孩子,在亲子冲突时责骂时有发生。但是这些对自己孩子责骂的父母很少会去责骂其他成人。面对成年人家长能约束自己的言行,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很难做到。对于浸染在几千年“孝”文化中的中国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更多是种美好的愿望。很多人甚至认为现在的孩子难以管教并变得叛逆,正是由于失去了传统的孝道,过多的讲究平等使得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
其实,引导孩子有孝心和采用权威民主的教养方式之间并不矛盾。父母要时常做这样的反思:如果我想得到一段美好的亲子关系,那就必须克服对孩子的“怠慢”,用更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孩子。
五要相信孩子,戒除对孩子能力的怀疑
有家长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是一种负能量的状态。家长总聚焦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发现他学习自律性不够,字写得不工整,专注力不够,等等。而孩子也如她所愿,始终注视着自己的不足,越发不自信。其实,孩子的不自信不过是家长的映射。孩子就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家长的信息。当家长恐惧,孩子能感受到恐惧;当家长放松和自信时,孩子也能感受到放松和自信。
所以当家长恍然大悟克服疑心,试着看到孩子的优点时,就会发现孩子原来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孩子需要家长真心实意地给予鼓励和信任,这种鼓励与信任能带给他很多力量,并进而散发自信的光芒。
与孩子和解
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似乎也能看出成人自己的人生态度。家长在人生中最看重的,可能也是在家庭教育中最想让孩子得到的。教育孩子和人生修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家庭养育的关键之处是通过家长的自我完善带动孩子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家长成长的过程。
孩子恐怕是成年人的最大软肋了,和自己的孩子和解,又或是人生新阶段。从根本上说,一个人也只有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执念,才能完整地接纳父母,接纳自己;最终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才会接纳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家长要接受。你我皆凡人,大多数孩子也是平凡甚至平庸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接纳孩子本来的面貌。
这世上,本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怎样才算炼成“佛系”家长,真正与孩子和解?借用罗曼·罗兰的名句: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孩子)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孩子)。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文章作者:王芳(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汪诗雨
推荐阅读
FAMILY EDUCATION
欢迎订阅
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