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随想录 | 3岁孩子的心事

文摘   2024-09-18 17:05   浙江  

孩子是在爱的陪伴中长大的,而教育就是以爱育爱。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并且珍惜孩子爱的萌芽?是否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我的小外孙不仅有爸爸妈妈和阿姨的爱,还有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爱。有一次,我们来上海接替爷爷奶奶陪伴小外孙,一见面,他就笑嘻嘻地指着我和姥姥说:“爷爷变成了姥爷,奶奶变成了姥姥。”说罢,就拉着我开始玩游戏,一点陌生感都没有。

有些天,妈妈出差到外地去了,小外孙经常说想妈妈。一天夜里,他睡不着觉,就与阿姨聊天,说:“我还有几天才能见到妈妈?妈妈很孤单啊!”阿姨问:“我不在的时候,你想我吗?”小外孙说想。阿姨又问:“想也见不到怎么办呢?”小外孙回答:“我就忍着。”奶奶知道他的想法后问道:“奶奶回苏州了,也孤单怎么办?”小外孙说:“爷爷陪奶奶。”奶奶又问:“姥姥回北京孤单怎么办呢?” 小外孙答道:“姥爷陪姥姥。”

当我听说这些暖心的对话,心里充满了感动。北师大教授冯晓霞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中说,4—5岁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等。只有从小教育孩子理解这种爱,在接受这种爱时也应付出自己的爱,才能避免出现父母无私地爱孩子却培养出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孩子的悲剧。小外孙才3岁多,已经能够惦记妈妈会不会孤单,希望早日与妈妈团聚,这不正是爱的萌芽吗?

小外孙的爱心有时也体现在想象的游戏中。一天,小外孙拉着小车在屋子里转。奶奶问:“你要去哪里呀?”小外孙竟然回答:“爷爷生病了,我去苏州看看爷爷。”奶奶吃了一惊,问:“你见到爷爷了吗?”小外孙摇摇头说:“没有见到,爷爷住院了。”原来,大人们谈论爷爷生病的事情,小外孙全都记在了心上。

过了一些天,爷爷来上海了。小外孙让爷爷坐下,他要给爷爷看病,先拿出玩具听诊器,在爷爷胸前仔细地听来听去,然后说:“爷爷,你发烧了,37度5,要打针呀。”说着,又找出玩具针管,对着爷爷的屁股扎针。小外孙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认真,就好像他是真正的医生一样。


注:本文作者孙云晓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教育的魅力在生活》《孩子需要理性爱》《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等。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文章作者:孙云晓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郑珂欣


欢迎订阅

FAMILY EDUCATION

家庭教育杂志
家庭教育知识的科普推广,《家庭教育》杂志相关活动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