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FAMILY EDUCATION
《米花之味》是中国新生代导演鹏飞的代表作,曾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提名”。该片讲述了外出务工后返回家乡的傣族母亲与留守在家的女儿之间由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的故事,在母女关系的疏离与重建之中,暗含了对留守儿童、乡村衰败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等问题的思考,影片的叙事风格轻盈却不单调,给人带来安静而悠远的回味。
影片解读
1
被留下的孩子与母女关系的疏离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叶喃离家外出就是为了走出傣寨的闭塞落后,但对女儿的牵挂最终羁绊了她的脚步,在女儿初一时她选择回乡,这意味着她必须重新面对曾经逃离的一切。而等待她的不是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开始,而是不得不面对的留守儿童家庭常见的问题。
一开始叶喃与女儿喃杭的沟通是完全无效的。喃杭刻意疏远母亲,她躲在被窝中丢出一句“还是听声音好”(因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都依赖手机),这一保持距离的拒绝也表现出她近距离面对母亲的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叶喃回乡后不断被问“什么时候走”,喃杭也认为母亲的陪伴是短暂的、不确定的,她对母亲的拒绝是出于自我保护而进行的封闭,她被极大的不安笼罩,不愿意在习惯了母亲陪伴后又再次分离,于是选择刻意地疏远母亲。
在影片前半部分,叶喃与女儿的沟通一直是单向而无效的,母女之间仿佛一直阻隔着厚厚的壁垒。作为母亲的叶喃从未对自己独自外出务工感到愧疚,她不理解女儿的埋怨,认为自己离开是为了喃杭的未来,她对女儿充满俯视意味的说教,这让处于叛逆期的楠杭十分反感,在谈论到母亲时总称为“她”。当叶楠发现女儿半夜偷偷跑到网吧后只是简单将这一行为归为“学坏了”,无论是从同学口中得知女儿的劣迹、还是发现喃杭偷了庙里的供奉,她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承认和逃避,而从不更深一步去了解真实情况和女儿的内心需求。
片中对叶楠与喃杭母女关系的诠释脱不开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正如导演鹏飞所说,“很多留守儿童有自己的欢乐和欣喜,不是外在认为的负面悲苦形象。”电影一开场,叶喃在高速路口遇到一个售卖鸡蛋的小女孩,她机灵可爱,甚至适时利用这个陌生人对自己的同情,求助说:“再买两个吧,再买两个我就回家啦!”还会向叶喃讨要饼干。导演并未将留守儿童刻画为主流话语下常见的怯懦可怜,而是在率真可爱之余带出一些狡黠,这样的留守儿童的形象刻画显然更为真实。
2
母女关系的缓和与重建
人们通常说,“你与母亲的关系,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正如片中展现的那样,留守在傣乡村寨中的除了老人便是孩童,由于缺失父母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们大多循着天性自由而野蛮地生长着。而喃杭和村中所有孩子一样,沉迷电子游戏,成绩倒数,多次报复老师管教,也沾染撒谎、偷窃等不良习气。
在喃杭偷了庙里的钱后,叶喃伤心失望之余打算再次离开,但一番思考后,她最终选择留下而不是逃避。喃杭因母亲的留下和勇敢面对,重新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她和朋友说“妈妈差一点就不要我了”,两人也在相互信任之间开始重建母女关系。
影片最后,叶喃与喃杭抛下众人走进山洞,她们互相搀扶钻过狭窄的门缝进到钟乳洞,拂过流水侵蚀过后的石壁、触碰斑驳的壁画,此时的她们更像在历史与自然之间一段生命旅程的同伴,是被剥离所有社会身份的最为纯粹的存在。在石佛面前,母亲优雅起舞,女儿略显笨拙地跟随,水中的倒影和洞壁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她们用自由的生命之舞表达出对神灵的虔诚,也连通起彼此的灵魂和真挚的母女情深。
3
变味的“米花”与渐远的乡村
除了来自陌生母亲的严厉管教,导致母女隔膜和矛盾的另一原因是现代社会与传统村寨的距离。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叶喃想要坐到台阶上,却被女儿和孩子们提醒,女人需要脱掉鞋子才能踏入祠堂,在那一刻叶喃显得有些愤怒和惊奇,她无力反驳,只能把孩子们都赶走,把喃杭手机里的游戏卸载,有些粗鲁地抒发着自己的不满。
《米花之味》的片名源于一种傣族美食米花,是一种泼水节前后每家每户必备的美食。这个片名颇有小津安二郎的韵味,没有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定是先致郁后治愈的日剧风,且有一个母女最终围坐着其乐融融吃米花的平庸故事。但并非如此,片中吃米花的只有两个人——远道回乡的叶喃和一位神婆,而她们都觉得“米花”不如以前好吃,也许,这变了味的米花和请山神为生病孩子除魔、祭拜石佛等传统习俗一样,注定被淘汰和遗弃。
影片用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展现这个中缅边界上的傣寨的优美风光和淳朴风情,艳丽的色彩既重现了云南傣族村落明朗的自然气候环境,更是给影片定下了云淡风轻的整体基调。但导演也并非一味单纯地咏唱田园牧歌,而是以一种平淡的语调真实展现着偏远乡村保留的陋习和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习惯,如村寨中不容许女性穿鞋进入的祠堂和专为男性提供的佛庙、孩子生病不是立即送医而是请来神婆举行宗教仪式。宁静的乡村和古老的信仰在现代社会该何去何从,令人怅然。
4
叙述之“轻”与现实之“重”
不同于其他现实题材影片的沉重,《米花之味》侧重展现生活的横切面,导演并不寻求激烈的情绪或是绝对的立场,而是在轻快的氛围中展现现实生活,不妥协也不激进。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和主演在开拍前到村寨去生活了很久,并将他们的真实见闻化为片中精彩而丰富的生活细节:如三个少女偷看并议论中西结合的婚礼;数学老师重新切分巧克力与南航的“讹诈”智斗;搞不清的阿婆总是只给双胞胎中的一个喂饭,诸如此类带有喜剧色彩的生活和人物都是那样质朴真实又灵动、俏皮。
感悟与启示
电影可以引发人们很多思考。站在妈妈的角度,走出落后的村寨,追寻现代生活给家庭创造好的条件与陪伴女儿共同成长哪个更重要;一心想回到家乡回到村寨,却被村人和女儿追问什么时候走,作为妈妈,内心是不是很辛酸。
站在女儿的角度,不敢对妈妈有太多依恋,如果好不容易建立起信任和情感,妈妈又要离开,那不是将刚愈合的伤口又撕裂,女儿冷漠的态度也可以理解。
女儿不好好学习、叛逆,与她在新旧文化的交融和矛盾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间,没有可以模仿、可以依赖的父母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唯有爱和理解可以化解诸多矛盾,共享生活美好。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文章作者:李燕 张可(南京晓庄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汪诗雨
推荐阅读
FAMILY EDUCATION
欢迎订阅
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