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陪伴:和孩子一起玩儿!

文摘   2024-04-19 17:06   浙江  

开卷有益

FAMILY EDUCATION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作为爸爸/妈妈的你是怎样理解“陪孩子成长”这件事的?就只是和孩子在一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或者,就是简单地和孩子玩一玩?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能懂得孩子的语言和感受,能用轻松融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和相处,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孩子的信任,并带给孩子长足的安全感和亲密感。

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在高质量陪伴中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玩儿!


在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所著的《游戏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和孩子一起玩儿,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因为和孩子相处,最好的方式不是说给他听,而是转化成孩子理解并能接受的语言——玩儿,去做给他看。”

那么,怎么才能通过和孩子一起玩儿,走进孩子的内心,做到真正高质量地陪伴呢?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01



从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孩子都是游戏高手,一只蚂蚁、一块石头、一根面条,他们就能玩上半天,他们总能通过游戏感受生活中的乐趣,也总能发现成人所理解不了的乐趣。

所以,对孩子正在投入的任何游戏,请别急着用“太脏了”“好无聊”“有什么好玩的”“赶紧走”……这些词去扼杀他的好奇心。只要没有安全问题,请尽量不要制止孩子的探索行为,而试着去感受孩子的乐趣,尝试进入孩子的世界。只有懂得了孩子的乐趣和喜好,才有可能和孩子进入到同一个频道。否则就可能出现一个紧绷的母亲和一个处处受限制的孩子。

如果孩子想的是“妈妈我想玩儿”,妈妈却只想着“求求你别给我添乱”。那亲子在一起换来的,往往不是高质量的陪伴,而是无奈和疲惫。


02



尝试让孩子来教你玩儿

孩子的一些行为方式,往往会令大人费解,比如把一张张折好的纸扔向这儿、扔向那儿。从大人的视角解读,特别像在使坏。


但从孩子的视角看,他会觉得扔东西好神奇,向不同方向扔、用不同力气扔,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当我们观察孩子时,会发现他们反复扔一个东西时,是如此满足——因为孩子在想:我似乎是有能力的,我可以控制这件事情的结果!此时,孩子的幸福感,绝不亚于一位英雄建功立业的自豪。其实,在这样令大人费解的行为中,宝宝的肌肉控制力越发地灵活,自我意识也随之蓬勃发展


03



别让你的关心成为一种打扰

现实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孩子正在专注地玩玩具时,家长跑过来问:“宝宝,你要不要喝水?要不要上厕所?”假使孩子没有回应,大人会锲而不舍地再次询问,直到孩子应答为止。


虽然不排除有的孩子确实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及时感知自己的生理需求,但依然建议,爸爸妈妈尽量在孩子注意力自然转移的时候,再去询问孩子是否有生理需求,包括给孩子喂食零食、水果等。因为当孩子全身心玩耍时,身体方面,手指精细动作、感官协调能力迅速发展;心智方面,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进一步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迅速提升。父母须知,3岁前的孩子专注力一般持续15分钟左右,因孩子个体差异,时间或有长短。不打扰便是一种温柔。


04



学会“懂装不懂”

孩子是在不断试误中成长的。由于孩子的行为能力、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失败成为常事,但不成功,不代表他没收获。聪明的父母要具备“懂装不懂”的能力。

比如孩子在玩耍时,你虽然看懂了他行为的意图,或听懂了他词不达意的表达,但不妨装作不懂,适当地提问,引导孩子做出进一步的行为,或寻找更准确的表达。



05



学会描述孩子的行为

0—2岁的幼儿往往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很难脱离实物来思考。那么在这一阶段,锻炼并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呢?是尽可能多地描述孩子的行为。用成人的语言描述孩子正在注视的事物和正在进行的操作,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概念就会很自然地在孩子头脑中形成。

因此,不妨试一试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游戏中发生了什么,用孩子的口吻把事情说出来,当你说出他的行为和感受,你会发现,你离孩子又近了一步。


06



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玩具

家里的玩具孩子经常玩一次就再也不感兴趣了,除了孩子的个体特性和喜好,玩具的难度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重要原因。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些有一定挑战性的玩具,先通过降低难度,让玩具适应孩子的能力,让孩子经过多次尝试后得到锻炼,再逐渐使孩子“够得着”玩具原本的难度。



有的父母说,难度大的玩具可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的确,孩子要有一定的受挫经历,这样有助于孩子发展识别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但因为玩具的设置难度来让孩子体验受挫实在没有必要,而且玩具弃置不玩也很浪费,玩具本身是该给孩子带去挑战和快乐的,并不是用来进行挫折教育的工具。


07



不必强求孩子去分享玩具

分享固然是好品质,但也要顾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两岁左右的孩子仍在平行游戏阶段,除了旁观者行为,几乎都是专注地玩自己手中的玩具;如果另外一个孩子想要拿走他手中的玩具,孩子可能会哭,会发脾气,这都是很正常的表现。如果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小朋友要懂得分享”。那么,这一概念对这一阶段的小朋友来说就有些超前了。


我们可以向孩子提示分享,但不要给出强制指令或直接干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孩子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想法的时候,分享的种子自然会萌芽。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就是走进彼此的内心,一起玩耍,一起前行,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在孩子面前丢掉架子和面子,是为人父母的智慧。对父母而言,生活的忙碌,往往使人麻木和怠惰,而陪宝宝玩耍,却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见证生命初期的种种奇妙景象,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你会从游戏中看到,人的各种能力,是怎样遵循大自然的安排苏醒和生长的。爱、智力、人性的闪光,是怎样从偶然而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些原生态的精神现象,奇妙无比,清新如初。

让我们低下身来,试着让孩子教我们玩耍!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文章作者:刘晓曦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汪诗雨



推荐阅读

FAMILY EDUCATION

“反正努力也没用”:远离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提升孩子专注力,家长应该这么做

孩子年幼时,我们如何培养和发展同理心


欢迎订阅

FAMILY EDUCATION






家庭教育杂志
家庭教育知识的科普推广,《家庭教育》杂志相关活动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