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面对挫折时,表现各不同。
以上三个场景,相信家长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也常常会遭遇一些“挫败时刻”。
而当孩子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他们的表现常表现出共性,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孩子们普遍会表现出生气、愤怒、失落、沮丧等消极情绪,但程度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孩子能进行有效控制,有的孩子则会通过攻击或伤害的方式进行发泄;有的孩子会抱怨、放弃,退缩、逃避,有的孩子则迎难而上,专注于不断尝试,直到解决问题。就像前述案例中的小力和莎莎,在面对困难时,他们选择的是“不玩了”“继续玩下一个简单的游戏”等放弃、逃避的方式,而点点则是“仔细检查,努力尝试”,迎难而上。
当面对或大或小的挫折困难时,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表现?这其实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和我们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关。
孩子遇到挫折挑战时的表现“事出有因”
幼儿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发展驱使他们渴望获得掌控权和自尊
3岁以后,幼儿的自我意识进入发展飞跃期,他们对“我要干什么”“我要如何做”有了更强烈的觉知和意识,他们想要摆脱大人的控制,争取自己的掌控权,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从而获得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和体验,并开始形成自尊。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幼儿阶段要完成的发展任务就是解决主动与内疚的心理冲突。如果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并被父母鼓励,获得成功,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与进取心,自尊水平也会提高;反之,如果幼儿的意图和行动总是被父母否定与质疑,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内疚感和自卑感,觉得自己是笨拙的、总是犯错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是充满好奇心且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积极尝试者,但他们往往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任务的难度,同时又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困难和挫败会成为阻碍他们获得自我效能感和建立自尊的重要因素,引发他们巨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如果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安全自主的探索环境,孩子能逐渐适应并解决这一冲突,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幼儿的情绪更为丰富,且情绪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仍需成人的关注与引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除了具有喜怒哀惧等基本情绪外,会越来越多地体验到尴尬、害羞、内疚、自豪、骄傲和嫉妒等复杂的社会性情绪,这些情绪来自幼儿与他人的社会性互动,幼儿会通过他人的反馈形成自我意识的情感。比如,当幼儿能独立用餐,得到成人赞赏时,他会表现出自豪、骄傲等情绪体验;比赛输了,则会出现愤怒、嫉妒等情绪;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却被拒绝,会出现害羞、尴尬等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有研究者指出,嫉妒羞愧感和能力低下感,如“我真笨”“我怎么连这个也做不好”“别人都比我做得好”与退缩、压力、攻击等不良社会适应有关,困难与挫折带给幼儿的情绪体验会对幼儿脆弱的自尊形成强烈的冲击。
所以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对幼儿强调要勇敢坚强,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到幼儿的情绪。总体来说,幼儿的情绪容易冲动、难以控制,调节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逐渐能从最初的以哭闹、踢打等动作为主的表达方式发展到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也会习得一些简单的管理情绪的方法,比如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等,甚至能逐渐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离不开成人的安抚和帮助。
幼儿受执行功能发展制约,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
执行功能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保持注意力、对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干扰并控制转换的能力,是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使之产生协调有序、具有目的性的行为,如计划、发起任务、目标设定、反思、问题解决等,是每个人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核心技能,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幼儿阶段大脑执行功能的发育还很稚嫩。如果孩子总是不能坚持完成任务、情绪容易失控、容易分心、磨蹭拖拉,他们可能并不是故意和家长做对,很有可能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水平所致。孩子越小,他们抑制控制,排除干扰,计划、反思、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弱,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越容易被情绪“掌控”,也越容易选择逃避放弃的应对策略,需要家长支持和引导。
在前述案例中,点点很好地管理了沮丧的情绪,专注于检查、反思工程车组装出现的问题,并重新修正了自己的行为,说明点点的执行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他正在成为一个不怕挫败的、积极的问题解决者,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而莎莎在“找不同”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抑制冲动,也不能停下来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最后只能以放弃告终。
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幼儿应对挫折挑战的重要因素
面对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有些家长会出于提高效率、减少麻烦的考虑包办代替;有些家长则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保护马上出手相助;有些家长秉持放手原则让孩子独立面对不予介入;也有一些家长会对孩子表现出不满甚或指责。过度保护、过度教育与教养不足都不利于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比如,前文案例中的小力推倒“城堡”,把乐高扔得到处都是,如果妈妈生气地训斥他:“你在做什么?你怎么一点耐心都没有,有困难就要想办法,这样的表现像是一个好孩子吗?如果你不愿意玩这些积木,我就把它们倒入垃圾桶!”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孩子低自尊、低自信,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敌对反应,也可能导致他们缺乏探索精神,容易被困难击败。因为家长不仅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消极情绪,反而把自身的愤怒、失望、生气等负面情绪一并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的压力之中,一旦失败就容易产生深深的羞耻感,认为失败是不应该的、不被允许的、不被爸爸妈妈喜欢的,于是孩子开始逃避挑战、害怕失败。
而那些在挫折挑战中能够积极应对、适应良好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则往往为他们营造了安全、接纳、自主的环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适宜的期望和合理的要求,并在此过程中耐心、坚定地陪伴,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确保他们能够在自主把控的实践过程中获得高自尊与价值感。
所以,当孩子面对挑战挫折时,他们的各种表现“事出有因”,他们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性发展促使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赞美与高评价,因此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他们的情绪发展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在我们看来较为“幼稚”的哭闹等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家长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予以科学引导。
文章来源:《家庭教育》杂志
文章作者:李一凡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郑珂欣
欢迎订阅
FAMIL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