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拾贝│一点一滴地了解这个世界

文摘   2024-06-04 19:09   北京  


编者按


感谢学员们愿意或以实名或笔名与广大读者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会、领悟、临床思考等。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员分享文章的原汁原味,曼陀海斯公众号只做简洁的排版,不做文字修改。文章内容仅代表学员个人观点,若有异议,请理解并见谅。欢迎大家投稿,期待更多来自学员的声音!


一点一滴地了解这个世界

苗尔平

以下是我对曼陀海斯读书会《妈妈的心灵课》第十章,带读老师既嘉宾老师解读内容的加工、消化和吸收过程。

随着接触青少年个案越来越多,我对心理现象的体验越来越纤细和丰富。

每当个案有了一个新的领悟,工作进展顺利之时,时常会在内心对来访及家长生起一股感动,感动于他们的信任和自救意愿,他们的意愿meet了我的所学,成就一种创造,一种双向奔赴、一种彼此达成。

我喜欢跟孩子们说这样的话:你们是具有感受性天赋的孩子,因为环境供养太粗糙,周围解读不了你们发出的信号,久而久之你们小小心灵被挫败,心灵探测器失灵,你们为了活下来只能自保。自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持续噩梦、睡不着觉、在学校头疼头晕、肚子疼、发烧、拉伤自己…这些都是警报,无奈大人困于自己的认知局限,识别不了,直到有一天再也上不了学……这些,都是孩子的小小自体能够使出的最大解数,否则他们的精神自体就会被湮灭、极端情况走向瓦解、分裂。这些信号还有,孩子们上学拖拉不愿起床、总是迟到、在学校被欺负、夸张的幽默(自嘲)、与弟妹争宠……

没有哪个心理学家将婴儿如何从天堂(妈妈肚子里)进入这个复杂的世界、进一步如何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论述的如此细腻、动人,除了温尼科特。

比如他说:婴儿“一点一滴了解这个世界”,“健康的成年人同时能感受到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和意识到想象性和内在世界的真实性。”,然后他问到“我们生来就能成长为这样的人吗?”他又解释说“对那些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每一种感知觉都是极为强烈的,同时也是好奇的…”因此,他说我们不能要求幼儿对外在世界有准确的感知和认识。当一个小女孩要飞起来时,我们不能说人不能飞,小鸟儿才能飞。

然而,父母们鲜少有人知道,理解这个世界的第一步,是要先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婴儿的感知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感知这个世界的倾向,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感知世界的能力。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婴儿是与背景(世界)是浑然一体的,而感知发生于二者之间,无论二者中的一方是人还是物。这种感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前体,这个前体就是真实感。那么婴儿的真实感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最初妈妈对婴儿的认同,即原初母性灌注的能力。婴儿最早期的真实感来自妈妈对婴儿全能幻象的维持,真实感也是基于母亲对婴儿身体的抱持。

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朝向发展整合的倾向,这种倾向会通过自发性冲动、身体运动、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方式伸出触角,向周围探索以寻求满足,这便是与世界打接触的开始。比如当婴儿饿了、将头转来转去地寻觅、期待被乳房邂逅,这种“我创造了乳房”的全能感被无数次充分体验后,逐渐地,婴儿就会产生一种我创造了世界的全能感,温尼科特把这称为全能幻象体验,这就是最早期的真实感。还有,婴儿那些身体运动性、自发性冲动被母亲接住、安抚时的那种“对抗”力量,也是婴儿的一种真实感。

温尼科特说,妈妈们,天然有着做母亲的能力,而由于焦虑,便开始科学育儿。根据科学配方、根据钟表时间。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任何资源去理解客观现实,这些科学配方、钟表时间对婴儿实则是一种打扰和侵入。

因此,婴儿接触世界的能力不是一下子发展出来的,要“一点一滴了解这个世界”。所谓一点一滴地帮助婴儿了解这个世界,指的是不能超过婴儿自我功能的承受能力,这就需要母亲营造一个适应婴儿的世界。

咨询室里,那些感觉自己“被抛到世界上来的”、“讨厌自己的身体,讨厌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世界不真实、灰蒙蒙的隔着一层”、“没有真实感“…,所有这些感受,都是在生命早期环境养育失败导致生命发展停滞后的结果。具体到对世界的认识,小时候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大人给买玩具总要赘上一句要好好学习大人挣钱不容易,说又不是养猫养狗给点好处就警告,谁谁给你买了东西你不要忘了人家之类的话,当时理解不了的这些感受,现在想起来就难受。还有,小时候本来玩的挺开心的,玩乐高,一遍遍拆了再拼装,一次姑父给买了一个,玩过了头过了吃饭时间,他们嘲笑说我光顾玩,高兴地连饭也忘了吃。他们真是有病!一堆狗屎!所有以上这些感受给孩子们造成的困扰,笼统地讲,都是早期生命发展(情绪成熟)过程被打断,发展停滞带来的后果。

当母亲不能够一点一滴将这个复杂的世界渐次地介绍给婴儿,现实世界便排山倒海般涌现在婴儿面前,婴儿会招架不住,会被创伤,会出现各种各样心理困难和发展问题。实际上有太多的妈妈只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进去不了孩子的主观性世界,也进去不了孩子的幻想性世界,她们没有幻想没有梦没有希望,更没有诗和远方。她们眼里只有房子车子和票子,所以孩子见地面雨水上面漂浮着几片树叶说是大自然的茶水时,妈妈回应“胡说些什么,那不就是雨水上飘着着的树叶嘛,哪来的什么茶水。”当一个3岁的孩子从梦中醒来朦胧中指着妈妈说“走开你这个巫婆,我要我的妈妈!”妈妈理解不了孩子的梦,就会拍醒孩子并呵斥“你在做梦,我是妈妈不是巫婆!”。这样妈妈真就变成了巫婆,实际上妈妈也就是巫婆,日后就可能就会变成孩子的幻想化防御甚至极端情况下的妄想。而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会即刻配合孩子进入被指定角色“滚”出房间,然后以妈妈的身份再回来,又回来的是妈妈,撵出去的是巫婆。孩子就完成了想象性世界的一出戏,在妈妈配合下。

那么,妈妈如何做才能帮助婴儿一点一滴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呢?妈妈给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创造的环境是婴儿的主观性世界,比如换尿布、喝水吃奶、收拾大小便以及身体照护等都要绝对以婴儿的方式呈现,而不是以母亲方式呈现。就是说不能让现实与婴儿直接对接,这就需要母亲的保护,温尼科特称为妈妈的辅助性自我功能,就是暂时把妈妈的自我功能借给了婴儿,婴儿就是妈妈妈妈就是婴儿,母婴是组合体的一体状态。这一点有太多的母亲是理解不了的,特别是小时候养被抛弃、被忽视过的母亲,她们没有过这种体验,自然就给不出这样的养育给婴儿。她们很容易把婴儿过早地丢在了现实世界中,这是婴儿的灾难。这大概是在生命的6个月之前的时期。6个月后,婴儿全能幻象体验被充分满足,随着婴儿发展,母亲被逐出婴儿的主观世界,随着现实一点一滴的呈现,开始与现实关联。此阶段,婴儿的主观与客观现实世界中间还有一个桥梁,那就是婴幼儿的幻想—想象空间。此时,婴儿看到鸟儿以为自己就是鸟儿说我要飞,那么母亲就应该给婴儿创造一个可以飞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实际上父母不可能让婴儿飞起来,但是又是让婴儿飞了起来,那就是让婴儿骑在爸爸脖子上转(飞)了一圈后,轮到了房间里橱子顶端的窝里。这个过程,说是幻想吗?是,但又不是,是现实吗?是,也不是。

这就是一点一滴。一点一滴意味着母亲清晰地知道现实世界对婴儿的巨大压力;一点一滴意味着母亲的养育从进入婴儿6个月前的主观世界到了6个月后的幻想世界;一点一滴意味着现实呈现以婴儿需要的节奏给予;一点一滴意味着到游戏和幻想就是婴幼儿的生活。

这样理解才能既保护又促进了婴儿发展。


END


总编|赵丞智

主编|初  虹

编辑|李  雯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 


曼陀海斯心理
集临床心理咨询、咨询师培训/督导、临床咨询技术开发、社区服务和科研为一体温尼科特范式心理健康专业促进机构。 服务项目:母婴养育互动指导,儿童和成人精神分析,儿童治疗性咨询,青少年问题,亲子关系,爱情婚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人格成熟问题。
 最新文章